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專業人才培養是電影強國的基石,而探索高質量的產教合作是實現影視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以電影管理專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實踐創新路徑、經驗和啟示。在以“東方影都電影創投會”為基礎開展的產教融合項目中,發現存在影視高等教育實踐的弊病、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得出影視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服務產業經濟;電影人才培養應統籌規劃,創新實踐模式;產教融合項目應服務社會,形成經濟協同效應等結論。由此提出校企協同育人改革、探索產教融合深度發展機制及產教融合課程體系構建等建議,旨在探究電影專業高校如何在提升人才競爭力的同時,適應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發揮高等教育資源集約效應,推動教育與地方產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電影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創新;經濟協同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06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學校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M2021093
電影教育是實現建成電影強國和保障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的最基礎推動力。在國家電影產業發展政策扶持下,不少省份陸續新增或計劃建設多所電影學院,多所綜合類大學也新增電影院系,中國電影高等教育將逐漸呈現紅海競爭狀態。在全國如此密集地開展電影教育的大背景下,影視院校如何樹立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優勢,建設特色化的影視專業品牌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近年來,老牌影視院校都在積極探索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定位的新型教學體系[1]。全國影視專業的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也層出不窮,但其中專門針對影視管理教育的實踐相對匱乏,能夠服務社會、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更加乏善可陳。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產教融合”,這意味著在我國經濟、教育、科技都取得繁榮發展的今天,推進彼此間的融合已經成為重要共識。在2021年舉辦的第三屆青島影視博覽會上,青島電影學院以“東方影都電影創投會”為舞臺,摸索出了一條電影市場理論與實踐互動、實踐反哺理論的產教融合創新路徑。
“東方影都電影創投會”(以下簡稱創投會)旨在扶持優質電影項目,對接產業資本,從800余個電影項目中篩選出20個優秀項目,在第三屆青島影視博覽會上向資本方進行路演推介和簽約。
青島電影學院的20名師生一對一配合項目方,參與了制片工坊、會務組織、路演推介、項目簽約的全過程。其中制片工坊的整體流程貫徹了產業化的思路,具體分為創意、劇作、導演、制片、投融資、宣發、版權等環節,基本覆蓋了電影項目從孵化到面向市場的全流程,通過貼身觀摩項目方如何優化劇本、輔助修訂路演內容,學生們在行業大型活動中積累了電影項目的流程管理經驗,有效培養了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也造就了影視教育與產業經濟、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鮮活案例。
探索高質量的產教合作是實現電影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青島電影學院(原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簡稱“北創”)是一所專業電影教育高校,辦學前十年的教學體系與北京電影學院一脈相承。作為中國電影管理高等教育(以北京電影學院的電影制片管理、電影發行管理和電影放映管理為代表)的奠基人,王承廉教授在北創任職期間,始終注重教學實踐和產業協同,使其延續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優良傳統。
自2021年6月北創轉設為青島電影學院以來,致力于轉型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同屬海發集團旗下的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5G高新視頻產業園、藏馬山影視基地加強合作聯動,以發揮地方經濟協同優勢。中國電影基金會電影投融資發展基金總監、聚影匯影視文化發展公司(以下簡稱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先生基于青島影視產業的發展現狀、扶持政策和資源優勢,提出了以創投會為先導的產學研融合項目。參加創投會的青島電影學院師生,在與活動組織方(中國電影基金會、聚影匯)以及參加創投的制片方、資方代表的合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影視教育教科研實踐的新模式。
師生通過與產業各方的溝通交流,充分了解了影視行業痛點,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完善自身。例如,參加創投會的20名師生分別來自管理系的電影學專業和導演系的影視制作專業,通過參與活動彌補了專業教學中的盲區與困惑,明確了自身發展方向。電影學專業是影視管理教育的經典專業之一,在教育部設置的高等教育14大學科門類中,它隸屬文學類(一級學科)中的藝術學(二級學科)的下設專業。從學科淵源來看,電影學與文學、藝術緊密相連,注重電影藝術的理論研究與創新。以青島電影學院為例,電影學專業下設了影視制片、電影市場等分支方向,在課程設置上具備文學藝術、管理學、經濟學、市場學等多元化的學科基因。基于這種藝術加市場的專業特色,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和產業發展需求,此類實踐活動改善了過去電影高等教育中只重視技術型專業的實踐,忽略管理型專業實踐的弊病,為電影管理實踐教育找到更加深入的產學結合落腳點。
對于導演系影視制作專業的師生而言,從影視項目全流程開發運營角度,應該深度了解如何打通市場端和制作端的盲區,如何改善那些文本充滿生命力但在類型、制片流程和市場潛力等方面存在短板的作品。通過貼身觀摩和參與市場化的影視劇本修改、項目推介和路演、片方與資方交流等過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影視技術型人才過度注重藝術化、個人化的表達,填補了其不懂經濟、忽略市場的認知短板,從而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道路。
校方在參與行業大型活動中還增強了與地方經濟的互動,形成“產學研用”的良性實踐循環,構建貼近產業需求的人才輸出機制。首先,站在推動者的立場,總結出高校服務青島電影經濟發展的做法、經驗,幫助師生建立起電影市場化思維,例如探究校內人才選拔和影視作品推選機制,使學生作品也成為市場參與者。其次,通過系列產學互動,可以使校方融合產業、貼近前沿,配合更加敏捷的教學管理,對課程設計和教學體系進行持續優化,以保持學校在行業中的先鋒性和引領性。第三,發揮高校教育、人才和科研優勢,通過此類項目為產學研協同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提升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力。
人才培養是電影強國的基石。中國電影發展和電影人才培養是電影研究視線中的兩條雙行線,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看,共處于同一系統內,構成外部生態環境和人才培養活動之間的關聯[2]。系統化的電影人才培養有其內部的結構、層級和運行方式,形成自洽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教育實踐者總是追求人才培養的最佳效率。根據蘇聯教育學家巴班斯基的理論“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需要遵循教育的整體性、聯系性、有序性和動態管理的原則,為找到人才培養效果最優的科學方式而努力。以青島電影學院為例,人才培養活動通常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遵循“教學進程表”在不同年級設置不同課程或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從一個實踐活動中舉一反三,不斷地回顧和反思人才培養方案,不斷科學化地設定教學任務,使各要素規律性地組合運行,從而有序、高效地完成人才培養過程,實現培養目標。
首先,要想了解電影產業生態,除了專業知識,更要在人脈資源及平臺資源上賦予人才更多競爭力。實踐活動能夠使人才培養成果在市場中試驗性地得到檢驗,同時能讓校方更真切地認識到電影產業現實,如準入門檻低帶來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數字技術的祛魅和電影文化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才進入電影市場,在創投會征集到的八百多個創投項目中不乏非專業、跨專業的電影從業者。此外,專業話語權主導并挑戰人才的生存空間,通過與創投會片方及資方的交流,感受到從業者發展空間的狹窄,了解到年輕導演、編劇、攝影師、錄音師同樣有著很難獲得市場機遇的困惑。在行業“二八定律”下,年輕的電影人走出校園獲得發展需要復雜的推動因素。
其次,要立足電影人才供需生態現狀,意識到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存問題和不足,尋求與產業的對接點。例如,來到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的創投劇組,通常抱有拍攝資源本地化和壓縮成本的想法,試圖尋找合適的學生及場地完成電影拍攝,通過交流發現,很多崗位學生都無法勝任。不可否認,專業人才進入產業后,需要一段必要的職業化成長時間,但以青島電影學院畢業辦統計的就業情況為例,目前依舊存在電影企業高需求率和低簽約率并存的現實,暴露了用人單位需求與電影院校人才供給錯位的問題,而人才培養與產業職業設置的錯位,導致部分專業與崗位要求難以對應。針對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可以通過三個層面來解決或優化。
第一,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改革要突出企業的關鍵作用,通過戰略合作等方式深度挖掘校企協同育人改革模式。例如,以創投會為依托,青島電影學院與聚影匯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師生在實習實踐、人才培養以及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開展長期合作,開發創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在行業聯合發面,加強影視高校與實踐基地、影視產業園的聯結,建立對接本地產業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建立健全以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推動高等學校和企業面向產業技術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
第二,探索產教融合深度發展機制。以高校為重要支撐、企業為重要主導、產業關鍵核心需求攻關為中心任務的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機制。積極推動校企雙方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例如在創投會的項目評價主要以專家打分為主,缺乏對劇本的科學化市場評估機制,聚影匯將與青島電影學院師生共同開發“影視智能測評項目”。
聚影匯擁有專利腦電設備,長期從事觀眾和項目測評,將傳統定性調研法與結合腦電波和表情捕捉的定量手段相結合,已取得了上百部影片項目方的認可。其“基于腦電波監測的影視系統研發”在2016年獲批北京市教科委文化科技創新專項支持,獲18項知識產權專利,2項發明專利。在聚影匯的軟硬件優勢和行業經驗引領下,結合高校教科研基礎,共同開發“影視智能測評項目”,能夠在今后為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內的影視頭部項目提供初剪素材測評,為投資人提供參考指標和工具,同時依托投融資產業數據,建立智能觀眾測評廳,為產業項目提供決策依據。這有助于合力推動產業疑難問題的解決,為青島電影產業發展建言獻策為電影經濟的發展架橋鋪路。
第三,完善產教融合課程資源建設與課程體系構建。一方面為行業導師特設崗位,一方面將專任教師派駐到企業定期實踐鍛煉,達成校企人才雙向交流。從行業崗位要求出發,與企業人員共同確定課程體系,合作研發教材,制定課程教學和質量監控標準;在實施內容上體現行業要求、職業標準、技術標準、企業新技術、行業新規范,同時涵蓋團隊合作、責任擔當與奉獻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培養;提高實踐學分比例,將教學、實踐和科研活動都納入學生的學分體系,也納入教師的工作量統計。
例如,借鑒創投會經驗,建立校內模擬創投比賽、深耕畢業聯合作業的人才和作品推選機制,讓學生了解項目路演形式和流程的基礎上,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在校內開展劇本項目創投比賽,并在大賽中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展示實力,挖掘人才。通過這一平臺聯動各院系專業,形成多個學院創作團隊,在畢業聯合作業的實踐中打磨團隊配合,并進一步加工作品。最終學院推選優秀團隊和作品參與“東方影都電影創投會”項目征集,形成學院層面的人才和作品選拔機制。此外,還應當依托信息化技術,開發校企共享的優質網絡課程、模擬實訓軟件等,形成產教融合成果的資源庫。
教學改革項目探索應當形成“復合式”協同效果,以便在積累產學融合經驗的同時,讓高校更好地發揮其服務社會的功能[3]。創投會項目以青島影視產業發展政策為依托,在今后可以順勢實現影視人才和作品的引流,一方面可以開發出相對成熟的電影管理教育的產學研融合路徑,塑造應用型影視高校的品牌認知;另一方面,為青島電影之都經濟的深度可持續性發展積累經驗,喚醒產業和地方經濟對本地高校的認同,為地方企業、行業公司、政府機構通過產學活動挖掘人才提供模式參考,也為山東各高校鍛煉和培養具有產業對話視野的影視人才積累經驗,形成模式借鑒。
以創投會為代表的產學融合項目可以帶動社會服務和產業經濟的連環反應。創投會在路演大會期間,由學院師生帶領近百位項目方及資方代表考察東方影都產業資源,40多個專業攝影棚、藏馬山影視基地,以及青島的山海景觀、現代都市和美麗鄉村等,部分項目方完成了勘景工作,對周邊產業形成了經濟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深度參與組織行業活動,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名片“電影之都”“會展之濱”增光添彩,形成了為社會經濟、文化服務的集聚效應。
無論是創建應用型高校,還是建成電影強國,都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宏大工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電影的創作和藝術本體之外,電影產業應用研究中的很多問題應當引起影視教育從業者的重視,電影人才培養需要從實踐以及相關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出發,從現實問題中尋找答案。電影院校應立足本職,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推動專業教育與地方產業發展融合互動,優化資源整合,發揮高等教育資源集約效應。
參考文獻:
[1] 何小青.中國電影專業教育的改革與反思[J].當代電影,2017(5):102-105.
[2] 王昱華.中國電影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99-106.
[3] 劉江凱.紀錄片影視教育的跨國協同實踐創新:“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的啟示[J].當代電影,2018(10):175-176.
作者簡介 莊增晗,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電影市場、電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