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張習全,李 凱,喬 亮,王 欣
(德州市自然資源局,山東 德州 253075)
統籌安排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簡稱“三生用地”)已被土地管理法確定為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原則。努力建成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簡稱“三生空間”)景觀格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建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關鍵舉措和重要內容[1]。可見,“三生用地”和“三生空間”概念已在國家法律、政策層面上予以確立,基于“三生”理念的國土空間管控措施已成為政府的主要調控手段,自然資源管理的重心工作[2]。探索研究建立
“三生用地”分類標準體系,從三生的視角分析土地資源結構狀況,優化空間布局[3],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為研究對象,采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17),結合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工作分類,以土地用途為主線歸納綜合形成全域城鄉一體的“三生用地”分類體系,采用吉布斯一馬丁(Gibbs-Mirtin)多樣化指數來度量“三生用地”類型的多樣化程度,采用威弗一托馬斯(Weaver-Tomas)組合系數法進行“三生用地”類型組合結構定量分析判定,為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4],合理布局配置土地資源“三生空間”提供參考依據。
德州市德城區位于山東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地跨北緯37°15′55″~37°34′53″,東經116°13′6″~116°35′53″,土地總面積538.31 km2。德城區交通區位優越,處于北京至上海縱向綜合運輸大通道和青島至拉薩橫向綜合運輸大通道交叉點上,是魯冀交界地區交通樞紐,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德城區經濟區位優越,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區,山東省唯一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城市。德城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5個建制鎮。2019年末常住人口為73.4萬人,國內生產總值686.57億元。
本文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由德城區2019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遙感資料采用MAPGIS10.3技術矢量化獲得,經當地主管部門數據庫質量檢查與實地核查,符合標準要求。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德城區2019年度統計年鑒資料。
依據土地主要用途、主導功能將土地資源劃分為生產用地、生活用地和生態用地3個一級類型。當一區片用地具有2種或以上功能時,按照主導原則,優先劃為主體功能效益高的用地類型。“三生用地”的內涵界定[5]及類型劃分界定為:生產用地指通過人們勞動作用于土地提供各類產品、服務功能和輔助于生產的用地,按產業結構進而細分為農業生產、工礦運輸業生產和交通生產、商業服務業用地、基礎設施產業用地4個二級指標類型。
生活用地指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各類社會活動等提供服務功能的用地,根據承載空間的社會屬性,分為城市生活、鎮村生活、特殊生活、公共生活、交通生活用地5個二級指標類型。
生態用地指具有涵養水土、調節氣候、維護生物良性生存等生態功能,保持生態平衡安全的用地。按照其自然屬性,分為濕地生態、林地生態、草地生態、水域生態、其他生態用地5個二級指標類型。
據此歸納綜合構建了基于第三次國土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工作分類)與“三生用地”銜接對照表,見表1。

表1 “三生用地”分類與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工作分類)歸納轉換

采用Weaver-Tomas(WT)組合系數法[12]進行定量分析判定“三生用地”類型組合結構。WT組合系數法是把實地類型分布(現狀類型相對百分比)與假設利用類型分布(假設類型相對百分比)比對,逐步逼近比較[13],確定最小組合系數所對應最接近現實的組合類型,判定為該區域的“三生用地”類型組合結構。
采用吉布斯一馬丁(Gibbs-Mirtin)多樣化指數計算出德城區各鎮、街道的“三生用地”多樣化指數,詳見表2。
德城區“三生用地”多樣化指數0.40,與多樣性指數理論最大值1差距較大,說明生產用地、生活用地、生態用地之間面積比例均衡性不夠,反映出生產用地面積占比高達74.88%,生活用地占比20.15%,而生態用地占比只有4.97%,“三生用地”比例不平衡,多樣性不夠。“三生用地”多樣化指數在空間分布上,低于全區平均水平的趙虎鎮、抬頭寺鎮、黃河涯鎮、二屯鎮、新湖街道、廣川街道,說明這些鎮、街道有的用地類型占比較低甚至缺失,存在用地類型極化現象[14]。趙虎鎮、抬頭寺鎮、黃河涯鎮、二屯鎮分布在遠郊區,偏向以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方式為主的空間極化格局[15],利用類型也集中表現為耕地、林地、村莊、水域與水利設施用地等農業生產和與農村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用地類型;新湖街道、廣川街道分布在建成區中心地帶,是城市居民居住、商務辦公、公共活動的主要區域,利用類型主要表現為城市住宅用地、商業服務業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等為主,偏向以第三產業和城市生活管理方式相匹配的地類空間極化格局。

表2 “三生用地”多樣化指數統計
“三生用地”多樣化指數高于或接近全區平均水平的有新華街道、長河街辦、運河街辦、宋官屯街辦、天衢街辦、袁橋鎮,體現出這些鎮、街道“三生用地”類型較為齊全,分布較均衡,極化現象相對較弱。這些鎮、街道位于城郊結合部,處于市區向郊區的過渡地帶,既有城市地類中的工礦用地、城市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服務用地、城鎮村道路、公園與綠地等生產用地和生活用地,也有一定數量農業生產、農村住宅用地和生態林地分布,用地類型多樣化較明顯。
按照威弗一托馬斯組合系數法的原理步驟,測算了德城區及各鎮、街道的“三生用地”組合系數,判定了“三生用地”類型組合結構,認定德城區是由農業生產用地、工礦運輸業用地兩種類型占主導地位的“三生用地”組合結構,這兩種地類的面積達到德城區土地總面積的72.37%。各鎮街“三生用地”組合系數、結構類型、面積占比詳見表3。
從各“三生用地”組合構成分布綜合分析,德城區產業分布與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相一致,由內到外大體呈現出第三產業(商服業、城市住宅房地產業、公共管理與服務業用地)——第二產業(工業、倉儲、物流業用地)——第一產業(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用地)的同心圈層擴展結構分布。
新湖街道、廣川街道全部由城鎮生活用地、公共生活用地、商服業用地、交通生活用地等城市建設用地類型構成,位于建城區的核心地帶,是市、區機關辦公、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學校醫院公園、大型商服設施最為集中的區域,城市功能區位明顯。
運河街道、宋官屯街道、新華街道、天衢街道的組合結構主導地類中都包含工礦運輸業用地、城鎮生活用地等建設用地類型,也包含農業生產用地甚至農村生活用地類型,與這些街道是工業園區所在地相一致。工礦、交通運輸用地占比高,是第二產業生產、物流運輸用地的特征,一定比例的住宅用地是滿足職工居住的需要。有一定面積的林地、耕地等農業用地分布的原因,主要是這些街道位于城市向農村過渡的地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覆蓋到所有村居,同時為保護好城市生態環境,在周邊建設了生態林地、綠地和濕地。

表3 “三生用地”類型組合系數與組合結構統計
趙虎、抬頭寺、黃河涯、二屯鎮組合結構的主導土地類型全部為農業生產用地,這些鎮位于遠郊位置,是耕地、林地和溝渠、農村道路的集中分布區域,與主要發展第一產業和做好生態防護相一致。
長河街道的土地利用類型組合結構為城鎮生活用地、公共生活用地、農業生產用地、交通生活用地等機關辦公、居民住宅和生態用地為主,該街道西連老城區的新城區中心地帶,是市級機關及體育館、公園等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分布區域。與老城區相比,林地、坑塘水面等具有生態功能的農業用地比例顯著增加,城市道路寬暢通達度較好。
袁橋鎮的土地利用類型組合結構為農業生產用地、工礦運輸業用等主導類型,體現了該區域距離主城區較遠,林地、耕地等農業用地占比較高,也反映出了由于高速鐵路興建,設置了德州東站,改善了區位條件,工礦、交通、居住、林地生態等建設用地占比顯著提高,呈現出與遠郊鎮不同的用地類型組合結構。
(1)本文依照土地利用主要用途、功能主體性和效益優先原則,采用綜合歸納法,把現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轉化為“三生用地”分類,構建了由3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組成的分類體系,城市建成區用地圖斑化,覆蓋城鄉全域,為充分使用既有國土調查數據從三生角度分析研究土地資源問題提供了一條技術途徑。
(2)分析反映出德城區的“三生用地”類型多樣性不夠,面積比例不平衡,生態用地面積不足。位于中心城區的街道和遠郊鎮有用地類型缺失,存在“三生用地”景觀格局極化現象;處于城鄉結合部的鎮、街道利用類型多樣化較顯著,利用類型較均衡。
(3)分析判定德城區“三生用地”類型是由農業生產用地、工礦運輸業用地兩種占主導地位的用地類型形成的組合結構。“三生用地”分布上產業布局與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相一致,在空間區位上由內到外呈現出第三產業(商服業、房地產業、公共管理與服務業用地)——第二產業(工業、倉儲、物流業用地)——第一產業(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用地)的同心圈層結構,交通區位、行政中心區位、商服區位綜合影響全域土地利用現象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