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已經開始從重技術、輕理論向理論和技術并重轉變。信息技術理論課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理論知識大多比較枯燥乏味、可操作性不強,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如何讓枯燥的理論課變得形式多樣,以吸引學生眼球,讓學生從不愿學到樂意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借助幽默的語言、創造動手機會、改變教學策略和聯系生活實際四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理論課 高效
眾所周知,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已經從重技術、輕理論向理論和技術并重轉變。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更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目前,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效率較低、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不全面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大問題。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就無法進行良好的實踐,而沒有經過實踐,就不可能真正學會信息技術。理論課因其可操作性不強,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如何讓枯燥、乏味的理論課變得形式多樣?筆者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借助幽默的語言,以“說”促動
信息技術的理論課大都較枯燥、抽象,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而身為理工科的信息技術教師們,他們的課堂語言往往比較單一、直白。毋庸置疑,幽默風趣的語言肯定會給信息技術課堂增色不少。尤其在理論知識多的章節中,幽默的語言更是一項法寶,能化枯燥為輕松、化抽象為形象,能有效促進信息技術的日常教學。
【案例1】蘇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第23課——“網絡文明小公民”
本課旨在讓學生在對網絡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去探究如何正確、文明、健康地使用網絡。課前,筆者是這樣開場的:“同學們,最近老師一直聽到部分老師在抱怨。”“抱怨什么?”學生都很疑惑。“老師們覺得自己好像越來越不重要了!下了課經常會覺得心里面空空的。”聽完筆者這悲觀的開場白,學生一下來了興致。他們說:“怎么會呢?”“老師,何出此言?”……在吊足學生的胃口后,筆者才講出緣由。
原來,在這個網絡信息時代,學生求教、求助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幾年前,學生求助較多的是教師和家長,部分信息素養較強的家長還會去論壇上發布“求助帖”,不過很少得到快速解答,有的要等5~1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如今,智能手機已成為學生的必需品,一些通過拍照進行搜題的手機應用程序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學生第一時間的求助對象是智能手機,而不是自己的任課教師。
接著,筆者指出,據一些語文教師反映,他們在批閱學生習作的時候發現學生的作文存在著嚴重抄襲的現象,而且均出自網絡某處。這時,筆者再強調,網絡抄襲也是一種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引導學生知道,在下載和使用網絡資源時,要尊重知識產權,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安全、健康地使用網絡;在引用別人的觀點時,也要注明出處,做網絡文明小公民。
莫向斯基在《愛因斯坦的教育》中說過:“如果一個教師使自己周圍充滿了一片死氣沉沉的氣氛,那么一切都將在這種氣氛中凋零、枯萎。誰善于把教學搞得生動有趣,誰才是一個善于教學的人。”幽默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耳目一新的感覺中接受教育,使我們的課堂妙趣橫生。
二、創造動手機會,以“做”帶學
教育領域一直流行這樣的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就是強調親自“做”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也說,“教學做合一”所包含的三個內容,都離不開“做”。“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沒有“做”,就沒有“學”,也沒有“教”。的確,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做”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切身感受,并將知識內化。
【案例2】蘇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第2課——“認識計算機”
本課是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基礎部分,課程內容本身比較枯燥。而且在如今這個科技不斷發展的社會,幾乎每個學生的家里都有計算機,他們已經基本認識計算機的各組成部件。那如何才能上好這節理論課呢?
盡管學生已經認識了大部分部件,但很少有機會打開主機箱,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哪些組成部分。三年級學生的好奇心都非常強,如果讓他們拆一拆,零距離地接觸各種計算機部件,感受硬件設備的真實性,那么他們對這節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一定會被激發。
在課上,筆者把一臺部件齊全的報廢主機搬到了講臺上,學生一開始就對這個黑乎乎的“盒子”非常好奇。等到講到“主機”這部分時,筆者拆開機箱板,一邊講解主機的構成,一邊向學生展示相對應的硬件,如“中央處理器CPU”是什么、“內存條”是什么樣子、“光驅”大概在哪里、“風扇”在哪里等,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講臺上近距離了解主機的內部構造。最后,筆者隨意拿出一樣部件,問問學生該部件的名稱、大概位置在哪里,并進行小組競賽,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鞏固了所學知識。
如同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本課通過拆主機和小組合作競賽等教學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樂意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動手實踐直接獲取知識且印象深刻。不需要教師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就能輕松地將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記住,而且整堂課都能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
三、改變教學策略,以“像”激趣
對學生而言,很多理論知識就是課本上的長篇大論,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對一些生動形象的物體比較感興趣。當教師長時間地說一些抽象、生澀、枯燥的理論知識時,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從而產生抗拒心理。這時,教師如果能換一種教學策略,讓知識以更生動直觀、貼近生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己去觀察、理解、領悟,應該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3】蘇教版信息技術五年級第18課——“初識Scratch”
本節課是Scratch單元的起始課,學生在開始本課的學習之前,尚無編寫程序的知識基礎,因此本課的內容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本節課一方面重點介紹Scratch的窗口組成和軟件功能,力求讓學生在探究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體悟一絲程序化思想;另一方面,五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對單純的概念性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需要教師構建一個讓他們“樂學”的平臺來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其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從而引導他們達成學習目標。
學生對小動畫、小游戲特別喜歡,所以上課開始,筆者利用“打地鼠”游戲導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樂學”。本知識第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個軟件的界面,最初的設計是由教師對Scratch窗口的各元素進行介紹,講完這一部分用時約15分鐘,學生早就聽煩了,到真正練習時,早已沒了興趣,也忘了怎樣操作。后來,筆者想到學生已經對畫圖軟件、WPS文字等窗口元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兩者的窗口界面有些類似,于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后筆者利用視頻、圖像等手段,讓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了解各個模塊知識(見圖1),一邊利用板塊圖像上臺完成拼圖游戲(見圖2)。學生在說模塊名稱、玩拼圖的過程中自然記住了Scratch的窗口組成。
“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筆者通過玩游戲,讓學生理解一些編程軟件的原理,并打消恐懼心理,為后續學習新知奠定良好基礎。在觀看視頻時,學生都很認真,顯然他們對“觀看視頻”很感興趣。看完視頻,他們對各個模塊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再讓他們玩拼圖游戲,先認識老師拿出的圖像名稱,再到黑板上將模塊放到正確的位置,最后完成整塊拼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還讓學生充滿了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聯系生活實際,以“例”解疑
陶行知先生始終強調:“依據生活而教育,培養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把信息技術生活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要善于從多姿多彩的現實世界中為學生提煉出生活化的素材,使生活融入信息技術課堂,使課堂走進學生生活。
【案例4】蘇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第1課——“信息與信息技術”
本課內容是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基礎部分,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認識普遍存在的信息。由于這是學生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第一課,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喜愛程度。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講教材上的內容,學生很快便會產生厭煩情緒,而且還會影響其對信息技術教師的第一印象。
筆者在給學生上信息技術第一課“信息與信息技術”時,是這樣導入教學的:同學們,現在請你們觀察一下老師,你能說說老師有什么特征嗎?接著,讓學生自由交流,提示他們可以對老師的發型、臉型、衣服顏色等進行交流。學生交流完后,教師提出:同學們通過觀察,得到那么多關于老師的信息,其實,信息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什么是信息,又加深了對教師的印象,進一步拉近了師生距離。另外,教師還滲透了“信息的獲取”這一知識點,為下面讓學生說說怎樣獲取信息埋下了伏筆。
本課開始時的“觀察教師外貌”的教學環節,既拉近了師生距離,又創設了一種輕松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這種貼近生活實際的氛圍中了解了新老師、認識了新課程、掌握了新知識。
在小學信息技術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將學生喜歡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感興趣的學習方法等滲透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即使面對再枯燥的理論知識,也會樂意接受并難以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