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是一門研究自然、生命的學科,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德育素材。因此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德育,促進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對此,文章主要介紹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并對高中生物教學現狀進行了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高中生物;德育;策略
作者簡介:張彪(1988—),男,安徽省潁上第一中學。
高中時期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關鍵的時期,而生物則是高中教學中關鍵的學科。學習生物知識可以讓學生對生命觀念、自然觀念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對高中生物教材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與德育相關,而新時期的教育更是強調德育[1]。對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結合學科特征,靈活地將德育與知識傳授結合起來,以強化學生的生物學習效果。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價值
生物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自然,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德育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注重德育滲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對社會上的真善美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且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對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很有利,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其次,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契合新時代對高中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能夠推動教學改革[3]。最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還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通過新的方式來講解知識、融入德育,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總體來說,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豐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生物課堂中。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需要靈活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
二、高中生物教學現狀分析
生物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影響。當前高中生物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師逐步解決。
第一,在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相對比較單一。受高考的影響,高中生物教學中依舊存在教師單方面講解知識的情況,學生依賴教師的教導,主動性不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過于強調理論灌輸,德育缺失,導致學生對課堂學習態度消極,這會進一步削弱生物學科的育人價值[4]。所以高中生物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并且要關注德育,以此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第二,部分高中生物教師在平常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很少與學生開展深層次的互動交流,大多是教師一個人講解知識,這會給學生造成很強的壓迫感。教師不了解學生的知識獲取情況,無法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必然會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生物課堂上還存在學生之間交流不夠,或者無效交流的現象,缺乏良好的課堂氛圍,這削弱了生物課程的教育價值[5]。此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看重理論
知識講解而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很少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索活動,導致學生無法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更不能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
習慣。
三、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路徑
高中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平臺。所以在高中教育中,教師不能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切實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合格人
才[6]。當前高中教育中依舊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情況,這就需要學校進一步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全面開展德育。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發揮自身的專業作用,更要意識到德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堅持“先做人,后教育”的思想觀念,將學科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與德育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改變學生的觀念
對高中生來說,生物僅僅是高考的一門課程,很多學生學習生物就是為了應對高考,對生物缺乏深層次的認知,沒有認識到生物課程的德育價值,認為學校有專門的思想政治課,不必在生物課程中抽出時間學習德育知識,這對學生正確學習觀念的形成不利。當一個人的態度改變后,其行為也會出現變化。為了更好地將德育知識融入生物課堂教學環節,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先改變學生的觀念[7]。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而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學課程,對高中生生理、心理成長都有很大幫助。德育強調連貫性、一致性,教師要在實踐中盡可能地利用各項影響學生正確學習觀念形成的因素,引導學生開展有目標、有規劃的學習,為學生的道德發展提供保障。教師不僅要承擔傳授知識的重任,更要盡到育人的職責。生物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要積極挖掘這些德育元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轉變學生的觀念,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在生物學科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二)確定教學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對高中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踐中,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對立德樹人教育觀念有全面感知,充分了解新課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德育資源。高中生物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一方面要做好知識、技能的傳授工作,另一方面需要讓學生具備生物素養,能靈活地應用生物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8]。同時,新課標中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組織課堂活動時需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生態觀、發展觀。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及學生發展需求來確定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融入德育元素,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如講解“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把握氨基酸的概念,了解蛋白質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信息收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蛋白質進行深層研究,了解蛋白質與生命活動的關聯,形成科學的生命觀。
(三)立足教材,結合生活滲透德育
在高中教育中,德育是很關鍵的內容。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從教材入手,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滲透德育。如在教學“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查找學生所處地區的各種生物,并為學生介紹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輝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細胞的基本結構”教學中,本節內容強調細胞各部分結構分工明確、緊密聯系,從而保證生命體的正常運作。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引入德育內容:與生命活動相同,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就需要各民族團結合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在生物教學中,實驗是很關鍵的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時,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還應該讓學生樹立愛護實驗器材、幫助同學的
意識。
(四)突出學生主體,強化學生自主意識
過去高中生物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而無法主動思考,教師是課堂的核心,師生之間處于不平等的狀態,造成課堂氛圍緊張。加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調知識講解、訓練,很少開展德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減退,削弱了課程教育價值,不利于學生發展。所以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要轉變過去的應試教育思維,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指導學生開展自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活動,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9],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鍛煉自身的各項能力,樹立正確的觀念,增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細胞的分化”這一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微課教學,在課前通過微信將微課視頻發給學生,便于學生自學。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收集關于細胞研究的資料,開拓學生的視野。正式教學時,生物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受精卵發育成胎兒的過程,根據視頻提出具體的問題:“受精卵發育成胎兒的過程中細胞是怎樣分化的?細胞分化的具體意義是什么?”教師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細胞分化與生命體的關系,讓學生對生命進程的影響因素進行思考,進而引出當前社會上關注的健康問題,讓學生樹立敬畏、尊重生命的意識,強化學生熱愛生命的觀念,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
(五)融合多種教育方式
在過去的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以自身為核心,單方面地給學生灌輸、傳授知識,通過各種方式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了解程度,并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也很少為學生講解知識技能之外的內容,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惰性心理,難以保障德育滲透效果。對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從學生全面發展、綜合素養提升的角度入手,融合多種教學方式,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方式開展德育。如教師可以運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開展實驗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對生物知識進行思考、探索,培養學生敢于探究的科學精神,關注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運用“情境—陶冶”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拓展思維,陶冶情操,在無形中實現對學生的德育;運用“示范—模仿”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直接獲取經驗,對學生進行直接刺激,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造,實現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
高中生物教師要意識到,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時,單一的方式是很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的。為了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必須結合課程特征,構建大循環課堂,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德育素材的挖掘、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在教學中借助現代化教學方式,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調動學生的感官,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圖片、聲音延伸出不同的德育內容,如通過對比環境被破壞的圖片及環境良好的圖片,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針對某個知識點或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高中生物教師不僅要在平常的教學中滲透德育,還需要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教師要在傳統獎懲、制度約束等的基礎上利用榜樣法、修養法、鍛煉法開展德育,如選出道德榜樣,號召學生向其學習,自覺提高自身修養。同時教師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成德育目標。
結語
將德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念、道德觀念的形成,有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所以高中生物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方式來滲透德育,實現德育、智育的良好結合,為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曉斌.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0(06):22-23.
[2]余景耀.核心素養視角下中學生物學教學德育實施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9(12):18-19.
[3]劉美玲.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教學的滲透策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9(08):37.
[4]趙曉麗.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0(03):102.
[5]黃云玲.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8(06):240.
[6]蔣春曉,劉卡卡.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
(29):179.
[7]胡飛.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途徑探析[J].新智慧,2020(01):44.
[8]馬成濤,胡青.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關德育滲透的問題與對策[J].中學生物教學,2020(12):57-59.
[9]歐金鳳.關于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探討[J].文淵(小學版),2019(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