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
摘要: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教育任務,也是學科教育的開端。音樂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有助于陶冶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在音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是備受音樂教師關注的課題。本文從提升自身素養、優化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音樂;德育;滲透;策略
音樂能培養人的道德品質。音樂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科目,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是備受廣大音樂教師關注的話題。在此,筆者結合具體實踐做如下幾方面研究。
1 ? ?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的原則
新課改背景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需要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
1.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今的初中學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有些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是某某娛樂明星、網紅,而不是勞模、英雄人物、杰出科學家。這就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德育教育目標去引領學生,緊緊圍繞學生的德育需求開展教學。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成長環境、生活體驗、思想情感等設計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發揮、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時間,以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使德育教育取得潤物無聲的效果。
1.2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被淘汰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改變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與時俱進地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要認識到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將兩者進行合理的融合,確保教學活動具有創新性、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比如,教師可以充分應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功能開展教學,結合學生喜歡角色表演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
1.3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音樂基礎、認知和情感體驗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初中音樂學習中也會有不同表現。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類,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促使生生之間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協作,成為提升學習效果的助推器,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做出合理的引導與規范。
2 ? ?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
2.1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奠定德育滲透基礎
2.1.1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音樂學科的教學內容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這也給德育教育的滲透帶來一些新的挑戰。因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初中音樂教師要增強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升專業能力,豐富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融合其他學科的教學資源,從而有效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同時,也使學生被教師淵博的知識、儒雅的形象所折服。親其師則信其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增強德育教育效果;其次,初中音樂教師要學好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新時代的初中音樂教師應肩負起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師生觀,掌握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高效達成教育教學目標。最后,教師要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要努力學習,努力提升創造力,不斷推出創新性、高效化的教學策略。
2.1.2提升教師道德素養
首先,為人師表,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最根本的任務。育人先正己,教師首先要做到規范自己的言行,除了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更要用精神力量去鼓舞學生,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領航人。
其次,教師要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學習能使人不斷進步與發展。當今時代,只有具備學習能力的人,才會有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作為教師,不但要保持這種學習進取的狀態,更要有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意識,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
最后,教師要努力做一個有現代教育思想的素質教育帶頭人。在教學中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把學生培養成“四有新人”打下堅實基礎。
2.2結合德育教育目標,優化音樂課堂教學
2.2.1根據教學內容切入德育教育
2.2.1.1結合音樂教學確定德育教育主題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結合德育教育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加工、整合,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比如,在初中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就是教師開展德育教學的素材,這些素材不像思想品德課文中的德育元素那么明確、直接,需要教師細心解讀其內容,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中提煉愛國情感或者民族自豪感等素材。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歌曲的氛圍,獲得真善美的陶冶,提升道德水平。
各種傳統節日、紀念日、法定節假日等與初中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也為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節日的來歷、內容、意義,組織以“感恩母親”為主題的歌詠活動,讓學生感悟母親的平凡與偉大,學會感恩母親。演唱的形式可以獨唱、二重唱、小合唱等,讓《母親》《燭光里的媽媽》《天之大》《媽媽的吻》《魯冰花》等經典歌曲回蕩在校園,歌頌大海一般的母愛。
2.2.1.2找出音樂教學與道德教育的結合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深入解讀教學內容,同時找出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結合點,這是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結合初中學生的音樂能力、生活體驗、理解能力等因素,可以有效應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以無痕式的教育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使教學顯得自然不刻意,學生容易接受。這就需要初中音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廣泛搜集相關的德育素材,滿足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各類德育素材的需求。
2.2.1.3創設德育情境
德育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根據音樂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創設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德育情境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啟智潤心,完成德育教學目標。
創設德育情境的方式很多,需要教師結合歌曲的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比如在教學歌曲《愛我中華》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播放一段“春節晚會民族歌舞”片段,然后請同學們來搶答:“剛才的畫面中,你看到了哪些少數民族?”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了總結歸納后播放背景音樂,并說道:“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燦爛悠久,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特色,你都了解哪些呢?”教師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也為接下來的歌曲學習奠定基礎。
再如,在教學《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時,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了“關愛弱勢群體活動”的視頻。并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這個視頻,你認為它的情感主題是什么?”學生紛紛發言,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做出總結歸納:這個視頻主要表現了關于愛的情感主題,只要人人獻出一點兒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愛的歌曲吧。這樣的情境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在學習過程中,他們進一步懂得了愛,喚醒了愛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的情愫。
2.2.2創新教學手段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手段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學手段進行合理創新,以期提升教學有效性,為德育教育的落實起到推動作用。目前,初中音樂教學中使用的主要教學手段有信息技術輔助手段、表演、游戲、比賽、情境創設、戶外活動等。
2.2.2.1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多媒體的運用越來越普遍且能夠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并將其滲透至德育教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遵循切合、生動的設計理念。切合就是應用適合多媒體的資源開展教學,既結合教學內容,又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特點,在音樂與德育之間找到有效的切入點,使音樂學習和德育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生動也可理解為直觀性。多媒體直觀的表現形式,為音樂課堂教學增添了新鮮感,也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會產生較強的現場感、真實感,讓音樂之美得到充分展現,使之如溫暖的陽光一般撫慰學生的心靈。
2.2.2.2游戲、競賽形式
初中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年齡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創新教學手段,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比如,在教學《搖籃曲》這首歌曲時,教師設計了“機體表演,激發情感”的環節,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舞蹈配合練習,要求各個小組要充分發揮團結協作與創新的精神,創編出有特色而又表現歌曲意境的舞蹈。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表演比賽,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表演,加深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教師對學生的表演做出評價,然后提出問題:大家想一想,哪些事物可以比喻成搖籃呢?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幸福的嬰兒;花園是搖籃,搖著美麗的花朵;大海是搖籃,搖著自由的魚兒;藍天是搖籃,搖著燦爛的星星;祖國是搖籃,搖著我們每一位同學在祖國母親的懷抱健康成長……
對于一些講故事、猜謎語等形式的應用,教師可在課前預習環節給學生布置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閱資料完成作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知識,這樣的學習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提升了學習質量。
2.2.2.3開展生活化教學
社會實踐是初中德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從生活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比如,《給未來一片綠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校園的綠化帶,去觀察綠樹藍天、花花草草,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一起討論環境污染的問題,探究愛護環境、愛護地球、美化環境的重要意義。這些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對學生學唱歌曲和體驗歌曲情感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課堂教學的最后,教師還給學生播放了搖滾歌星邁克爾·杰克遜演唱的《拯救地球》,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2.2.2.4成立課外學習小組
課外音樂活動是音樂教學的延續,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陶冶學生美好的心靈,提升道德素養。
比如,教師結合學生的興趣成立“音樂興趣小組”,在業余時間帶領他們去聽演唱會、觀賞舞蹈節目等。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山水清幽的大自然中,欣賞《春江花月夜》中的“風回曲水”一節,在大自然與音樂的交融之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悟樂曲的內涵與美妙,從音樂之美中汲取精神的養料,提升教學有效性。
再如,把全班學生組成一個合唱隊,教師分配聲部,讓大家合作演唱。排練中,可能會有同學對自己所在的聲部或者所站的位置感到不滿意,結果影響了整體表演的效果。此時教師就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學會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為班集體共同的目標擰成一股繩,一起努力,才能把一首歌唱好。這樣的合作形式使全班同學都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通過合唱培養了熱愛集體、以班集體為榮的責任感。
2.2.2.5參與志愿服務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改變,如今的初中學生得到了更多物質的滿足,與此同時,也養成了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甚至有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結合這一問題,初中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歌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滲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同屬一個世界”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愛,讓學生理解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也是彼此愛心的表達,是體現人類共同體的一種方式。我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和能力,從而為社會、為國家獻出自己的愛!
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一些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去養老院、公益募捐現場等場所演唱歌曲,彈奏音樂。通過這些方式,學生真實地感受奉獻社會、服務別人所帶來的幸福感。
《禮記·樂記》中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 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是道德的彰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立德樹人依然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廣大教師所共同面對的課題。初中音樂教師要以大膽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將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效結合起來,使立德樹人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尚旭霞.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0(20):29-30.
[2]李娥.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式解讀[J].中華少年,2018(2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