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內容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更是其價值認同的具體體現,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主流電影的內容選擇相對集中,在內容選擇方面的趨同現象較為明顯,什么題材較火,就一直拍攝該題材,直到觀眾出現審美疲勞為止。如何通過主流電影的內容選擇帶動觀眾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如何通過主流電影的不斷創新潛移默化地促使觀眾對于主流價值觀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圍繞近年來拍攝的主流電影展開分析,從主流電影的時代語境闡述其特征和發展歷程,通過對主流電影內容題材選擇的研究,剖析主流電影實現家國、民族和身份認同的途徑,對當前主流電影的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不足之處,提出提升我國主流電影內容選擇和價值認同的建議。
關鍵詞:主流電影;內容選擇;價值認同;審美疲勞;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8-0254-03
電影是當前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和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主要來源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中,人們把主旋律電影定義為主流電影,但是當前我國的主流電影不僅包含了主旋律電影的特征,還汲取了商業和藝術電影的精華。它的內容體現了主流文化價值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符合時代的主旋律。當前,我國主流電影以《集結號》《戰狼》等為代表,讓主流電影獲得了更多的價值認同。與前些年相比,主流電影價值認同擴大,帶來內容選擇與創作形式的升級,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保留主流精神的同時,展現了主流價值觀與情感的魅力[1]。
我國的主流電影一般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創作的意圖符合當前主流價值觀,主要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構建正能量的國家形象進行引導;二是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電影兼具娛樂和商業屬性,運用商業化的運作手段,達到電影廣泛傳播的目的;三是藝術內核,主流電影的藝術內核要有新穎的框架結構,善于打破成規,通過多元化、個性化的表現手法,讓藝術內核得到更深層次的拓展,表現形式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隨著《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等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獲得雙豐收,我國主流電影的特征朝著意識、商業和藝術三個方面均衡、融合的方向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和優質內容輸出的重要貢獻者[2]。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主流電影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跨越,直至今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我國主流電影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是以《建黨大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組成的主旋律電影三部曲,這次轉型不再采用大量敘事手法,而是通過明星的影響力,將故事情節碎片化,吸引觀眾的目光。第二個高潮是《紅海行動》《戰狼》系列等以祖國強大為背景,展現中國軍人魅力,多個維度表現國家和民族精神的作品,這些主流電影不僅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激情,更堅定了文化自信。第三個高潮的轉型較為明顯,人物的塑造和電影的背景都有了很大的轉變,敘事的角度較為微觀,由一件歷史事件中不起眼的戰役或者一些小人物的變化,來展現家國情懷。經過三次革命性的發展,當前我國主流電影的內容選擇特征更為多元化、人物形象細膩、視聽語言精美、電影結構清晰并且融入了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縱觀近年來的主流電影,在內容選擇上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既有愛國主義、塑造英雄人物的電影,也有通過小人物、小事件展現主流價值觀的作品。內容選擇的角度雖然不同,但是均能找到與觀眾的共情點,讓主流意識形態在電影中得到表達,使得核心價值觀通過娛樂化方式廣泛傳播。當前,我國主流電影的內容選擇一般可劃分為三大類型,包括歷史事件題材、革命實踐題材和海外行動題材。
(一)歷史事件題材
近年來,隨著“我和我的”系列電影熱播,出現了以多個歷史重大事件為內容題材的電影。這些電影放棄了宏大的場面,而是選取一些歷史重大事件中小人物的生活學習作為主要內容,通過電影向觀眾滲透主流意識,激發觀眾的家國情懷。《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映,通過七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歷史事件背后的小人物,體現普通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也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傳播七大歷史事件。這與之前電影的宏大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提升了觀眾內心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3]。《我和我的父輩》作為系列電影的完結之作,突出代表性群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傳承民族精神的奮斗歷程。這些影片的內容不再聚焦于某個時期的英雄人物,而是運用小人物來突出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內容的選擇小而細,仿佛就是觀眾自身的寫照,讓主流思想的情感共鳴更加真切。
(二)革命實踐題材
由于近年來革命的里程碑節點較多,以革命實踐為核心內容的主流電影層出不窮。既有《建黨偉業》《建國大業》等題材宏大的革命實踐影片,也有《革命者》《八佰》《長津湖》等講述某個具體革命實踐場景內容的影片。這種革命實踐題材的電影,不需要過多的技法,重在還原歷史的真實場景,做到歷史事件傳播力的最大化,讓其具備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革命事件的復現,傳遞家國共同體的理念。這類題材的電影采用了“微化”的處理方法,其敘事手法兼具寫意和紀實,迸發出信仰的力量,為民族提供前進的動力。內容不再采用純敘事的方法,而是對電影賦予更多的民族情感和記憶,生動詮釋民族精神的同時,進一步加深觀眾的家國認同感。
(三)海外行動題材
過去十年,海外行動題材一直在主流電影中占有重要一席,這是展現我國實力和內涵的一種重要方式。不論是《戰狼》系列電影,還是后面的《紅海行動》《緊急救援》,無疑都在內容中融入了豐富的時代內涵,并通過商業化的編劇共同構成了電影表達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叫好又叫座”的局面。這類題材電影的共同點在于國家意志的展現,實現整個電影生態環境的拓展。通過繪制英雄群的畫像,展現團體的力量。海外行動題材電影基本由真實事件改編,讓觀眾感受到揚善除惡的正能量,同時也構建了國際主義精神[4]。通過此類電影能更好地展現我國的格局和責任,讓國際友人感受到大國胸襟,讓觀眾深刻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電影是一種作品藝術視覺形式,主要是通過運動或動態畫面表達內容、認知、價值觀和情感,是大眾娛樂的主要來源。同時,電影一直扮演著傳播主流價值觀的職責,承擔了部分教育作用,讓優秀的民族文化與精神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
(一)民族屬性的價值認同
海外行動題材電影都是對中華民族價值認同的典型代表。無論是《戰狼》《紅海行動》還是《湄公河行動》等都是我國綜合實力的體現。這些影片不僅展示了我國精良的武器裝備,還展現了中國軍人過硬的技戰術素質,更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的精神。中國逐漸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民族屬性的價值認同是人的社會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部分網絡文化傳出一些相悖的聲音,作為主流電影必須在價值認同方面進行糾偏,以娛樂化外殼進一步幫助普通群眾進行民族屬性的記憶,形成持續性的正能量輸出。主流的民族價值觀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根本,需要不斷通過載體刺激、強化,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不僅是對地域的認同,更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5]。
(二)家國情懷的價值認同
中國優秀文化的基本內涵包括了家國情懷,它是一種民族主體對共同體的價值認同。家國同構、仁愛之情和共同體意識是家國情懷價值認同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與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天下為公等優秀傳統思想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更強調個人心懷天下和重視親情的自身修養。家國情懷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為祖國的統一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例如,《流浪地球》這部影片就是家國情懷價值認同的具體展現,甚至還包含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雖然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是對于主流價值觀的展現絲毫不比其他題材的電影差,讓人們能夠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浩瀚的太空中,個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中國醫生》這部電影也是家國情懷價值認同的具體表現,充分體現了醫生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利他主義精神。
(三)集體身份的價值認同
集體身份的認同是集體自身的一種認知和描述,包含的內容頗為廣泛,有對國家的認同、文化的認同,還包括了對集體未來發展的認同。當然,集體身份認同需要在兩個不同文化群體或亞群體之間進行選擇,會把自我集體文化當作身份認同的標記。細數“我和我的”系列電影,都將小人物作為電影的主角,實現集體身份的價值認同與內化。雖然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和重大事件,但是內容的角度不同,闡述的時代精神不同,同時又都凸顯了個體對于集體的作用,讓個體身份與集體身份保持高度統一。集體身份的價值認同是個人身份與記憶重塑的過程,其核心還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更深層次的集體主流意識形態。例如,《我和我的祖國》的單元電影《白晝流星》中,迷茫、落魄的一對流浪兄弟在個人身份向集體身份轉換的過程中,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洗禮和沖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確定了自己的集體身份。在《回歸》單元電影中,外交官、升旗手、港警和修表工等看似不同的職業都因為“回歸”這個主題找到了集體身份的價值認同,在“回歸”這個主題的強大感染下,形成電影人物與觀眾之間的共同身份價值認同[6]。
(四)核心文化的價值認同
核心文化又稱為主題文化,是在文化中占有主導地位的文化。核心文化是一種文化的主導生活方式,不僅是語言、風俗習慣,更是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核心文化需要不斷被社會生活強化,主流電影就是強化的一種方式。我國的核心文化講求和平、和諧、和好、和美,這些在主流電影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海外行動題材的電影中,均以世界和平為背景,表達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達了我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當前,核心文化的價值認同內容不斷擴展,需要定期向廣大民眾傳播,這種傳播可以是直接、正向的傳播,也可以通過反向引導加深觀眾對正向價值的認識。例如,《流浪地球》雖然講述了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需要移居其他星球的故事,但是從反向讓大家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提升觀眾對于環保理念的認同。
從近幾年我國主流電影的內容選擇來看,存在著趨同性嚴重的問題,單一題材的電影只要火爆就會一直拍下去,直到觀眾的認可度變低為止。這就會造成觀眾視覺審美的疲勞,創意性的缺乏,讓觀眾的觀影欲望不足,不利于主流電影的發展。雖然一些電影導演正在嘗試新的題材,但是能夠立體化展現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內容較少,還需要進行不斷的發掘和探索。另外,影片的主流價值觀與價值認同理念通常使用敘事的手法實現,導演的表達意圖過于直接,較難讓觀眾感覺意猶未盡。雖然在故事情節、敘事角度和人物形象塑造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改變,讓觀眾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實現價值認同,但是由于某些情節設置不合理,部分觀眾不能很好接收到影片傳遞的信息,這就需要增強主流電影的自適應性,盡量擴大受眾范圍,擴大電影傳播內容價值認同的覆蓋面。
在主流電影的內容選擇方面,可以多嘗試不同題材、不同敘事手法的影片。不僅需要與觀眾形成意識上的重疊,更要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形式上多下功夫,不能一味以正面形式傳遞,可以利用反面例子來襯托主流價值觀的正確性,進一步與觀眾形成價值認同。不論是內容選擇還是價值認同的方式,均應時刻以創新為電影創作的首要原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框架內,積極開展創新,把一些未知的價值認同通過科幻電影、懸疑電影等進行展現,增強電影娛樂性的同時,通過內容選擇和展現方式的轉變,盡量避免造成觀眾視覺審美的疲勞。同時,在電影的創作階段,顧及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將內容情節以某個特定方向進行展現,讓主流電影表現的價值認同更加通俗易懂,也需要在恰當的地方給予觀眾想象的空間,讓觀眾自身尋找主流電影的價值。
當前,我國主流電影在內容選擇上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傳播主流價值觀,通過多維度民族記憶實現集體身份的認同。在內容選擇上,必須及時轉化思路,通過更多新題材的嘗試,結合人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將主流價值觀與個人的發展、夢想綁定在一起,讓電影與現實在時空中得到重合,使主流電影的內容和價值認同最終在觀眾的心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 臧悅.“新主流電影”類型化創作特征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2-5.
[2] 肖文紅.新主流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現狀探微與路徑探索[J].電影評介,2021(9):29-34.
[3] 馬紅莉.英雄形象與民族認同的影像表征研究:以2011年以來新主流電影為例[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35-38.
[4] 高新林,孫銘悅.新時代中國戰爭題材電影對國家認同的敘事建構[J].四川戲劇,2022(5):103-106.
[5] 韓鵬,孫健環.“價值共識”的制造與流變:公共空間中的中國動畫電影[J].四川戲劇,2022(5):91-95.
[6] 張易澤,李菁菁.新主流電影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以《中國醫生》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2(6):49-51.
作者簡介 李志鵬,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