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寶鵬
摘要: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當今教育的主題。在深化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的推動下,核心素養培養和探討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也對高中思政教學提出更高要求。高中思政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充分發揮思政教學的育人作用,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章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對思政課程教學價值及特征進行探討,對核心素養培養意義及思政教學意義進行論述,對思政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思政;教學價值;核心素養;育人作用;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5-0132-03
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重點,其中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四個關鍵的要素。核心素養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的內涵與目標,高中思政教學因課程特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更具優勢。因此,教師要將核心素養培養融入課程目標,融入課程教學,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兼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充分發揮思政教學的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
1.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我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是從借鑒國外經驗開始,逐漸到本土化,最終形成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核心素養體系。
學科素養是經歷了特定學習方式后形成的學科概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由此可見,學科素養的提升依賴對特定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知識水平、道德素質、情感態度等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高中思政教學是促進學科知識向學科素養轉化的橋梁,推動學科知識向學科素養升華。
2.高中思政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統編版思政教材有了很大變化,分為不同模塊,必修一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修二圍繞經濟與社會,必修三圍繞政治與法治,必修四圍繞哲學與文化。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核心素養培養,通過設計系列化的、包括社會活動在內的教學方案,使思政理論知識得以動態化呈現,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為讓學生通過思政學習提升自身素養,教師應分析高中思政課程教學價值及特征。思政教學價值是提升學生思想覺悟和核心素養,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思政課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導向性。導向性是指思政教學應深度剖析學科核心價值觀,為理論型課堂提供更多指引,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第二,主題性。主題性是指思政教學活動的開展不是盲目的,要有活動主題,要圍繞主題進行設計與安排,要有相匹配的主題情境,以完成學生價值觀的強化與引領。第三,融合性。思政學科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的特點。其融合性具體表現為學科知識的多方面融合與滲透,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法律、心理、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第四,現實性。現實性是指思政學科相較于理論課,更傾向于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自身感受來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1.核心素養培養意義
新時代教育要培養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創新型合格人才。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逐漸成熟,教師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應講究方式方法,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高中階段的核心素養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
2.思政教學意義
思政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具有優勢,可將核心素養培養融入教學環節,可結合政治、法治、哲學、經濟以及文化等內容開展教學。具體而言,思政教學具有以下意義。第一,道德品質層面。思政教學注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對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能實現教育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第二,法治層面。通過思政課學習,學生能建立基本的法治觀念,認識到法律對行為的約束力,避免因法治觀念缺失而出現違法行為。第三,文化層面。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具有優秀的、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思政教學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民族凝聚力。
1.目標建設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新的教學理念應落實在思政課堂上,以此完成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第一,策略探究。首先,制定學科總體目標,以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為最終理念。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學生體驗感與收獲,切實提高實踐活動效果。在體驗型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其次,制定學科發展目標,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要創新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的整體策略,促進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最后,制定整體提升目標。所謂整體提升目標是更深層次、更具有時代意義的目標,教師應逐一實現。第二,實例探究。例如,統編版教材必修四“哲學與文化”這一模塊有三個單元,分別是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三單元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議題式教學模式完成本模塊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究文化與經濟、文化與政治、文化傳承與素養提升之間的聯系。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辯證的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并通過本節課學習,強化對文化建設、文化傳承以及自我定位的理解,增強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不同單元教學內容,教師要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與課堂教學進行融合,讓學生在辯論中認識到文化的重要影響,強化民族認同感。
2.途徑選擇
完成目標的建設后,為進一步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應進行途徑與實例的綜合探析。第一,途徑探究。一是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為拓寬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途徑,教師要重視多維互動模式的應用。在應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搭建師生互動的橋梁,使師生互動更加便捷和順暢。傳統的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以說教、灌輸為主,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多維互動模式的應用,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二是高中思政課堂教學應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以此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度分析與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用信息技術,能直觀生動地呈現知識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第二,實例探究。統編版必修三“全面依法治國”單元教學目標是了解中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和中華法系,了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了解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本單元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認同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科學性,認同我國的法治化發展,認同依法治國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法律的權威性,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做法律的踐行者和守護者。
3.課堂實施
教學理念是理論層面的構思,樹立教學理念是確保課堂實施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并重視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過程。課堂實施效果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收獲,教師應圍繞主題布置學習任務,并在實施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第一,策略探究。首先,創設與主體相匹配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證教學活動的效果。為此,教師應重視問題的設置,把開放性問題、探究性問題設置作為重點,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提高綜合素質,同時應保證活動課程的多種類型,增強學生的活動體驗。其次,課堂教學應從三維目標向四維目標轉變。三維目標可完成高效思政課堂的構建,增加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能彰顯思政課程的教育價值。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從講授型向引導型轉變,注重課堂活動主題與內容的設置,科學合理規劃教學流程,避免出現說教式、灌輸式教學。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掌握知識體系層面向樹立理想信念層面轉變,提高德育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第二,實例探究。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模塊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課時,為讓學生深刻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豐富內涵及其深遠意義,認識到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重要性,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資料和新聞報道,表現英雄模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出的努力。在觀看這些影視資源和新聞報道后,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體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4.課程評價
教學評價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能讓學生看到自身不足,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一,策略探究。首先,教師要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評價意識,這是開展教學評價的基礎和前提。其次,教師應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增加評價主體,開展多元化評價,使評價更加公平和全面,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最后,教師應重視對教學評價的優化,以積極評價為主,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和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第二,實例探究。統編版必修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該思想產生的背景、核心內容、地位作用的學習,感受該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了解當前社會變革中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新機遇,從而提高思想覺悟,明確自己的使命與擔當,堅定理想和信念,胸懷遠大抱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討論性話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辯證分析,討論交流。對學生合作學習情況,教師要進行評價,以發揮教學評價在高中思政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綜合上述,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當今教育的主題。在深化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的推動下,核心素養培養和探討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對高中思政教學提出更高要求。高中思政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充分發揮思政教學的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因此,在高中思政教學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培養為重點,將核心素養培養融入課程目標,融入課程教學,充分發揮思政教學的育人作用,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何雙德.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2021(16).
[2]滕秋寧,王翠.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與實踐———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文本的解讀[J].教育參考,2021(04).
[3]朱丹.從“四史”中汲取勞動教育的豐富養分雙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上海教育,2021(03).
[4]張永超.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探析[J].高考,2021(15).
[5]薛玉林.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課堂構建[J].天津教育,2021(11).
[6]唐滿意.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辨析式教學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4).
[7]喬金國.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探索[J].天津教育,2020(35).
[8]楊勇.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課堂構建[J].中學教學參考,2020(25).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You Baopeng
(Yongchun No. 5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Yongchun 362612, China)
Abstract: Core competence is the soul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theme of todays education. Driven by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e cultivation and discussion of core competenc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fiel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Se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let students 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train students to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discusses the teaching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value; core competence; educational func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