金晶琳
摘要:當今,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教育也要緊跟時代步伐進行革新。在現如今的國際形勢之下來看,中國對高質量的英語人才需要日益增多。為了培養更多的高質量英語人才,要重視對學生的英語教育。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時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教師要不斷革新教學模式,將互聯網與小學英語課堂結合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英語課堂;策略研究
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課堂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對其提起重視并及時的解決。為不被社會所淘汰,各行各業都在不斷進行革新,將互聯網融入自身發展中。小學英語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更應該不斷創新,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好的方法。將小學英語課堂與互聯網相結合也是緊跟時代發展,為小學英語課堂注入活力的創新舉動。
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積累知識的重要時期,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為了讓學生在這一時期喜歡上英語學習,要讓學生對英語有興趣,積累豐富的英語知識,有助于學生在未來更好地學習英語。互聯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密不可分,為了讓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緊跟時代發展,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要與互聯網有機結合。但在互聯網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有很多學校缺少英語教師,采用大班教學的模式,教師少學生多,教師想要將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結合,但擔心學生過多課堂秩序無法維持。學校的資源無法得到充足的利用,學校為教師使用互聯網提供了完善的設備,但教師受到之前教學方法的限制,在課堂上很少使用互聯網,學生上課依然是傳統的教師在黑板上講學生聽,課堂枯燥無味。
二、小學英語課堂優化策略
(一)將互聯網與課本教學結合,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展課本內容
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授課時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所教授的知識也只局限于課本但對于學生來說僅僅學習課本知識是不夠的,英語是一門語言,想要學好一門語言離不開學生多聽多讀,但教師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能力不同,一些教師發音不標準,很容易誤導學生,這時候就可以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英語知識的重要性并讓其積極地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并將互聯網技術和教學內容充分結合起來,這樣做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助利于幫助學生進行專業性的學習。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My school》一課的內容時,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網上尋找本章的英語聽力音頻,在為學生講第一單元內容時先為學生放英語聽力音頻,在一開始讓學生接觸正宗的英語發音,避免長期聽教師朗讀英語課文,學生對其產生依賴性,在面對正宗英語聽力時無從下手。在教師講Let’s talk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聽音頻,在進行朗讀,之后教師逐一幫助學生糾音,如果學生過多,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下載糾音軟件,在回家之后利用軟件進行糾音。教師為了讓課堂更具有趣味性,可以利用互聯網尋找相關的講解視頻。
(二)利用互聯網將生活與英語教學相聯系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堂上所講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生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是要將其進行靈活運用的,不能只是簡單學習一些單詞或者句子。英語課本當中有著許多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教師應該將其進行深入挖掘并深化,要為學生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學習內容,不能讓學生的學習程度只是停留在表面階段。在開始講課之前,英語教師可以制作一些電子課件,在PPT中可以插入一些圖片,英語中所講的內容有很多可以找到與生活相對應的場景。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My clothes》一課的內容時,英語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的衣服類型從網上尋找對應的圖片,在講dress這個單詞時就可以放一張裙子的照片便于學生理解。除了尋找照片之外,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述一下自己今天的事穿搭,用上教師在課上所講到的技術以及新的單詞進行介紹。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中尋找一些不同顏色不同類型的衣服,讓學生觀看電子白板,學生可以根據看到的圖片進行搶答,是什么顏色的衣服。這樣做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并充分地調動起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其所取得的進步進行表揚與鼓勵,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日益發展,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為了緊跟時代,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也要與互聯網相融合,有助于活躍英語課堂的氣氛,幫助學生更好更高效的學習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對課本知識進行補充,有助于學生拓展知識面。與生活相聯系便于學生學習英語,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在互聯網的教學環境之下不斷的探索適合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教學方式,要全面的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促進其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丁潔.互聯網+時代下移動終端實現小學英語有效教學分析[J].中學生英語,2022(1):87.
[2]包雪琴,呂圣春.“互聯網+教育”視角下小學高年級英語預習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