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盼玲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在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青年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歷史、發展形勢與政策的有效途徑。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抬頭率不高、獲得感不強”“理論太枯燥,不易理解”“老師不與學生交流”“教師挫敗感較強”等問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思維活躍、個性彰顯的“00 后”大學生需求。于是,如何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將思想性強、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的發展變遷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我國本土的原創的教學模式,最早由復旦大學的張學新于2014 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的一半時間用于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讓學生分享、討論,內化所學知識點。“對分課堂”從時間過程來講,包含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也稱PAD 課堂。該模式將師生關系看作“對象性關系”,而不是“主客體關系”;將學生當成知情意相統一的鮮活個體,而不是知識的接收器;將教學活動當成生成性活動而不是既成性活動,比較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得到國內許多教師的肯定。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七年來,憑借其有效性和原創性,在國內外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國內實踐和研究領域從高等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再到其他行業的職業指導及應用;學科分布日益廣泛,涉及50 多個學科,包括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計算機技術等。國外從2017 年起,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泰國中學、孔子學院試行,現在非洲等地區也逐步得到了推廣。關于實踐效果,湯玉華等人發現對分課堂既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能降低教師教學負擔,提升課堂效率。趙金子認為對分課堂可使學生在與時俱進中開放心態、拓寬視野、磨煉個性。李藝瀟等人認為對分課堂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了“講授—內化—討論”諸環節的完美結合。
根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念和要求,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本人嘗試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中。典型改革是將傳統的教師講授轉變為“教師精講留白、學生獨學、分組展示和討論、師生對話(含教師答疑)”四個核心環節,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時借助課堂展示和實踐作業,包括時政熱點分析、關鍵人物訪談、名人故居參觀、微視頻拍攝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次研究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21 年秋季開設的“概論”課程為例,探索“對分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概論”是為大二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該課程共14 章,理論學時為64,實踐學時為16,總學分為5 分。
第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知識輸送,沒有討論分享的環節,缺乏獨立思考和師生平等交流的機會。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這一僵局,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展示等,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課程的實效性和學生的獲得感。
第二,通過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密切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社會的發展變遷對其均有顯著影響。在“對分課堂”模式下,學生通過時政熱點分析、人物采訪、微視頻拍攝等準備課堂展示內容,在課堂上可與老師、同學討論,課下利用地方文化歷史資源完成實踐作業,有助于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能凸顯“概論”課的鮮活性和時代性。
第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的“概論”課堂設計理念。根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念和要求,從教師講授、內化吸收、課堂展示、師生對話四個環節對思政課堂進行重構,將教學活動由既成性活動轉化為生成性活動。本項目采取的是隔堂對分為主、當堂對分與隔堂對分相結合的形式。
第二,課堂環節及操作要求。根據“對分課堂”的要求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傳統的教師講授豐富為以下四個環節:教師講授、內化吸收、課堂展示、師生對話。教師講授環節,要求教師將重點知識點講清楚,且有一定留白讓學生自學和探索。如“概論”課前八章每章第三節的“歷史地位”可融入前兩節內容,第三節可由學生自學。內化吸收環節,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疑難知識點達到自我消化,教師負責答疑,這里的知識點僅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點,與第三個環節的課外知識展示不同。課堂展示環節和師生對話環節,可以將理論與鮮活實踐結合起來,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為了解決思政課內容理論性強、理解難度大的問題,可提前給學生布置課堂展示作業。展示內容需與所學理論內容相關,形式多元,包括時政熱點分析、人物采訪、微視頻、社會調研等,小組展示結束要接受全班同學的提問,最后教師答疑補充。如此,理論知識便有了鮮活的載體,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
下面以2021 版“概論”課第十二章第二節中的“習近平強軍思想”(2 節課,共80 分鐘)為例,探討課堂教改方案設計。
課前:預習知識點與準備課堂展示。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習近平強軍思想”PPT 及視頻等資料,要求學生預習;學生分組準備與“習近平強軍思想”相關的課外知識,上課時展示10 分鐘。
課中:對分課堂。第一環節:教師講授(40 分鐘)。簡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主要內容,5 分鐘;知識點①:習近平強軍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回答的時代課題,5 分鐘。知識點②:習近平強軍思想的主要內容,25 分鐘。知識點③: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5 分鐘。第二環節:內化吸收(20 分鐘),學生就教師講過的知識點學習、討論(因時間限制,該環節經常課后完成);教師對疑難問題做出解答。第三環節:課堂展示(10 分鐘),《藍天飛翼——人民空軍建軍72周年紀念》講述了我國空軍發展史、新時代新征程中空軍所作貢獻,總結學生應如何學習空軍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第四環節:師生對話(10 分鐘),全班學生針對課堂展示內容提問,展示小組負責解答;教師補充,并對展示內容及形式等給出建議。
課后:章節測驗與留言互動。學生在“學習通”平臺完成本章測驗,有任何問題可通過“學習通”給教師留言。
在“內化吸收”環節,部分容易理解的知識點采取當堂對分。但某些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上課時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和討論,不得不放到課后,即“隔堂對分”。有學者通過實踐發現,隔堂對分的教學效果好于當堂對分,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好方法。隔堂對分和當堂對分適用的知識點有所區別,共同構成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另外,上述設計中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也只是個大概參考范圍,實踐時要按照不同的專業性質、課程性質、課程難度等具體設計。“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本來就不拘泥于時間比例,而更注重對分的實質含義。
第三,實踐作業。“概論”課的實踐作業是由教師制訂實踐教學計劃,給出實踐主題類型,學生自主選擇并擬定具體題目,親身實踐后撰寫實踐報告。實踐作業既是課堂學習的補充,也是學生內化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做實踐作業時,可結合佛山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在能力范圍內選題,可以到黨員教育基地、鄉村振興試點村莊、名人故居、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用鮮活的現實生活去印證理論,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課程結束后,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其中75 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70%的學生可以接受,17%的學生無所謂,可見,大部分學生可以接受。具體來講,對于課堂展示的作用,回答前三位分別是:使課堂不那么單調,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補充了知識點。比較喜歡的課堂展示方式,排前三位的是PPT 講授、播放視頻、學生間互相提問。關于實踐作業的布置形式,48%的學生傾向于有自選余地的,即教師給出幾個大類,如社會調查、參觀名人故居或博物館、人物訪談、微電影拍攝等,學生選擇其中一類,并擬定具體題目。實踐作業的具體內容排前三位的是某本書籍或文章的讀后感、參觀名人故居或博物館等觀后感、社會調查。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評“教”轉為評“學”,即由評教師講課的精彩度為主轉為評學生的參與度為主,非常注重學生的參與。同時,又不缺少教師的講授和答疑,做到了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為師生平等交流提供了機會。另外,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時政熱點分析、名人故居參觀、關鍵人物訪談、微視頻拍攝等鮮活實踐參與到課程中來,既豐富了課堂形式,又增強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了“知、情、意、行”的統一,幫助學生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越需要將其鮮活性和時代性展示出來,傳統的教學模式既不符合當前學情,也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模式被嘗試應用在思政課教學中,如翻轉課堂、學習通+BOPPPS、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等,不僅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內涵,還可以促進其全方位的發展。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模式改革,以更好地適應教學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