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啟成
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為例,分析了高職環保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介紹了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創新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健全產教融合育人標準、打造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建立產教融合評價體系等主要改革舉措,總結了改革的主要經驗和特色,分享了取得的主要成效。
關鍵詞:產教融合 環保專業人才培養 改革
課 題:本文系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培養對象“環境工程技術”(蘇教師函[2020]10號)、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群“環境工程技術”(蘇教職函[2021]1號)、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視域的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群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編號:2021JSJG177)、江蘇省高校學會”十四五”高教規劃課題“高職高水平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研究——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群為例”(課題編號:YB155)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新的環保政策推動第三方技術市場日趨成熟,新的環境保護服務模式催生更為復雜的環保產業鏈,“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興技術背景下的環保管家、智慧環保等新業態逐漸呈現,這對高職環保專業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產教融合在實際的教學與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較好地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進行溝通,使人才培養更具有專業性。
近年來,南通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認真分析新形勢、新業態下環保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深化產教融合為突破口,進行了系列改革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 高職環保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環保專業人才技能單一,無法滿足新業態的需求
傳統的高職環保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主要為污染治理和分析檢測崗位一線技術人員。隨著環保產業鏈趨于復雜以及市場化特征更加明顯,人才培養需要重新定位,以滿足環保技術服務崗位的專業化、精細化、多元化發展需求。
(二)課程體系設置與環保全產業鏈崗位能力需求脫節
人才培養要重新定位,就必須解決傳統課程體系構建與環保全產業鏈崗位能力新需求脫節的問題,推動校企合作由產教結合向產教融合縱深發展。
(三)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要轉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基于產教深度融合,構建多主體、全過程的評價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二、 高職環保專業產教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一)成立環保職教集團,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
在江蘇省教育廳和生態環境廳的支持下,學院與中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聯合牽頭成立了江蘇省內環保專業唯一的職教集團——江蘇省環保產業職教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盟將省內開設環保專業的17所中高職院校以及40多家知名企業帶入高職院校集團化辦學的快車道。政、行、企、校共同組建了聯盟理事會,形成了理事會推動下的產教深度融合機制。
引入“互聯網+職教聯盟”信息交流機制,搭建了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共育人才的互動交流平臺,引導成員間開展各項活動。
制定了聯盟內校企師資雙向兼職制度、企業與學生優先互選制度、課程資源與實訓平臺共享機制、校企產學研合作制度等,實現了產教深度融合、校校頻頻聯動,對提升高職環保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環保產業有效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探索三段遞進改革,創新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依托環保產業職教聯盟,順應環保產業由傳統環保向智慧環保轉型發展趨勢,結合環保產業鏈崗位內涵變化,梳理為環保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環保服務鏈,從環保設備制造、環境工程建設、環保設施運維、環境監測、智慧環保等產業鏈模塊中擇取具有高職人才類型特征的崗位群,將培養的人才定位為環保工程項目經理、環境監測技術負責人、治理設施運維班組長、在線監測監控設備運維專員,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人才培養規律,建立了“產業驅動、校企一體、名師護航、平臺保障”的環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科學設計“識崗學習階段、擬崗練習階段、頂崗實踐階段”課程和實踐項目,使學生從“生手”到“熟手”,最終成為“能手”。
(三)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完善產教融合育人標準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開發思路,學院開展了聯盟內環保產業鏈骨干企業專家實踐訪談,根據總結出的典型工作任務、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職業發展規律,融入“技能競賽項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項目”及“思政教育元素”,通過知識的解構與重構,構建了“平臺+模塊”的環保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形成“崗課賽證”四位一體的課程架構。結合生源結構多樣化特點,學院提供“分型發展、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三分式教育模式,模塊課程對接各產業鏈崗位群要求,通過崗位核心力模塊課程安排和職業拓展模塊互選課程設置,打造跨學科專業課程,以實現環保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環保產業需求側動態匹配的目標。
(四)共建共享教學資源,打造產教融合育人平臺
校企共建共享線上線下優質專業教學資源,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院主持建成了“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國家專業建設資源庫,校企聯合開發多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和多部省級重點教材。
學院構建了校企育人實訓平臺,以工學結合為抓手,建設實踐案例資源庫,推動實踐教學的仿真化和標準化。
學院創新“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機制,對接環保工作崗位模塊的實踐教學需求,引進南通大恒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江蘇天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歐薩環境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開發標準化實踐教學案例和操作手冊,共同建設校園生活污水處理站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開發“三真”(真設備、真任務、真標準)實訓項目,滿足學生在真實任務、真實環境中提升技能的需求。
為了對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環保專業賽項,學院建立了技能大賽與教學的“標準融合、資源融合、育訓融合、評價融合、產教融合”的賽教融合機制。在常規教學中以競賽內容為主線,將競賽項目內容分解到相關課程中,課程學習過程即是競賽的單項訓練,校企共同開發水處理技術綜合實訓課程,課程標準即為競賽標準,綜合實訓就是競賽綜合訓練,實現了“育訓結合、賽教融合”,人才培養質量大大提升。
(五)推進多元主體參與,建立產教融合評價體系
依托聯盟和入駐企業,學院環保專業構建了多元主體全過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對人才培養工作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監控和評價,改變了以往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方式,聚焦專業人才培養效果和人才培養工作過程的評價,重點關注教師教學效果,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學校評價為主體,學院運用“職教云”等學習平臺,由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對課程教學進行評價,在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同時,重點考核學生對課程知識點、能力點的掌握情況。
對學生專業基本能力培養效果的評價以校企雙方為主體,企業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共同參與評價,采取開展綜合實訓項目、企業生產實習、舉行技能比武等形式,聘請行業企業專家給予現場點評指導。
對專業人才技能素養的培養效果的評價,以企業為主體,對學生經過三年學習所應具備的環境分析監測、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等能力情況進行評價,兼顧職業素養考評和人文素養考核,從而對專業人才培養效果進行全面驗收。通過實施以企業人員為主體,學生、家長、教師代表全程參與的多元主體評價方式,實現對專業人才培養效果和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評價。
三、高職環保專業產教融合的創新與特色
(一)踐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育人理念
融入綠色發展理念,緊貼環保產業發展趨勢,找準人才培養定位,按照生源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學院構建了“產業驅動、校企一體、名師護航、平臺保障”的環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開發思路,學院構建了“平臺+模塊”的環保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采用“分型發展、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三分式教學模式,打造跨學科的專業課程模塊,使環保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環保產業需求側動態匹配,滿足了專業人才的復合能力培養需求。
(二)聯盟引領下的專業建設機制
立足聯盟,整合政、行、企、校資源,搭建了行業、企業與院校之間的交流平臺,優化了環保專業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推動了校企產教深度融合與校校聯動,形成了基于多方共建、成果共享的“聯盟引領,多方協同”的運行模式,在學生實訓、實習就業、師資培養、教學資源等領域建立了共享機制,有效促進環保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三)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共育模式
學院實施“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機制,引入企業資源,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專業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重點教材,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學院和企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開發實踐教學案例、編寫操作手冊,組建“三真”實訓項目,滿足學生在真實任務中提升技能的需求;學院建立了“標準融合、資源融合、育訓融合、評價融合、產教融合”的賽教融合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四)多元主體全過程參與的質量評價體系及特色
學院建立了環保專業多元主體全過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對教師教學效果、專業人才培養效果實現了全方位評價。企業和社會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工作,企業、學生、家長共同對人才培養工作效果進行評價和驗收,學院與企業之間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依據評價結果對課程教學、人才培養進行動態調控,切實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四、產教融合背景下學院環保專業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學院環保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獲得省級以上技能、創新大賽獎勵30余項,其中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兩個賽項中,獲得一等獎5次(2次冠軍)、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
學院學生畢業論文獲得省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9項、團隊獎2項,獲獎質量和數量位列江蘇省內同類專業第一。
學院環保專業在校生規模穩定在750余人,辦學規模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對口就業率穩定在88%以上,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二)教師能力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改革與實踐,學院培養鍛煉了一支教學理念先進、實踐操作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素質過硬、創新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院教學團隊入選江蘇省優秀專業教學團隊培養對象,相關教師入選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項目20余人次。學院擁有全國農業職教名師2人、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1人、江蘇省教育系統先進個人1人、江蘇省產業教授2人、南通市教學名師3人,2人成為環保領域國家、省行(專)指委委員,學院教學團隊多人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老師和行業領域專家。
(三)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學院主持完成的“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國家專業建設資源庫,在全國開設環保專業的高職院校中得到普遍應用,對全國環保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輻射作用。
學院相關的人才培養經驗引起了兄弟院校的廣泛關注,先后有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等多所省內外開設環保專業的高職院校來學院學習并交流辦學經驗。
參考文獻:
[1]周頡.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財會學習,2021(35).
[2]徐東.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產教融合發展研究[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2).
(作者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