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仙
摘要:“雙減”政策下的數學動態課堂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動態課堂體現在指導、訓練、測試等方面,教師應認真分析現有數學教學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雙減”政策下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進行探研。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動態生成;高效課堂;教學質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8-0084-0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我國關于“雙減”政策的教育文件。文件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要尋求高效的教學方法,確保減少作業總量與時長,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在“雙減”的背景下,“減負增效”已成為廣大教師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對小學教師來說,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目前主要的研討內容。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雙減”政策下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進行探研,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度逐漸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成績,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發展。基于當下“雙減”的新政要求,教師不能過于強調學生考試成績,而要適應新政下的作業改革需求,設立新的課堂評價標準,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大膽放手學生的作業總量與時長,反映學生課上能否真正高效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能否創新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動態生成課堂中學習數學知識與獲得數學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雙減”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同伴思維、心靈、情感互動的過程。要構建高效動態課堂,教師需要關注課堂動態生成過程,引導學生在動態生成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掌握知識。教師只有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過程,才能點燃課堂生成的火花,推動課堂教學走向高潮,綻放別樣的精彩。只有這樣的高效課堂,才能讓課后作業布置得少,時長縮短。
1.善待課堂質疑,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善待課堂質疑,培養學生個性,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課堂質疑是學生個性的體現,這里的個性必然要以學生的數學水平為基礎,因為學習個性是表現質疑的基礎。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質疑,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超越課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師,發揮獨立性和創造性,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時,教師可先出示掛鐘,并設計問題:請同學們判斷掛鐘中哪些物體在做運動,并用學過的知識描述一下它們在做怎樣的運動?有學生說鐘面上指針在做旋轉運動,鐘擺在做平移運動,有學生說鐘擺是在做旋轉運動,有學生說鐘擺是在平面上左右擺動,沒有轉滿一圈,這是平移運動,有的學生說旋轉運動,也有平移運動??吹贸?,學生有了不同的看法。鐘擺到底是在做平移運動還是在做旋轉運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學生質疑環節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對學生說“:鐘擺的問題我們先放在這兒,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會有一個清楚的判斷。”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學生明確理解了旋轉的含義,清楚物體的旋轉要具備三要素,即旋轉的中心、方向、角度。這時,教師進行演示,即把細繩的下端系上粉筆頭,一只手捏住細繩上端固定不動,另一只手推動細繩的下端使其擺動,以模仿鐘擺的運動方式。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出示動態掛鐘,讓學生思考掛鐘所做的是什么運動,引起學生的質疑,而不急于告知答案,讓學生帶著質疑走進關于旋轉、平移的概念學習活動中。最后,教師自制教具進行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一目了然,明白像鐘擺、蕩秋千這樣的運動其中一小部分的運動方式也是旋轉。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旋轉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在生疑、解疑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2.利用信息技術,助推動態課堂發展
在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助推動態課堂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成為得力的教學輔助工具。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助推動態課堂發展。小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階段,教師要注重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成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要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將數學重難知識點細化、分解,保證學生在多樣化學習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教師要巧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營造趣味性、創新性比較強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科認知,進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創新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例如,在小學幾何知識的綜合復習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即采用一種動態演繹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能直觀呈現各種幾何圖形,還能進行動態演示,加深學生的印象。
3.優化課堂設計,整合課堂教學內容
在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優化課堂設計,整合課堂教學內容。課堂設計是教師執教能力的體現,也是教學基本功的體現。優秀的課堂設計要科學安排教學時間,合理布置教學任務,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在“雙減”新政和課程改革推動下,教師在教學中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要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和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教師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掘學生學習潛能。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為中心和原點,并適當進行拓展,以發散學生思維。最好采用問題鏈的形式,每個問題之間要有關聯性,難度也要有所區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第二,教師要對教材加以科學利用,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任務的安排,不用完全按照教材順序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可把相互關聯的內容整合在一起,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第三,教師要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能產生積極的人際交往,實現思維的碰撞,培養思辨能力。
4.巧對課堂生成,彰顯教學智慧
在“雙減”政策下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巧對課堂生成,彰顯教學智慧。隨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體地位的提升,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回答以及研究如何作出理性的應對。面對學生萬花筒般的“生成”,教師要理性分析“生成”的類別,及時給予干預,有效把握干預策略,讓課堂變得真實、靈動、高效。教師要正視課堂中的那些“生成”,正確加以應用,使之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學會耐心傾聽,積極應對,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現錯誤的根源,自己糾正錯誤,深化對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最大公因數”時,教師可出示4和8,12和6,15和30,讓學生用集合圖找出每組數中的最大公因數。在解答過程中,有學生說:“老師,我發現每組的最大公因數都是那個較小的數,用較大的數減較小的數就能找到最大公因數,8-4=4,12-6=6,30-15=15?!泵鎸@意外“生成”,教師跳出備課預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而是再出示一組數:2和12,6和60,56和8,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發現此規律不可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利用意外“生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構建動態課堂。
5.拓展與延伸教學,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在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拓展教學,促進學生知識內化。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無疑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注重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也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建構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某小區有一塊長8米、寬5米的空地(空地兩邊放有障礙物)。物業公司準備把它設計成車位,車位長5米,寬2.5米,最多能設計幾個這樣的車位?因為空地兩邊放有障礙物,如果設計長方形車位,就只能停一輛車;如果設計平行四邊形的車位,就可以停兩輛車。在解題過程中,學生明白同樣大的面積設計成平行四邊形的車位,既能多停放車,又能方便車進出。在拓展與延伸環節,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理解,還做到了學以致用,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6.善于運用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數學高效動態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鼓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鼓勵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從而全面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品質,完美呈現課堂的動態生成。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圖形的旋轉”時,由于學生對旋轉的理解還停留在二年級時的初步感知階段,對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不了解,所以當筆者問道“什么是旋轉,什么是圖形的旋轉”時,學生明顯怯場,生怕自己回答不好,不敢舉手回答。筆者適時運用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丟掉思想包袱,各抒己見,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學生動手操作直角三角尺在方格紙上順時針方向旋轉90度時,一個女生左手緊緊地按住中心點,右手小心翼翼地旋轉三角尺。筆者見狀,及時地表揚了她:“你很細心,知道用左手把三角尺的中心點緊緊按住固定不動,右手輕輕旋轉?!边@樣,學生都像她一樣規范操作。教師的鼓勵,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丟掉思想包袱,樹立學習自信心,積極思考問題,從而構建高效動態課堂。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下的數學動態課堂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動態課堂體現在指導、訓練、測試等方面,因此教師應認真分析現有數學教學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孫擇欣.小學數學教學中打造動態課堂的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3).
[2]盧亞軍.動態課堂彰顯智慧[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6(17).
[3]高瑞紅.深化動態課堂研究,提升課堂實效[J].北京教育,2021(11).
[4]孫擇欣.小學數學教學中打造動態課堂的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研究,2021(03).
[5]何貴平.構建小學數學動態生成課堂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9).
[6]吳鯤.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數學大世界,2020(02).
[7]王瑩.生成資源,靈動數學———利用生成性資源構建動態課堂路徑探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9(2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and Dynamic Mathematics Classroom under the"Double Reduction" Policy
Yan Lixian
(Xiany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Xianyou 351200, China)
Abstract: The dynamic mathematics classroom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learning,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actical ability, and let students master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the happy learning process. Dynamic classroom is embodied in guidance, training and testing.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analyze the exis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design teaching plan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core competenet.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and dynamic mathematics classroom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ouble reduction"; dynamic generation;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core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