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甦
摘要: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應用圖像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升鑒賞能力。圖像學方法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的時候要基于針對性、適宜性、開放性的原則,引導學生調動心理體驗,提升整體觀察能力,并參與主題辯論等活動。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促使學生把握作品的內涵,增強鑒賞效果。
關鍵詞:圖像學方法;美術鑒賞能力;高中美術
圖像識讀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生要通過對比、聯系等方法整體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和空間等特征,并通過閱讀、搜索、思考、討論等方法識別并解讀圖像的內涵和意義。如果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不強,他們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也會受到限制,教師要基于圖像學方法,設計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技法、風格等角度探究圖像,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從而提高審美鑒賞水平。
1? ?高瞻遠矚,探析圖像學方法的積極意義
1.1由淺入深,理解作品內涵
圖像學研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作品進行純形式的辨識,確定作品的母題;第二層是進行圖像分析,也就是探究母題和哪個主題之間有關系;第三層則是圖像學解釋,要結合民族、時代等進行深層次分析。在學生賞析作品的時候,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借鑒圖像學的分析方法,由淺入深地探究作品的內涵。
如在“托物寄情”單元,學生賞析《墨蘭圖》時,教師引導學生先從圖像入手,思考幾個問題:“作品中的蘭花有什么特點?它為何是無根無土的?作者是否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中?”在第一層分析中,學生發現了墨蘭“無根無土”的特點,并分析其母題是展現植物的特點。在第二層分析中,學生結合古詩詞作品的意象深入分析,認識到“蘭花”常常象征高潔的情懷,而“無根無土”的蘭花代表了脫離世俗的高尚精神,這就挖掘出了“托物言志”的主題。在第三層分析中,學生了解畫家的生平和時代特點。這樣的分析由淺入深,能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
運用圖像學的方法,學生可以對美術作品進行有層次、有邏輯的探究和賞析。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的思考由淺入深,逐步增加賞析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挖掘美術作品的本質內涵。
1.2辨別關系,指導邏輯思考
圖像學認為在觀察圖像的時候要分析圖像的內容,并進行有順序的觀察,找到各種視覺信息之間的關系,然后將它們整合起來,通過邏輯分析的方式挖掘其中的內涵。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也要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有邏輯地思考,提高賞析水平。
如在賞析《墨蘭圖》的時候,學生先觀察到蘭花“無根無土”的特點,然后對比其他花卉,辨析思考作者所畫的墨蘭是否有特殊的含義。這種分析運用了比較思維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探究異同。此后學生又挖掘“蘭花”意象的象征意義,這里運用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有助于總結出“托物言志”手法的本質特點。在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后,學生歸納總結其身份地位和蘭花“無根無土”之間的關系,這體現了因果對應思維。最后學生拓展賞析,分析“墨梅、墨菊”等其他藝術形象的象征意義,這就運用了演繹的邏輯思維。由此可見,在圖像識別的時候,學生要辨別各種意象的關系,探究其中因果,全面提升邏輯思考能力。
在辨別關系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挖掘出了圖像的特點,而且還找到了圖像和其蘊藏的內涵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在自主賞析其他作品的過程中也能深入辨別,學以致用,讓自己的賞析更有邏輯性。
1.3互動交流,提升判斷能力
由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對圖像的解讀也會不同,教師要指導學生互動交流,在探討中綜合分析彼此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想法,從而提升判斷能力。
要讓學生逐步掌握“托物寄情”,教師就要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鼓勵他們結合圖像表象深入挖掘。首先學生從“花語”入手,思考對不同的人,應該送怎樣的花,然后引出“托物寄情”的話題。此后,學生又分別賞析《墨蘭圖》等作品,思考“四君子”題材為何在中國畫中運用廣泛,畫家為何對它們情有獨鐘。學生圍繞繪畫風格、用筆方式、形象和意象之間的結合等交流討論,各自說出不同的想法。如有的學生一開始認為作者只是畫出自己看到的事物,但在總結他人的觀點后,他體會到了蘊藏在其中的情感,在賞析其他作品的時候也會運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分析,提升判斷能力。
在交流互動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則帶著問題挖掘圖像背后蘊藏的含義,并結合各種信息推理。學生在交流意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賞析效果也會不斷提高。
2? ?切中肯綮,探析圖像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2.1針對性,尊重生本差異
由于不同的學生能力不同,所以他們在運用圖像學方法解讀作品的時候感悟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只要稍微點撥就能進入第三層境界,而有的學生則始終在第一層。教師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結合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題目,在尊重生本差異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效果。
“追尋美術家的視線”要求學生學會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觀察事物,并用適當的手段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表現出來。由于學生的能力不同,所以,教師設計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給他們展示了一組圖片,讓其關注作品的母題,那就是作品中有夜晚、婚姻、家庭生活、聚會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運用哪些圖像展現這個主題。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讓他們運用對比的方式提高分析效果,探究不同作者如何運用圖像表達主題思想。如喬爾喬內的《鄉間音樂會》展現了浪漫的情懷,體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理解。對于能力更強的學生,不僅要求完成以上的觀察任務,還要欣賞馬奈等畫家的作品,并深入探究“為何馬奈吸收了《鄉間音樂會》的特點創作了《草地上的午餐》,他的作品卻被人認為有傷風化”,促使學生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分析,如有的學生提出:“《鄉間音樂會》的女子視線沒有對著觀眾,而馬奈作品中的女子則意識到了有人在看她,還毫無羞恥地直視,而這種大膽的做法遭到了人們的批評。”
在備課的時候,教師要先預測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一些有彈性的問題,在設置課后練習和自主活動的時候也可以設置難易不同的任務,讓學生能自主選擇。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過渡,完成三層賞析。
2.2適宜性,調整深度廣度
圖像學方法的特點是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以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也要基于適宜性原則,逐步深入地設計各個教學環節,調整教學深度和廣度,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可以讓學生先關注一下圖案的表面信息,然后深入挖掘其內涵,最后再拓展開來,舉一反三,增加思維的廣度。
學習“時代的脈搏”時,教師從深度和廣度方面逐步提出適當的問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傳統的門神和《抗戰門神》中的人物形象,看看他們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展現人物形象。此后,再提出更具有深度的問題:“作者為何要創作《抗戰門神》,門神對于中國人來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在抗戰時期,運用‘門神’來形容主人公,有什么意義呢?”這些問題讓學生從圖像表層入手,逐步深入探究下去。此后,教師還提出問題:“學生再來欣賞一下新中國的美術作品,如《一輩子第一回》,看看作品展現的是怎樣的社會思潮,作者如何從圖像入手,體現特定的社會意義?”學生發現《一輩子第一回》展現了勞動者的形象,從他們的表情、神態入手,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現狀,并將西方素描的元素融入水墨畫中。
在由淺入深的教學中,學生探究的繪畫主題逐步寬廣,對作品內涵的挖掘也逐步深入。教師要注意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合適的問題,體現圖像學方法的三重層次性,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2.3開放性,解讀隱性規律
由于圖像學要求學生結合民族、時代等進行深層次分析,所以,學生的欣賞就不能停留在圖片表面,而要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將歷史、文學、政治等多種不同的學科綜合在一起,提高解讀效率。教師要基于開放性的原則,引導學生融合各種不同的信息,綜合分析,解讀作品,挖掘其中的隱性規律。
“各異的風土人情”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獨有的表現語言,分析其內涵,還要促使學生發現隱藏在其中的隱性規律,那就是美術作品要展現現實生活,體現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況。為了促使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教師設計了開放性的課堂,首先,展示了“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詩歌,將語文學科融合進來,讓學生找一下還有哪些詩歌展現了人們的生活,作者常常通過哪些意象體現各地的風土人情。其次,學生還可以將音樂、歷史、地理、文化等其他學科融合起來,通過自主搜索資料的方式欣賞展現不同風土人情的音樂作品,了解各地的歷史、地理狀況,參與到各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中。在開放性的課堂中,學生獲取了各種信息,對各種不同的風土人情有了深刻了解。最后,教師讓學生將關注的焦點重新放在美術作品上,說說要如何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在選擇繪畫語言的時候要如何體現當地民風民俗。此外,學生還從雕塑、玩具、織染、服飾等民間藝術作品中總結出隱性規律,認識到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關系。
教師要設計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利用網絡等收集各種不同的信息,然后將各種信息融合在一起,進行系統化分析。這樣學生不僅能讀懂一幅畫背后隱藏的思想,還能拓展開來,挖掘美術作品的隱性規律,從而全面提高賞析水平。
3? ?躬身實踐,探析圖像學方法的具體策略
3.1創設情境,調動心理體驗
良好的學習情境能讓學生關注畫面,調動心理體驗,并深入下去,挖掘其中隱藏的內涵。有幾種不同的方式能促使學生快速進入賞析狀態。故事法指的是給學生介紹和畫家有關的人生小故事,并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相應部分的圖像,引發其注意。生活法指的是引導學生交流生活體驗,說說看到某圖形后的內心感受。
學習“美術家眼中的自己”時,教師首先召開了故事大會,讓學生圍繞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吳道子、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古今中外的畫家,說說他們身上發生了什么故事,還可以結合其作品,說說他們的創作經歷。在故事活動中,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畫家,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體驗。此后,教師又嘗試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展示凡·高等畫家的自畫像,從色彩、線條等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如何構圖作畫,是否能從線條和色塊的組合看出作者的性格特點,了解其當時的人生經歷。
利用故事能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其挖掘圖像背后隱藏的內涵,而結合生活交流則能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要合理采用各種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心體驗,增強賞析效果。
3.2整體觀察,辨析形式特質
圖像學強調對純形式的辨識,所以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整體觀察的方法,試著辨析圖像形式,把握特點,使學生可以從整體過渡到細節,分析作品的細節刻畫情況。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結合整體觀察的結果參與對比分析,總結不同畫家的創作特點。
“變幻的自然萬象”讓學生了解藝術家是如何用繪畫的形式展現自然,分析中西方畫家展現自然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學生首先整體觀察《九峰雪霽圖》《孟特芳丹的回憶》等中西方的景物類繪畫作品,對比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景物,在對比中把握中西方景物畫的特點。學生發現中國畫畫家擅長通過濃淡干濕的變化體現景物,而西方油畫則擅長使用透視手法。在整體觀察后,教師讓學生再分析細節,并深入對比,從造型手法、空間處理方法、體現的社會意義、展現了哪些哲學思想等角度入手,對比中西方繪畫。這樣就將整體和局部結合,讓學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中西方繪畫的不同特點。
為了讓學生的觀察更嚴謹,教師還可以指導他們掌握列表格、畫思維導圖等更科學高效的分析方法。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教學支架分析整體和細節之間的關系,并進行歸納整合,從而將復雜的信息用明晰的方法整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3.3主題辯論,進行頭腦風暴
在結合社會、文化等因素分析圖像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理解不同,所以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觀點甚至彼此矛盾。面對這種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到主題辯論活動中,在頭腦風暴中暢談自己的想法,分析評價他人的觀點,最后總結分析,得出全新的觀點。
在交流討論中,學會博采眾長,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啟迪,能更好地總結繪畫作品的主題思想,并深入挖掘其中隱藏的信息。不僅如此,課堂教學環境也會變得更加活躍,學生的思路也更寬闊。
德國美術史家E.潘諾夫斯基首先提出了圖像學的概念,認為可以通過分析線條、色彩等形式,辨識美術作品,并在解釋的過程中將民族、時代等內容融入進去,更好地挖掘藝術作品的內涵。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水平,教師要基于圖像學方法指導學生明確鑒賞美術作品的角度,并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從而提升他們圖像識讀方面的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琛菡.淺析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J]. 新智慧,2018 (20):127.
[2]師錄軍.淺談高中美術鑒賞課探究性教法[J]. 美術教育研究,2019 (2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