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衛生護理學院,江蘇鎮江 212000)
人體生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課程,依據高職醫藥專業教學標準、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及學情分析擬定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掌握正常人體生命活動發展變化的規律,熟練掌握生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學習護理專業課程和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圖1)。

圖1 教學目標擬定
1.教學內容
本課程使用“十三五”規劃教材《正常人體功能》,依據護理職業崗位任務分析,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和護士資格證考試大綱,理論課突出與臨床實際應用相銜接,實訓課突出技能考核與臨床護理技能操作相銜接,來序化生理學內容為四大模塊:生理學總論、內臟系統功能、神經系統功能及內分泌和生殖系統功能,共64學時。此次教學內容選自血液章節第四節血型與輸血(理論1學時+實驗1學時)。該節課與臨床和健康相關聯,是一堂理論實踐課,是血液系統疾病護理、循環系統疾病護理、臨床輸血護理的基礎。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情,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將原教學內容調整為血型概述、血型鑒定、血型鑒定的意義及安全輸血,既能涵蓋學生應掌握的生理學知識,又進一步拓展臨床知識,與臨床護理應用相融合,是護理職業崗位所必須掌握的系統生理。
2.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高職護理專業的大一學生,調查學情如下:
(1)知識基礎:已學習了人體解剖學知識及血液基礎知識,對輸血安全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
(2)能力基礎:能熟練應用信息化,動手操作能力強,但團隊協作能力較差,輸血護理操作能力明顯缺乏,人際溝通能力及崗位認知能力欠缺;
(3)學習特點:注意力較集中,思維活躍,對血型和輸血感興趣,樂于動手實踐,缺乏創新意識及臨床思維;樂于接受新技術、新形式授課,喜歡探究、互動式學習,但知識遷移水平參次不齊、主動學習意識及學習持久性較差,是依賴、被動學習者,需引導監督學習;
(4)思想狀況:能敬畏感恩生命,有家國情懷意識,人文意識、無菌意識不足,缺乏一定的專業和文化自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下對職業有認同感,但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職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
(5)潛在的學習困難和問題:血型鑒定的方法和如何安全輸血。
3.教學目標
依據高職護理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及學情分析擬定本節課知識目標為能說出血量,ABO血型的分型依據,如何保證輸血的安全性;能理解血型鑒定的意義,RH血型及臨床意義。能力目標為能熟練進行血型鑒定的操作,增強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感目標為立德樹人,培養現代護士的崗位意識和良好社會責任意識;弘揚博愛及奉獻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傷救傷觀念。
4.重難點確定
生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專業基礎課程,依據護理職業要求,主要培養護生認識“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辨別“異常”生命變化的能力,因此,讓學生掌握正常人體生命活動發展變化規律,熟練掌握生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教學的重點,而生命活動產生及調節機制抽象難懂是教學的難點。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血型的概念、ABO血型分型依據、Rh血型分型依據,教學難點為Rh血型的臨床意義、血型的鑒定、安全輸血。
5.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采用“互聯網+課堂教學”,以在線課程為載體進行微課程教學法[1],實現微課程教學三劍客。線上利用學習平臺的配套資源(劍客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劍客二),完成“學一學”“練一練”“議一議”,真正實現“學、做、思”一體化;線下進行翻轉課堂,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劍客三),引導學生學習(圖2)。


圖2 微課程教學法
6.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為解決本組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針對不同內容的知識特點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課前要求學生依據學習任務書,借助在線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課前思維導圖學習筆記。
(2)PBL教學法:以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嗎?問題導入本節課內容引起學生探究自己血型的樂趣,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通過不斷設問,引導學生回答學習血型相關知識。
(3)角色扮演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扮演抗原、抗體進行自由組合猜ABO血型,加強ABO血型的分型及抗原、抗體,形象、直觀,便于掌握。
(4)案例教學法:臨床母嬰Rh血型不合案例,將基礎知識與臨床護理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清晰理清Rh血型臨床意義。
(5)行動教學法:課中實驗操作,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探究自己的血型,課后學生開展血型與輸血宣講活動,通過行動將自己所學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教學資源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結合現代高職學生學情特點,教師團隊已成功建設適合高職學生的人體生理學在線課程,校內借助學習通平臺開展“互聯網+課堂教學”;同時該課程已全面上線學銀在線和中國大學慕課兩個平臺供校內外學生學習使用,學生在校內外均可自主學習和查看。
為了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難點,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運用多種教學資源及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PPT展示引導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直觀呈現,解決課堂問題,完善重難點知識;針對重難點錄制微課視頻,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解決了學生課堂聽不懂的問題,強化記憶;Flash動畫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實驗操作步驟,便于學生隨時查看,解決不會實驗問題;小組任務、討論、頭腦風暴及思維導圖小結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升能力,總結知識體系;習題庫便于學生隨時強化練習,隨時備考期末考試;案例分析將生理學與臨床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通APP實現課堂管理,開展課堂活動,實現教學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高效課堂;中國大學慕課及學銀在線課程平臺,資源豐富,真正實現翻轉課堂,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8.血型與輸血課程教學組織安排及實施
授課班級分成4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學習活動,每個項目按照課前、課中、課后組織教學活動。
(1)課前,線上導學完成任務。教師借助超星學習通提前發布學習指南,指導學生利用在線課程中的配套資源自主線上學習,完成課前任務并繪制思維導圖學習筆記。學生借助學習通APP探究學習,并與教師進行課前交流,達到課前學習效果。
(2)課中,平臺助推,互助教學;學訓結合,理實一體。借助學習通平臺發布血型問卷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布問題組織學生搶答,檢驗課前學習效果,明確學習困難;結合多種教法如動畫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直觀展示等,解析重點;血型鑒定實驗探究,突破難點;疫情防控期間獻血案例,開展思政教育,總結升華。
(3)課后,引領職業拓展能力,促進知識運用。課后借助學習通平臺發布小組任務,開展第二課堂,組織護生開展血型及輸血海報宣講,鼓勵健康獻血,弘揚博愛文化,驅動學生將所學知識推廣應用,引領職業拓展能力。
圖3為車鉤處于未壓縮與未拉伸狀態時,車輛由直線進入R=30 m圓曲線的幾何狀態圖。根據以上的曲線模擬方法,得到表3。
9.教學評價設計
本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對生理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采用“邊學邊評,以評促學、學評同步”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由過程性考核(60%)和終結性考核(40%)兩部分組成。過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學習自主性考核和學習活動考核,學習自主性占過程性考核的30%,主要是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教學資源,包含視頻及非視頻資源;學習活動占過程性考核的70%,包含投票、討論/答疑、頭腦風暴、作業/小組討論、在線測試、老師點贊等活動,本校學生課堂活動在此基礎上增加課堂簽到及課堂表現兩項,每項都依據體現學生的能力提升占有一定的比例;終結性考核本校學生主要由實驗技能考核(實驗及實驗報告)和期末在線隨機測試兩部分組成,見圖3。

圖3 生理學考核評價方式
線上優質的教學資源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學一學”“練一練”“議一議”三模塊貫穿課前自主學習,實現了“學、做、思”一體化;微課、PPT、動畫等信息化資源結合教師課堂講解突出重點內容,攻克難點問題;課堂及課后依托教學平臺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線上、線下并行,優化了教學資源,擴展了教與學的時空,實現“學、做、思、創”四位一體,全方面提升了教學效果。
教學中,實現線上和線下,師生與生生雙向互動,教師充分發揮引導師的角色,借助平臺引導學生通過行動學習自主探究,互動交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在互動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不僅掌握知識,又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實際中,實現了互動、高效的課堂。
教學中貼近臨床護理,結合臨床輸血案例,強化臨床輸血安全,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融入護理專業素養元素,增強了生理學知識及護理學科體系之間的聯系,貫徹了“不能只學習教科書”的理念,拓展了學生的臨床護理理念。線下“血型與輸血”海報健康宣教活動,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與護理實踐緊密聯結,鍛煉了學生護理臨床思維,培養了學生對于護理職業的職業自豪感和歸屬感。
實驗中,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自己的血型,通過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全面準確地認識了血型鑒定相關內容,掌握了血型鑒定的基本操作流程,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建立了無菌意識。
課前血型的發現鏈接,培養學生科研探索精神;輸血安全培養學生嚴謹慎獨的工作態度;血型鑒定操作培養無菌觀念及人文意識;結合抗疫事跡引導學生養成大愛無疆的精神,并樹立愛傷救傷觀念。課后開展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博愛青春”為主題的紅十字會志愿服務隊,積極獻血,并進行獻血活動的宣講,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中,強化學生救死扶傷及奉獻精神,弘揚博愛的傳統文化。課前思政熏陶,課中思政培養,課后思政提升,三段育人,使學生的思想有覺悟,素養有提升,有效達成素質目標。
在線課程注重學習知識碎片化,知識系統化,發布學習指南、拓展鏈接,強化知識應用,線上和線下并行,隨時隨地學習。開展互動教學,師生和生生互動,實現人與知識的無縫連接。借助平臺運用思維導圖、案例分析等引導學生學習,調動學生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挖掘潛能,創設“移動交互課堂”,使教學過程輕松有趣,學生能真正融入課堂。
與時俱進,不拘泥于教材,教學中一方面將教材內容與臨床輸血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既掌握了生理學知識,又對臨床護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注重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醫學思想,培養護生內在覺悟和身心境界,提升護生的人文醫學品格。
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高素質護理人才。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開展課前思政熏陶、課中思政培養、課后思政提升三段式育人模式,在血型與輸血內容中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責任意識、人文意識、嚴謹慎獨的精神及救死扶傷和奉獻精神,弘揚博愛的傳統文化,充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課后開放性作業和第二課堂的開展,有助于驅動學生通過行動學習,推廣應用,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臨床思維,培養了團隊協作的意識,引領職業能力的拓展。
血型鑒定操作中,學生無菌意識較差,消毒手法不夠規范。因此在后期教學中進一步強化無菌意識,加強專業基礎課與護理專業課對接,培養護生具備規范的護理操作及良好的護理理念。實現在校內貼近臨床,進臨床實現護理。
雖然學習平臺提供豐富的配套資源,課堂融合多種教學方法,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依舊較差,后期需要繼續鉆研教材,結合學情,調整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動”起來、“學”起來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中之重。
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融入思政教育,培養護生嚴謹求實的護理職業素養,培養救死扶傷和奉獻精神,弘揚博愛、仁愛的傳統文化,后期根據基礎知識深挖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基礎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升護生的內在覺悟和思想境界,為進入臨床開展人性化護理打下基礎。
目前在線課程已成功建成運行5期,內含微課視頻、PPT、講義、習題庫、拓展鏈接等資源。但隨著學情的變化、醫學的進步及思政教育的不斷提升,需要不斷提高微課質量,完善和更新在線課程,與時俱進,及時更新醫學知識理念,融入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培養符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復合型技術技能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