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馬博濤
關鍵詞:新疆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普通話教學;新媒體;調研;教學對策
新疆高校針對少數民族預科生開設漢語普通話課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和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然而當前的普通話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在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不斷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語言使用,同時也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傳播、獲取信息及交流的主要媒介。如何使普通話教學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預科生普通話水平已成為不可回避的議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普通話教學現狀
為準確了解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普通話教學情況,筆者對新疆師范大學、昌吉學院、新疆警察學院和新疆理工學院的255 名少數民族預科生展開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針對學生漢語水平情況、普通話使用情況、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進行了調查,以下是基于調查研究的情況分析。
1.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調查數據顯示, 在255 名被調查者中男生占47.45%,女生占52.55%,符合新疆高校男少女多的實際情況, 其中79.61%的預科生是維吾爾族,16.47%的學生是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的學生人數分別位居第三、第四,可以看出新疆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以維吾爾族學生為主。本次調查對象中居住在鄉鎮和農村的人數占比高達93.3%,這說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規模雖不斷擴大,但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此外,有14.12%的學生表示上大學前自己的老師的普通話不太標準。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較弱,普通話水平不高。
在普通話學習動機調查中可以看出, 新疆高校預科生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較強的公民意識,認為學好普通話是公民的責任。77.65%的學生認為提高普通話水平可以打破民族間的語言隔閡, 便于與他人交流, 這說明他們對普通話學習具有較高的認同度。此外,37.25%的學生認為學好普通話是未來工作的需要,可以為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找工作奠定基礎。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普通話是為了跟上時代步伐,追求自身的發展。
2.漢語水平情況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的漢語水平不高,其中有27.84%的學生表示能聽懂普通話,但在交流時有一定障礙,有16.47%的學生對普通話一知半解,只能使用部分漢語進行交流,還有4.71%的學生表示聽不懂普通話也說不出來。在255 名被調查者中,除去未參加考試的141 人外,僅有36.08%的學生達到MHK 三級乙等及以上水平。在普通話學習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在口語表達方面存在困難。31.76%的學生表示在書面表達方面存在困難,22.75%的學生表示在閱讀理解中較為吃力。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普通話水平不高的原因是缺乏口語練習的機會。
3.普通話使用情況調查
新疆高校預科生具備一定的普通話能力,那么,在不同場合下他們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自覺應用到生活中呢? 以下是基于調查問卷的內容分析。
90.98%的預科生在教室用普通話與教師交流,但仍然有個別學生存在畏難心理,害怕自己說得不標準而不與教師溝通。少數民族學生在宿舍和食堂中使用普通話的概率不高,這是因為他們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會感覺更順暢。同時,大多數學生在家里通常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這主要是因為家庭成員的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 隔代交流障礙較大。這說明在南疆地區,尤其是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普通話的普及率還較低。另外,隨著QQ、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普及,預科生在網上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新媒體是用漢語進行信息傳播。可見,少數民族學生在正式場合對普通話的使用率較高,但在非正式場合的使用率較低。
4.課程設置情況調查
教學手段是影響少數民族預科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根據調查可知學生對普通話課程的總體水平和課程的時間安排都比較滿意, 其中有54.9%的預科生在普通話教學的總體水平方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仍有22.75%的學生認為課程安排的時間過多, 希望每周上課時間調整為4 個~8 個小時。此外,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表示喜歡翻轉課堂教學形式,這說明新媒體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由于課堂上學生人數較多,教師只能教給學生如何正確發音,不能針對每一位學生發音進行及時糾正。從個案百分比來看, 67.06%的學生希望老師講解的重點是聲調,64.71%的學生希望加強口語表達的練習。
5.教學方法情況調查
在教學形式方面,普通話課程結合視頻、網絡平臺進行授課,占到總比重的60.78%,這說明新媒體環境下的普通話教學模式日趨新穎且多樣化,但仍有部分學生表示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自由討論的時間較少,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充分體現。在教學資源方面,教師經常使用的是常規教材和PPT,其次是網絡教學資料、微課和微視頻。可見, 新媒體為普通話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對教師教學評價方面,雖然大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給予了肯定,但仍有學生認為教師沒有對關鍵內容加以強調,教師的語速過快,漢語基礎較弱的學生表示聽課比較吃力。所以,少數民族預科生希望具有豐富的普通話培訓經驗和啟發能力強的教師進行授課。這說明普通話教師需要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式, 同時高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職前、職后培訓。
6.教學效果情況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 絕大多數學生的聽課狀態良好,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不會因為漢語水平差而影響聽課效果, 但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影響了課下復習。在255 位被調查者中,三分之二的學生有預復習的習慣,三分之一的學生預復習情況不理想,學習缺乏主動性。僅有18.43%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的投入時長超過2 小時,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時長在1 至2 小時內。參照被調查者的MHK等級,預科生課余學習時間投入的多少與學習成效呈正相關,這也是預科生MHK 等級偏低的原因。大多數預科生會選擇利用線上教學資源、跟漢族同學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還會通過瀏覽漢語報紙、書刊來增加閱讀量。在學習成效方面,超過91%的學生認為參加普通話課程學習后,自己的口語技能有較大程度的提升。調查顯示,預科生課余學習時間和學習態度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
二、提高少數民族預科生普通話教學質量的對策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普通話教師培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過,在學校中,沒有教師的發展,難有學生的發展。教師是語言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中介,也是開展普通話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關鍵因素。想要提高新疆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教師的發展,師資質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新疆高校教師雖然具有普通話水平考試二級乙等及以上的證書,但并不代表每位教師都具備較高的講授普通話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從事普通話教學的教師不僅要加強語言理論學習,還要不斷提高自己在文化語言、應用心理語言方面的理論水平,規范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姿教態,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等。為此,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的職前培訓,使其明確“教什么”和“怎么教”。培訓不僅能為教師打開教學思路,還能夯實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師的教學本領,從根本上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同時,還要逐步完善普通話教師的職后培訓, 在學術交流、研修培訓、項目資助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鼓勵青年教師加入普通話教學科研團隊。另外,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南疆地區的部分鄉鎮教學條件比較艱苦, 再加上基礎教育中雙語教師的薪資待遇不高,年輕教師的流失率較高,因此,要想提高新疆地區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就必須加強雙語教師隊伍的建設,給雙語教師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
2.利用新媒體資源,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
新疆位于祖國西北, 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應運而生,是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在新媒體環境下, 普通話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媒體社交平臺,通過音頻、視頻的方式整合構建綜合性教學資源,擴展教學空間,加強針對性訓練,通過資源共享積極助推普通話教學提質增效,助力教學優化升級。自2020 年初至今,新疆高校普遍采用網絡直播授課的方式進行線上教學,直播課程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展示多樣化的網絡教學手段。線上授課有課程同步錄制功能,方便學生回看復習, 但是互聯網教學存在課堂監管困難的問題,學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成為今后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其不僅能調動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和主動性,還能達到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的目的。高校應當鼓勵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從以教師講授為主逐步向以學生學習為主轉變。
此外,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進行分層、分階段教學。對于普通話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加強語言基礎知識教學,加強標準化朗讀訓練,鼓勵他們多說、多練,培養語感,還要對語音、語調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對于普通話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加強語言文化教育教學,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教師可以將普通話教學與專業發展結合起來,并考慮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特點,這樣既能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心理共情,又能增強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自信,進而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
3.改革考試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現階段,新疆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普通話教學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即學生在試卷中所得的分數就是最終得分。這種考核側重于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寫作能力,缺少對學生普通話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 尤其是缺少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考核。因此,普通話課程的考核方式應該改革,由傳統的試卷考核轉變為試卷考核加口語表達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即試卷考核占60%,口語表達考核占40%,以體現對少數民族預科生普通話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口語表達考核方式的增加,可以使學生更重視自身普通話口語能力的提升。此外,考試方式的改革要按照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 既要有短期目標,又要凸顯中長期規劃,這樣才能有利于分層管理、分類指導。教師應當將改革思想融入教學活動,并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普通話教學成效。
4.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普通話的學習需要反復研練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僅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少數民族預科生要在課下合理安排時間, 加強練習,這樣才能逐漸提高普通話水平。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與學生在課后進行積極的溝通,幫助學生制訂符合其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對學生的課下練習進行實時指導。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正音練習、作品朗讀等,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練習錄制后上傳網絡,教師則對其進行監督、檢查,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又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此外,教師可以制定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結對幫扶的制度,加強語言交流,使他們成為“學習共同體”,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練習的好習慣。
5.開設普通話第二課堂,提高學生參與度
語言學習具有實踐性,要想學好普通話,就要將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機結合是提高普通話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視頻配音、朗誦、話劇表演等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練習口語表達的機會,使普通話常規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多實踐,做到學以致用。同時,教師應鼓勵少數民族預科生積極參加普通話實踐活動,幫助其通過活動逐步克服畏難心理和語言轉換障礙,進而提高其普通話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此外,新疆高校應提倡合班教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增進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其融合,讓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共同發揮作用。
6.加大普通話宣傳和推廣力度,營造學習氛圍
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學習應該與學校推普大環境建設聯系起來,除了要在新疆高校營造“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的學習氛圍,還要注重對新疆地區兒童的早期普通話教育。只有抓住語言學習關鍵期, 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盡早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漢語。同時,高校可以在校園通過張貼宣傳海報、廣播等方式大力宣傳學習普通話的意義, 提高全校師生使用普通話的自覺性,還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提高普通話的使用率。另外,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與家人交流時使用漢語的頻率,避免學生在假期生活中降低普通話水平,學校可以與學生所在地村(居)委會對接,讓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村(居)委會進行實習,在工作過程中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運用, 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基層工作的不易,而且能夠鞏固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提高學生的日常交流能力。
三、結語
總之,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不僅有助于促進民族之間的交往交融, 也是少數民族學生在離開校園、走進社會、步入工作崗位后的必備能力,需要國家、地方和個人的共同努力。筆者通過對新疆4所高校預科生普通話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 發現新疆高校的普通話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新疆高校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 結合新媒體資源努力創造條件激發預科生學習普通話的內在動力, 逐步改善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使用環境, 提高普通話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為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