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學生認知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途徑,教師要注重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培養,通過多種途徑來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突破學生閱讀的思維瓶頸,不斷提高學生對語文基礎技巧的掌握能力,并通過閱讀來提高寫作質量和教學效率,讓語文閱讀不再是學生的難點。本文基于當前的語文閱讀現狀和實際意義,以推動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為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相關見解,希望可以為語文閱讀教學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思維;方式創新
隨著人們對教育程度的不斷關注,在很大程度上我國的教育事業與以前的教育方向相比已經實現了巨大的轉變,教育事業也實現了飛速發展。語文學科作為學生接觸對外知識的門類和途徑,其地位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廣泛關注。人們逐漸認識到閱讀作為語文學科的關鍵作用,對于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具有關鍵的作用。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語文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當積極地跟進思路,不斷開拓創新,突破當前的閱讀教學思維,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意義
首先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來講,只有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學習。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閱讀越發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對于學生來說,通過閱讀一本好書可以掌握相關的寫作技巧和思想,通過作者寫作的內容,不斷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并將閱讀技巧應用于自己的寫作當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成績,讓自己的語文整體素養更上一層樓[1]。
同時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在進行閱讀時,學生可以通過書本來了解自己所無法接觸到的事件。例如在進行古文閱讀時,學生可以通過古文學習了解人們對古時文化背景的描述方式,通過閱讀近現代文化作品可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是如何進行思想解放的,通過閱讀現代的優秀文化作品,了解人們的最新思想。通過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感受不同時代的文化魅力,通過多樣的閱讀,更好地與課堂內容進行結合,推動學生寫作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快速提升。作為最新的教學模式,語文閱讀可以有效改善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在進行閱讀時,教師通過給予學生一些技巧指導和閱讀話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幫助學生做到積累素材擴大閱讀視野,實現寫作時可以如筆生風的有效作用。
對于教師而言,通過語文閱讀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師的課程質量。教師應該通過改善教學方法,不斷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突破傳統語文閱讀的教學瓶頸。對于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針對其自身優勢,開創最新思路,幫助學生提升整體的學習能力;對于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實現整體水平更好的提升。在最新的教育方式下,傳統的教育方式弊端凸顯,教學效果也遠不如最新的教學模式,為此教師要學會通過最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來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突破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在進行寫作教學之前要先進行閱讀,再進行文化素養提升。為此,教師要進行閱讀教學,通過隨時隨地的語文閱讀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展現自我能力,同時教師也要通過閱讀教學,幫助學生進行生活化聯系,通過閱讀優秀作品,學會相關技巧掌握閱讀手法,通過相關手法表達自己的心得體會,并運用于實際的作文寫作當中,實現會讀、會寫和會創作的連鎖發展。
二、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發展思路
(一)堅持反向思維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反向推理能力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因時因課進行方法創新[2]。作為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學會以閱讀內容作為發展方向,不斷改變自己的閱讀教學思路,針對一定的閱讀教學內容可以堅持反向思維的引導作用,通過反向思維來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件背景,了解事件的起因,讓學生在整體閱讀過程中真正體會到閱讀推理思維的樂趣,并提升對技巧的總結能力,實現對信息的綜合應用,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推理能力,獲得一定的閱讀技巧。
例如,在進行高中語文人教版《故都的秋》一課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對文章進行通讀。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想要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事先對學生進行提問:文章為什么要以故都的秋來做題目。通過故都的秋,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感情?教師通過事先對學生進行設問,讓學生帶著思路進行文章閱讀,通過反向思維的引導作用,挖掘學生思考文章的能力,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在進行閱讀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來進行問題理解,構建一定的推理能力和邏輯能力,通過文章的題目進行內容梳理,實現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作者通過對家鄉秋天風景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濃烈感情,作者通過“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等詞語,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秋天的深刻懷念,以及眷戀之情。作者通過運用大量的寫作手法,來表達自己對故都的懷念之情。教師通過事先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結果推導原因,在整個過程中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邏輯思維框架,并通過掌握的閱讀技巧,進行寫作應用,將作者的寫作技巧融合于自己的寫作當中,實現閱讀和寫作的結合。
(二)堅持思路更新,不斷開拓視野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堅持緊跟時代的發展思路,不斷進行教學方法創新,隨時隨地要進行觀念變換,以符合最新的時代發展要求作為發展方向,更好地發散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進行視野開拓,實現對作者觀點的拓展和延伸,增強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文章實現多樣技巧的掌握,并通過相關閱讀學會舉一反三,實現學生的閱讀不再是學習的攔路虎,整體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例如,在進行高中課文《師說》教學時,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通讀,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大意,并說出自己的感悟[3]。通過閱讀文章某位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師說》是韓愈寫給后生的一篇文章,作者通過引經據典,聯系實際來表達希望后生可以不恥下問多多學習的想法,文章從對教師的職責入手,不斷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進行解讀,講述為師的原則,這在當時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
教師在得到學生的答案后,要及時對學生的表達進行點評,并以此為出發點,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進行延伸思考,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本文,我們了解到了韓愈的教育主張,作者的文學水平非常高,那我們如何通過閱讀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呢?在這個問題下,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其實通過閱讀來提高寫作水平是最常見的辦法,那么如何利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路拓展,把掌握的技巧進行轉移,實現知識的遷移?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技巧積累,對于古文中的表達手法相比現代文寫作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要是應用得當,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寫作水平,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和行文水平。
(三)注重思維培育,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在對學生思維方法傳授與思維品質培養上是有欠缺的,教師們或無意、或有意地忽視了對學生的思維培育。“無意”,是教師們缺乏有關語文學科“思維科學”的知識;“有意”是教師不知道如何在教學中融入思維培育。隨著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為此,教師要積極學習,充分理解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等思維方法的概念,把握深刻性、敏捷性等思維品質的特點,積極將對學生的思維培育融入教學中去。那么如何利用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提升呢?其實“對閱讀教學而言,最好的思維訓練素材就是現成的語文教材[4]”。
例如梳理文章結構思路就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說“木葉”》是一篇典范的論說性文本,論述過程嚴謹,舉例豐富,語言具有文學性。剝開語言和詩句的外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很好的教學設計。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將學生分為三組,每組學生的任務分別是:
一組,勾畫出文中呈現思路的詞匯(連詞)、表達觀點或結論的語句,并將這些詩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歸類;
二組,勾畫文中所有引用的古詩句,并分析作者引用這些古詩句的用意;
三組,勾畫文中所有的問句,并分析這些問句的作用。
三個小組的任務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經過信息提取,學生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論述思路,而融入其中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訓練,正是邏輯思維訓練的具體方法。
例如,根據名言警句成立的條件,利用質疑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論語>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就是可以利用情境變化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名言。筆者進行教學時,先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這句古語,在現代生活中廣為引用,請同學們結合現實生活,說說這句話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2.從儒家的主張來看,這句話是強調自省還是強調律他,結合《論語》其他章句進行說明?
3.請問“己之所欲,可施于人”嗎?
4.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在理解這句名言及儒家思想主張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許多名言觀點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成立。帶領學生走進情境,對這一名言進行質疑,能夠提升學生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力,鍛煉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辨證性與分析性,在討論與爭辯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注重學生綜合思維與分析思維培養
綜合思維培養可以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可以讓學生思維變得更加活躍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辨證思考問題的習慣,將不同知識連接到一起[5]。分析思維培養是借助分析能力培養,讓學生可以在思考問題時,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這兩種思維培養對學生理清文章發展方向、中心、表達主要情感,以及含義等都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學生了解文章結構、種類、特點等也有幫助。在人們對一件事物進行分析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與事物分析方式,比如事情發生原因、看法和問題方式等,在人們分析時,都會不自覺地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因此,注重學生綜合思維與分析思維培養,對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師為學生講解《植樹的牧羊人》這一文章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文章寫作手法、領悟課文的清晰思路、學會用環境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懂得對文章進行合理分析。首先,在分析思維培養與綜合思維進行培養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文章整體把握上對學生綜合思維進行培養,再通過對文章作者表達情感、觀念等方面分析對學生分析思維進行培養,讓學生既可以從整體上感悟文章,也可以從各自然段與寫作手法上體會文章表達中心思想[6]。其次,教師要從文章特征上對文章進行分層,讓學生分析出各層級段落表達的內容,而后再將這些內容與整體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無論從哪方面分析,都可以學會從單方面分析到整體分析,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對學生學習閱讀也有幫助。
(五)比較、類比思維培養
比較就是學生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找到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分類就是讓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比較,將不同點共同點進行提取,并將事物特點進行結合,形成一個全新的事物類型。對學生比較與類比思維培養,可以讓學生閱讀能力提升一個新高度。
比如,在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可以根據“花”的美以感受、欣賞、發現三個方面對文章進行學習,讓學生對“美”進行想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美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對學生類比思維進行培養,提升學生文章理解與感悟能力。
結束語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斷開拓思路,將先進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思維教學相結合,利用課堂的優勢幫助學生通過相關技巧增加語感,擴大學生的基礎素養,增加學生的文學體驗度,讓學生真正從閱讀中獲益,實現寫作水平的快速提高,豐富寫作內容,完善寫作體系,構建知識能力,轉變學習思路,推動學生整體素養的豐富性務實基礎,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構建一定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陳宗榮.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與作文教學的有效結合[J].新課程,2020(37):68.
[2]張婧.論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參花(下),2020(9):53-54.
[3]彭金輝.閱讀教學中圖表類非連續性文本的應用[J].中小學班主任,2020(8):29-30.
[4]柳詠梅.借助課文,提升學生思維品質[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1):18.
[5]張雪蓮.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法[J].學周刊,2021(4):149-150.
[6]樊海俠.讓思維引領學生深入閱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146(4):43-45.
作者簡介:楊洋(1983— ),女,漢族,山東章丘人,山東省乳山市第一中學,中學一級,學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