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靜魯
摘 要: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校和老師意識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初始階段,學生首次接觸到系統的、多科目知識的學習,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夠在多科目學習中保持學習狀態,并提升學習能力。而語文教學則是小學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對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應該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然而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卻存在不少問題,仍有部分老師未意識到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仍使用老舊的教學方式,使得語文教學改革無法持續推進,無法激活學生思維。因此文章通過分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激活學生思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希望對未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激活;思維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3-0059-04
一、 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正在逐步推進素質教育走深走實,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激發和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和學生的主要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學生成績的提高,換言之,也就是分數的提高,分數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指標,這對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語文教學與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意義,進而通過改革教學方式來營造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環境和氛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一)教師對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認識不夠
在以往的教育環境下,教師將學生的分數看得至關重要,因此所有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都緊緊圍繞分數展開,這也就意味著學生極易陷入被動學習的境地,無法認識到語文學習的真正內涵,以及它對其他學科的重要性。語文學科的學習關系著其他學科的思維構建,如果語文學習不到位,也會影響到對整體學習框架的構建和理解,更不用說對其他學科內容的理解了。語文課程標準曾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這里的理解不光是指對文字的認識和記憶,還應當指代的是對所有學科的基礎性認知,因此,語文教學在小學階段極其重要,可以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打下基礎,然而當下一些教師和學校依然“唯分數論”,將分數與學生的能力甚至和老師的教學指標掛鉤,而沒有意識到語文教學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上的重要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很容易走上“灌輸式”教學的道路,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革新。
(二)教師對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活動效果不夠
在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不少教師也意識到了啟發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學方式上做出了改革的嘗試,但由于改革沒有章法,導致效果不強。有的教師意識到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于是在課堂上積極使用新的教學手段,例如新媒體教學等,但有的老師對新媒體教學的理解流于表面,認為多使用PPT就是新媒體教學了,并沒有將PPT使用與真正的教學內容有效結合起來,也有的老師在課堂上播放很多孩子“看似”感興趣的音樂或者影片,提升了孩子的積極性,卻在積極性高漲之時戛然而止,生硬地切入教學內容,諸如此類的不當教學方式還有很多,這樣非但沒有將新媒體使用與教學內容之間有效聯系起來,反而使兩者割裂,在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強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以及注意力的不集中,有的小孩只在新媒體使用的時候注意力集中,而在教師教學課本內容時昏昏欲睡,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更不用說思維能力的培養了,反而是一種打擊。
(三)教學內容僅局限于課本,照本宣科而不進行有效拓展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部分教師會認為課本上的內容才是與考試緊密相關的,而課外內容的擴展則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浪費時間的,因此有些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唯課本論”,將課本奉為教學“圣經”,照本宣科。而語文教學講究的是整體思維的鍛煉,課本內容對學生來說只能滿足最基本的需要,是基礎性參考,而學生對語文閱讀、寫作、思考的需求是遠遠超出課本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熟悉課本,對課本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刪和補充,并對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幫助學生建立系統性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引導同學們在課本基礎上尋找課堂之外的知識。否則,一味地講授課本知識,要求學生背誦與考試相關的內容,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趨于片面,而不夠發散,無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更無法發揮語文教學的重要引導作用。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措施
(一)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充分聯系,激發學生思考
理論來源于實踐,我們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和道理都源自前人的不斷探索與總結,尤其是語文,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拋開生活去談論藝術,不過是泛泛而談,沒有真正的內涵與深意。因此語文教學與生活必須緊密相連,才能夠真正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應當讓學生們充分理解這一道理。不應當將教學與生活分割開來,一味地去背誦、生搬硬套,這樣只會讓學生降低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而放棄思考,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例如在設計統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繁星》這一教學內容時,先讓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同時播放關于夏天的夜晚的聲音,可以選取這樣的場景:在水中央的小船上,四周有飛舞的螢火蟲,耳邊是小船劃過水面時的聲音,還有小蟲子扇動翅膀的聲音,將教室的窗簾拉上,投影儀上播放星星閃爍的畫面,這時老師在這樣的場景和聲音中再次朗讀這篇文章,讓同學們靜靜聆聽,并在腦海中想象作者所描繪出來的畫面。在朗讀結束后,向學生提問:大家晚上在家都做什么呢?有好好觀察過天上的星星嗎?我們所在的城市晚上能看到星星嗎?有的同學會回答有,這時就讓這些同學來講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樣的?它是什么顏色的?它會動嗎?你能認出天上的星座嗎?你知道天空中最亮的星是什么星嗎?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敞開心扉去回憶自己看到過的星空,老師將學生的講述記錄下來,引導孩子們課下將其用筆寫出來,這樣既鍛煉了閱讀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舉三得。而有的同學則會回答沒有看到過星星,對這部分同學,我們就應當引導他們向另外一個方向發散思維。作者看到的星空也是在老家才有,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卻看不到星空呢?同學們的老家都在哪里?老家和城市有什么不同嗎?在城市的夜空中你看到了什么?老師這時可以加入自己兒時的回憶,那時的城市是什么樣子的,與現在有何不同,最后將落腳點落到環境保護上來,教育同學們美麗的星空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我們都努力保護環境,總有一天可愛的星星們會回到我們身邊。如此一來,學生們既能理解課本,又加深了對環境的思考,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已成為當下小學教學的重中之重,全面、健康發展越來越受到教師和教育機構的重視,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新的教改要求。在傳統教育模式和思維理念中,教師在課堂中具有絕對的威嚴,所謂的“尊師重道”就是要求教師要樹立權威,而學生應當尊重老師,謹遵老師教誨,這本無可厚非,然而過度的“權威”則會打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一味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沒有自己思考的余地和時間,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對課本以外的知識缺乏了解,也缺乏興趣,當學生有相關疑問時,則采取敷衍了事,甚至置之不理的態度,這對學生的積極性是極大的打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新的教育改革大環境下,應當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小學時期的孩子是思維最為活躍,也最為天真爛漫的階段,我們作為老師應當好好呵護和發展這樣的思維,尊重孩子每一個“不著邊際”的天真想法,我們要做的不是澆滅它們,而是引導它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設計統編版四年級上冊中《蝙蝠和雷達》一文時,老師先帶領學生理解課文,這篇課文對學生來說可讀性沒有《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那樣強,但是對學生的思維啟發卻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教授這一內容時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興趣,并自發地進行研究與探索。首先引導學生們理解科學家是如何解決“蝙蝠在漆黑的夜里能否看清楚所有的東西”這一問題,并帶領學生分析科學家的每一次實驗,科學家們是如何通過實驗歸納推理出最終的結論?這時可以向學生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從動物身上“學習”的?可以給學生留一個課后小作業:查一查“雞頭穩定器”,并在下一節課上進行交流探討,又或者有其他想法的同學也可以積極發言。這樣既能讓學生理解課文,還能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講述生活中的發現,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活躍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課堂氛圍太過于壓抑會抑制學生的天性,使學生不敢表達。有的教師認為課堂氛圍不嚴肅就無法讓孩子們認真聽講及學習知識,其實不然,每個階段的孩子有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對小學來說,課堂氛圍直接決定了課堂的效率。教師應當適度放下老師的“架子”,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樣交流溝通,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使學生踴躍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刺激學生的表達欲望,才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教師在這里的作用應當是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答案,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例如在設計《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們思考:“21世紀有哪些跨越時代的發明呢?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最‘厲害’的發明是什么呢?如果是你的話,你想要發明出什么東西呢?”等并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都表達出來,也可以給學生們布置課后作業,每個人設計一個小發明,可以是個大致的框架,也可以十分精細,甚至也可以只說出它有什么作用都可以。這樣,教師通過引導與啟發,讓孩子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思考,在學生提出自己想法時,教師應當保持鼓勵的態度,對孩子的想法給予肯定,這樣孩子們就不再害怕說錯話,又或是擔心自己的想法被人嘲笑,畢竟大家的想法都一樣的天馬行空,天真爛漫。
(四)語文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當今科技的快速發展,大多數學校都具備多媒體教學的條件。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語文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制作相關的PPT或者視頻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在觀看過程中,對課文也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時,語文老師可以在講解完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作者是出于怎樣的心情寫下這首詞?你從這首詩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讀完這首詩后請你根據想象描繪一下廬山的景象。”當同學經過反復思考對這一首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語文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老師當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再次加深他們的印象,同時要表揚這些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以其為榜樣,但是老師的表揚不能言過其實,以免學生產生驕傲心理,這樣反而不利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激活學生思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在教育教學中取得優異的成果,老師還應當做好日常授課的總結反思。在每堂課開堂之前對課堂講習的內容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在課本知識講習完成之后,根據學生思維能力和課堂反饋程度等,對自己教學成果進行評估。老師通過評估才能感知自己教學中的弊端,并以此為根據為下次授課優化課堂講習奠定基礎。
(五)全面強化學生課外閱讀,增加學生閱讀量
語文老師引導他們對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歷史英雄進行了解學習,增加他們的課外閱讀量,等他們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學習活動,可以帶學生到當地英雄紀念館,給他們講解英雄人物光輝事跡的同時,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然后根據他們心理想法逐步引導學生強化對英雄人物的敬重之情,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能量,開拓他們的思維。與此同時,學生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語文老師對寫作差的學生不能一味地批評教育,老師首先要端正這些同學的學習態度,一視同仁地培養他們的學習意識,對他們的進步在課堂上當眾表揚,以提升他的學習自信心。例如,語文老師結合四年級上冊一單元的《推薦一個好地方》給他們布置作業,要求他們寫出推薦這個地方的原因,并敘述自己在這個地方發生的印象最深的事情,以及以后想和誰一起去等問題,學生通過動腦思考這些問題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思維,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 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到語文教學在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上的重要作用。我們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且不斷變化的時代,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當敏銳地察覺這些變化與改革,首先從自身做起,改變自身思考的方式,提高教學能力,提升個人教學素養,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各行各業都進行創新,緊跟時代潮流,原地不動就等同于倒退,只有思維不斷發展才能夠增強創新能力,進而為時代發展貢獻力量。因此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激發思維能力對小學教學的重要性,從小學開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其放在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活躍課堂氛圍,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探索改革,創造出一條有效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正確道路。希望以上建議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幫助。
參考文獻:
[1]蔡淑敏.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想象力[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3):17.
[2]孔祥云.探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115.
[3]吳雯婷.淺談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J].小學生(下旬刊),2021(7):24.
[4]繆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法研究[J].啟迪與智慧(中),20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