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珍
摘 要:“雙減”是現下教育界極為重視的話題,在當前政策下,更加強調課堂的作用。作業作為學習的重要環節,除了能幫助學生有效復習之外,也可以對學生課堂接受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測,可以說,作業猶如一面鏡子,能將學生的聽講情況真實地反映出來。所以,依托于“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科學地對課內課外作業進行布置,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課內課外作業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2-0033-04
A micro-exploration on the homework and extracurricular work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under the "double subtraction"
LI Huizhen(Dongguan Primary School, Xiapu County,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Double reduction" is a topic that is highly valued by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t present. Under the current policy, the role of classrooms is more emphasiz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earning, homework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review effectively, but also test the knowledge received in the classroom. It can be said that homework is like a mirror, which can truly reflect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ituation. Therefore, relying o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scientifically arrange homework and extracurricular homework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a good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rough homework and improve their mathematics level.
【Keywords】Double subtractio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Homework in and out of class
作業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能幫助學生鞏固并掌握知識,對學生數學水平和能力的綜合提高很有幫助。所以,依托于“雙減”政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課內課外作業的重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合理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對課內課外作業進行布置,保證學生能通過作業快速內化知識,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1.“雙減”下學生的課內課外作業要求
“雙減”具體是指,有效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過重作業負擔進行減輕。依托于這種背景,教師在對課內課外作業進行布置過程中,應該采取科學的方式。現階段,學生作業主要分成家庭作業和課堂作業兩種,在“雙減”政策沒有落實之前,教師很少布置課堂作業,因為很多教師認為課堂的時間非常寶貴,所以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知識講解上,不會留時間讓學生做作業,很多作業需要讓學生回家寫。這種方式,不僅不會讓教學時間浪費,也不會耽誤學生完成作業。但是,長時間利用這種模式,學生課后作業負擔也會加重。因此,為了有效實現學生減負的目標,“雙減”需得到落實,目的就是讓學生的作業回歸學校和課堂。
第一,作業應該是課堂的拓展。教師在對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必須將課堂所學的知識作為依照,及時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將檢測的重點放在本節課的重難點以及易錯點上,確保可以達到學生完成課后及時自我檢測的目的,并且不會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
第二,依照學生層次,分批次對作業進行布置。通常情況下,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多,而班級內的學生學習水平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教師在對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對作業加以布置,讓水平高的學生能在完成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還能有時間進行復習以及預習。小學生需要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將作業做完,如果有剩余的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查。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在對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地對作業量進行減少,側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保證學生能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逐漸進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第三,保證作業形式多樣化。在實際的作業布置過程中,除了傳統書面作業以及讀背任務之外,教師也可以對作業形式進行創新和優化,靈活地安排一些具有較強趣味性以及拓展性的作業內容。比如,教師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出兩道競賽題,以作業作為橋梁,將課堂與實際生活高效地融合在一起,保證知識不再局限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保證“雙減”可以在作業環節得到有效落實,讓學生通過作業增強自身的數學水平和素養。
2.當前小學數學課內課外作業存在的不足分析
(1)小學數學課內作業存在的不足
教師在對小學數學課內作業布置過程中,雖然在思想觀念上有所創新,但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局限和制約,使作業在布置方面存在了很多問題。一方面,課內作業內容缺乏創新性,教師在布置作業期間,對教材有很強的依賴,單一且機械性地讓學生進行課內練習,有時也會讓學生做參考資料或者卷子,這些作業內容千篇一律,不能將小學生作業完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另一方面,課內作業后續反饋不及時。就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布置效果來看,課內作業后續反饋實效性不強,不能合理地對作業加以設計,使小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快速地對知識進行內化和掌握,消磨了課內作業的有效性,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甚至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2)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存在的不足
第一,課外作業設計缺乏合理性。教師在對課外作業布置過程中,對作業的優化設計總體持支持態度。但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長期影響,再加上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成績比較關注,使教師很難做到優化作業,只能繼續為學生布置大量課外作業,讓學生繼續重復且機械性地做作業,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且,部分教師因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并不具備課外作業優化設計的意識和能力,也不能充分認識到作業創新的必要性,致使課外作業缺乏趣味性以及多元化,無法對知識有效地進行延伸和拓展,最終導致小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第二,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形式缺乏多元化。長時間以來,教師在對課外作業布置期間,對書面形式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側重對學生機械化的練習,認為學生大量做題,便能提升數學水平和能力,能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從而很少會布置其他類型的作業。特別是在合作探究以及動手實踐方面,布置的作業非常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如若只將形式限制在書面上,則很難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也無法更好地響應“雙減”政策要求。長時間機械式的練習,很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固有化,不能積極地進行創新,不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并且,教師在對課外作業設計和布置期間,在質量評價方面,應用的方式不夠合理且科學,致使課外作業成為考試的一種延伸。此外,作業形式新穎性以及趣味性不足,最終導致學生對做作業產生了較強的厭倦感,不僅制約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還會阻礙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形成。
3.“雙減”下學生的課內作業設計
依托于“雙減”政策,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并在綜合學生水平和特點的基礎上,科學地對課內作業進行創新和優化,從多個層面進行考量,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保證學生能通過課內作業,快速對知識進行內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整體數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1)建立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據的課內作業體系
為了更好地滿足“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在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應該將多元智能理論作為依據,科學地對數學作業體系進行建立和完善。教師可以結合以往的作業設計框架,采取示意圖的方式,設計較低的作業起點,結合當前學生學習層次來對作業加以設計,保證學困生的作業指導需求能得到滿足,提升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
比如,教師在對時、分、秒知識講解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和考量,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合理地對作業進行設計。在具體的作業布置過程中,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將實際生活中的范例引入課堂,諸如春晚倒計時等,最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逐步體驗時、分、秒。當學生掌握知識以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并在作業體系中構建作業示意圖。簡而言之,秒針走了一圈,分針走了一個小格,這就表示秒針走了60秒;而分針走一格,說明1分鐘等于60秒。在作業完成示意圖的引導下,教師在作業布置過程中,可以合理地進行設置,諸如,“秒針從數字2~5走了多少秒?從數字6~12走了多少秒?從數字12走到數字12又走了多少秒?一節課時針走了40格,那么我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多少?”通過示意圖指導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困生的課內作業完成難度進行減輕,讓學生可以順利地將課內作業完成,提升學習的效率,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讓教學工作的開展能有序順利。
(2)合理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的課內作業
教師在對課內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應該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時刻對學生的好奇心加以關注,盡可能地將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發出來,保證課內作業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以及創新性。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合作了解到自己的水平,逐步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并且,為了提升作業設計的合理性以及高效性,教師應該科學地對趣味性理念加以利用,不斷地對學生的學習思維活躍度進行增強。比如,教師在對小數的初步認識知識點講解過程中,針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這一知識點,很多學生不能理解,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適當地對教學方式加以改變,適當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在對情境進行創造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為學生創設“奧特曼打小怪獸”的情境,因為學生對奧特曼比較熟悉,所以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會相對較高。在情境中,教師可以將小數看作奧特曼發射光波,然后讓學生對奧特曼發射光波的變化進行觀察和思考:“當光波向左移動,小數會縮小多少倍?0.05擴大到它的10倍是多少?也就是把奧特曼光波向右移動多少位?”通過對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能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隨機應變,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鞏固并內化知識,然后找出其中的規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3)結合學生的差異進行作業設計
在具體作業布置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一般,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具體為高層次、中層次以及低層次,并借助A、B、C來加以表示。A層次的學生反應較為敏捷,可以自主地進行探究,能獨立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高效解決問題。而B層次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能力,但上進心相對較差,學習成績有很大浮動。C層次的學生的水平相對較低,基礎掌握不牢固。因此,每次在新課程講解完畢之后,教師在對課程內容設置過程中,應該結合這三個層次來加以布置。其中,基礎練習題,具體涵蓋基本概念、法則、性質等知識,數學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練習,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范疇,目的是要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鞏固,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技能。針對C層次的學生,可以強化對學生基礎的訓練。而靈活應用題,在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需要將各個方面的知識融合到一起,習題量要科學地控制,練習方式也要呈現靈活性特點,這類題型主要是針對B層次和C層次的學生。綜合提高題,這類題型的題量不多,需要對知識綜合的利用,借助這種作業類型,主要目的是對練習題進行不斷深化,這類作業適合A層次的學生。
4.“雙減”下學生的課外作業設計
基于“雙減”政策,教師在對課外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多元化的作業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加以訓練和培養,保證學生可以通過課外作業,高效地對知識進行內化,夯實學生的基礎,讓學生對數學學習越來越感興趣。
(1)設計趣味性作業
為了進一步提升課外作業的有效性,基于“雙減”背景,教師在對課外作業進行設計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出發點,合理地進行設計。通常,游戲是對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外作業設置期間,可以合理利用游戲方式,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同學之間合作,提升學習效率。比如,在對“認識物體”知識點講解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快速理解并內化知識,教師在對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認識物體的游戲:把一個學生的眼睛蒙住,讓他摸一摸桌子上的東西并說出名稱,說一說是根據何種性質來進行辨認的。通過這種方式的有效運用,學生會很愿意完成作業。
(2)合理設計創作類作業
通常情況下,數學創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行拓展和延伸,保證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地對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增強和豐富。因此,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對課外作業布置過程中,應該將數學日記作為一個創作形式,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以及想法利用日記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對以往重復且機械式的練習方式加以改進,促進學生整體創新能力的增強。比如,教師在對“千克與克”知識點講解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快速地對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在作業布置環節,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關于重量的數字小故事,并讓學生與同學和教師分享,也可以說一說生活中碰到了哪些非常有趣的事情。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會在日記中寫“包裝袋上的數學知識”“我學會了馬鈴薯體積的測量”等。在創作期間,學生的思考以及交流會越來越密切,能真正意義上體會到學習數學有用的情感,全面提高教學有效性。
(3)設計類作業的科學設計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環節,全面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比如,六年級的學生通常已經學習了比例尺方面的知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靈活地利用,可以借助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設計一個廚房,引導學生自由地組合學習,成立設計公司,更好地為客戶提供設計。在合作設計之后,讓學生交流和互動,通過頻繁的交流以及互動,學生可以學會在眾多條件以及信息中選擇出有用的來對問題加以解決,從而對提高數學知識運用能力,讓抽象的知識能高效地在實際生活中使用,以便充分意識到數學的價值,深入挖掘數學的魅力。
(4)合理地對實踐性作業進行布置
教師在布置實踐性作業期間,可以依照某一教學單元的某一研究專題展開,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獨立地完成課外作業,促進學生數學水平有效提高。比如,教師對“年、月、日”知識點講解完畢之后,可以讓學生結合課上所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制作一個自己需要的年歷。當然,也可以在課后布置實踐作業。又如,在學習完平面圖形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七巧板將正方形以及梯形等拼出來,利用折疊的方法對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進行判斷,了解其是否屬于軸對稱圖形。在這種較為輕松且活躍的氛圍下學習,學生會認真地觀察,仔細測量,科學地進行繪圖。再如,學習完比例尺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實地考察并對學校進行測量,然后按照相應的比例尺將校園的平面圖畫出來。學生在測量期間,能對路線進行規劃,整合各類數據,對提升實踐能力很有幫助。通過對這種形式的有效運用,能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高效融合,有利于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增強。并且,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靈活地對所學習知識加以利用,確保借助實踐性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促進自身的社會性發展。
(5)設計科學的探究性作業
依托于“雙減”政策,教師在對課外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考量,不能將作業局限于課本上,盲目地讓學生進行練習,而是要利用多元化的作業類型,科學地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提升。在作業設計過程中,可以合理地對探究性作業進行設置,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自我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作業布置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內容,依照學生學習的中心特點,從認知以及數學思想等方面考量,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自主地對探究課題加以整理。比如,“能被9整除的數有哪些特點?三角形為何有很強的穩定性?”同時,在小組學習方面,教師需要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啟發,以4~6人為一組,選出組長,并且組內的成員要合理地對任務進行分配,最后共同合作學習,一起研究問題。通過對這種作業形式的利用,能將學生的自主性充分體現出來。
綜合而言,依托于“雙減”政策,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必須加強對作業的重視,借助相對科學且合理的方式教學。并在對學生實際水平充分明確的前提下,充分對作業進行布置,將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高效地銜接在一起,分層次地進行布置,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數學水平都能得到提高,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能快速對知識加以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田華.淺談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J].科學咨詢,2018(02).
[2]宋錦霞.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優化策略[J].科教文匯,2019(04).
[3]羅芳婷,陳上仁.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原因和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6).
[4]李笑杰.創新小學數學作業改革設計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0(04).
[5]肖敏.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探究[J].休閑,2021(24).
[6]陳璇.“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35).
[7]杜文平.小學生數學能力要素與評價調查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