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華 陳曉輝
摘 要:如何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是培養高端會計人才、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高現代會計服務業水平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遵循因材施教原則,以H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群體為樣本,在分析該群體典型特征及其對學術創新能力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強化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及實現路徑,以期有效提升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及培養質量。
關鍵詞: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群體特征;學術創新能力;提升路徑
培養和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是會計學研究生教育的重任,也是提高會計學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應有之義,更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發展高端會計服務業的要求。對于如何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現有文獻研究較少。張淑惠和羅孟旎主張通過完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框架、創新培養模式、提升導師水平及強化產學研結合的措施,來提升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徐新華等認為,應通過延長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年限及完善課程教學方式來提升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
可見,現有關于如何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且沒有考慮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群體特征因素的影響。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即教師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化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實現最佳發展。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具有哪些典型特征?這些典型特征會對學術創新能力產生哪些影響?如何基于這些典型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為回答這些問題,課題組遵循因材施教原則,以H大學2017—2020級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為樣本,分析了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群體特征及其對學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具體措施和路徑。這不僅豐富了有關如何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對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也具有較強指導意義。
一、H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基本情況
H大學是我國中部省份的一所地方性財經政法類大學,在地方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自1999年開始招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研究生培養歷史較長。H大學會計學院現有會計學碩、會計專碩、審計專碩、資產評估專碩4個碩士點,擁有會計學碩導師30多名,其中約40%的學碩導師具有博士學位,所有學碩導師均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根據統計,在2017—2020年間,H大學會計學碩專業招生數量分別為23人、22人、23人和25人。從就業情況看,研究生就業整體質量較高,多數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職于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行政單位及部分大專院校。但科研績效相對較弱,在校期間,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發表北大核心期刊學術論文,發表CSSCI期刊學術論文的學生更是屈指可數。盡管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入學成績在校內名列前茅,但入學后的科研績效卻低于全校其他專業學術型碩士的平均水平,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后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也比較少。因此,如何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及科研績效,從而進一步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H大學會計學院關心的重要問題。
二、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群體特征及其對學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
(一)較強的專業思維慣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術創新能力
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性很強,對考生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這對報考會計學專業的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形成了一定的門檻和障礙。很多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本科專業多為會計類相關專業。根據統計,在2017—2019年間,H大學招收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中,本科專業為會計類相關專業的人數占比分別為86.9%、90.0%、84.0%和92.0%。此外,根據統計,在2018—2020年間,H大學錄取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初試總成績的均值分數分別為357.30分、377.93分和375.94分,專業課筆試成績的均值分數分別為73.91分、75.29分和74.68分。這些成績均高于同期A類地區管理學學科門類的碩士招生國家線成績。這說明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具有相對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扎實的專業訓練,培養了學生嚴謹、務實、遵規守紀的職業特質,在增強研究生學術研究嚴謹性及專業知識支撐的同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造成其在科研創新能力方面的劣勢。
(二)性別比例失衡不利于激發團體學術創新能力
根據統計,在2017—2020年間,H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每年招生規模穩定在23人左右,其中男生分別為2人、5人、1人和3人,女生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平均占比為92.0%。經對比以上數據可知,H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群體中,女生占比較高。在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女性心思細膩而感性。女性的內斂謹慎特征為其從事會計實務相關工作提供了天然優勢條件,但對于需要一定創新思維能力和意識的學術創新活動而言,也可能是潛在劣勢。相較而言,男性在思想、行為方面更活躍,自由度更高,這塑造了男性更加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性格特征。劉翠紅和陳衛旗認為,男性和女性的想象力沒有顯著差異,但女性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思維發散能力及捕捉問題實質的能力相較于男性確實有一定劣勢。針對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女性居于主導地位的現實情況,應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來優化學生性別比例結構,以此提高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創新能力。
(三)較多校內外實習機會一定程度上擠壓了科研創新時間和精力投入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穩定增加,這促使具有會計學專業的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會計學專業師資隊伍的擴張速度略顯滯后,教師面臨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壓力相對較大,會計學院的研究生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擔部分專科甚至本科的授課任務。這種授課實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但這些沒有授課經驗的研究生需花費大量時間去備課,勢必會減少在科學研究上的時間投入。除了在校內承擔部分授課任務,會計師事務所、企業等外部單位也給會計學碩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多實習機會,這會進一步侵占其在科學研究上的時間、精力投入,降低其科研產出。2017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質量與學生發展監測項目”的調查數據表明,學術型研究生在課程學習、科研活動和自主學習方面的時間投入對學術型研究生的學術產出具有積極影響。與之相對的,在實習方面的時間投入則會對學術產出產生消極影響。
(四)過于單一的專業背景對學科交叉性質的科研創新具有制約作用
學科不斷分化和交叉是科學發展的永恒規律,也是科學的生長點。在競爭強度弱、可研究問題多、可利用工具和方法豐富的交叉學科問題研究中,形成高質量研究成果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會計學研究同樣需要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這意味著會計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應積極引入其他學科的基本理論、思路、研究方法,來研究會計學相關問題。但會計學極強的專業性,造成了其他專業學生考取會計學研究生的障礙。根據統計,在2017—2020年間,H大學會計學院招收的會計學碩士研究生中分別有0名、1名、1名、2名學生具有非會計類相關專業背景。上述數據表明,在會計學碩士研究生中,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學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對會計學同其他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形成了制約。
(五)會計職業特質為科研創新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條件
首先,科學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動,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及勞動。不怕吃苦、踏實勤奮是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品質。會計職業特質要求會計人員踏實、敬業,在這方面與科研人員所必備的素養具有較高契合度。其次,社會科學研究是要探究社會現象的內在規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這就需要科研人員實事求是,不得弄虛作假,這同會計人員誠信為本的職業素養不謀而合。最后,科學研究講究“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而會計謹慎性原則貫穿會計教育和會計實務始終,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在接受會計教育及會計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謹慎性職業特質有利于其更好地實施科研創新活動。因此,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在科研勤奮、科研誠信及科研謹慎性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三、提升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策略和路徑
基于上述分析,課題組認為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采取如下針對性措施,以便充分挖掘和發揮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潛在優勢,彌補其潛在的劣勢或短板,有效提升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及培養質量。
(一)提高復試錄取比例,擴大選才空間
每年研究生考試中報考H大學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考生數量及達到國家線的考生數量均遠遠超過錄取人數,報錄比較高。2020年H大學按照120%的比例確定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復試入圍人數,已是歷年較高水平。從實際情況看,很多財經類高校會計學研究生復試入圍錄取比均超過120%,比如,中南財經大學2020年和2021年該比例分別為136%和138%,2020年山西財經大學該比例為152%,2021年浙江財經大學和安徽財經大學該比例分別為145%和130%。增加復試人數,可以對學生進行更全面的考核,招收更多專業知識扎實、思維活躍并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此外,復試環節不能僅注重考查學生的專業知識,更應注重考查學生對財務報表、財務和業務關系、財務治理、財務和會計理論、會計信息和資本市場效率關系等方面的系統性理解。
(二)強化會計學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教育
當前,H大學會計學院對會計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仍以專業技能強化、專業理論學習和學術研究方法訓練為主,而基于群體特征采取的特色化措施相對不足。據此,可采取如下措施來強化會計學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教育。第一,可增設有關學術創新理論、路徑、方法等方面的課程或者把創新思維融入專業課程,增強學生的學術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比如,專門開設創新——思維·方法·實踐課程或者在會計學實證研究等課程中大量融入創新思維理論。第二,可適當增加心理學、認知科學、行為科學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講座。第三,充分利用學校社科類專業眾多、研究生專業背景多樣的優勢,搭建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強化研究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專業融合。
(三)出臺制度規范會計學碩士研究生課外實踐,增設研究生科研項目以提供更多科研創新實踐機會
一方面,可從學校或學院層面對研究生課外實踐進行規范,以減少課外實踐對科研實踐活動的擠出效應。比如,2018年西南財經大學出臺的《西南財經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管理辦法》,對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類別、批準程序、考核方法以及違規處理辦法等予以明確規定。另一方面,學校可增設研究生科研項目,增加科研創新實踐活動的供給量,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促進學生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到科研實踐活動中,在科研實踐中提高學術創新能力。比如,西南財經大學等諸多高校設立了面向研究生的科研課題,西安理工大學等把招生人數同導師主持科研課題情況、科研績效掛鉤,導師則以項目為單位把研究生分配至若干個課題組中,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效果非常明顯。
(四)制定并實施對會計學研究生導師責任和績效考核制度
一方面,完善相關制度,明確、細化導師在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責任。另一方面,從研究生培養質量視角和導師個人科研績效視角,強化對導師培養研究生的績效考核,以此提高導師對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和能力的積極性。H大學會計學院已意識到了對研究生導師考核力度不足導致的消極后果,并在2022年2月出臺了《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考核制度》,該制度確立了研究生導師積極參與并指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取得更多高質量科研成果的導向。
參考文獻:
[1]張淑惠,羅孟旎.我國會計學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J].教學研究,2015(4).
[2]徐新華,韓璐,馬千然.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差異化培養模式與機制研究[J].科技廣場,2016(12).
[3]陽桂紅,王友珍.孔子的因材施教與柏拉圖的理想式教育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5).
[4]劉翠紅,陳衛旗.物理學習中的性別差異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1).
[5]范皚皚,季楚煊,柴亦林.時間累積與時間分配:學術型碩士的時間投入對科研產出的影響研究[J].江蘇高教,2020(7).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