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姝琳
這首《g小調前奏曲》op.23no.5,是拉赫瑪尼諾夫二十四首前奏曲中較難的一首,主要體現在技術難點上,有許多技巧上的東西,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彈奏要點,是很難表現出這首曲子的意境的,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演奏經驗。
在首部的第一小節出現了前十六后八的節奏音型,三個音程都是相同的,這種節奏型貫穿于整個首部,在演奏過程中要非常快速均勻的演奏,最主要的就是放松,在練習過程中,可以模仿抓的動作,像是鐘表的擺動一樣,找到放松的感覺,先把音彈清楚。再者,就是聲音上的把控,上文有提到這種音型在樂曲中充當弦樂的角色,再加上它一般出現在后半拍,因此它的彈奏不能太重、太實,要彈得輕巧一些,要去模仿弦樂器的音色。樂曲首部和再現部都有快速移位的彈奏,在練習中,想要快速準確地找到相應的音,手臂和手掌必須要放松,也可以用抓的動作去彈奏,可以把前十六后八相同音層的音符先彈成一組,由慢到快,來訓練快速移位手的敏捷性,筆者認為放松和找準音需要一步一步來,應先訓練放松,再提高準確性,最后再完整的彈奏。
這首曲子中有大量的和弦,在彈奏時不能全部都彈得扎實有力,否則會讓人聽著很聒噪,比如7-9小節,15-16小節中都出現了許多和弦,從譜面上我們可以看出音符上面標有跳音記號和重音記號,除了標有重音記號的音符外,其他的音都要彈得輕巧一些,不宜太重。首部的B段17-24小節是全區較輝煌的部分,和弦也增加了許多,17-21小節是首部的加花變奏,單音雙音都變成了和弦的形式,第一拍都有重音記號,每小節的最后一拍是音階式上行和弦,這幾個和弦在力度上可以從弱到強,必須要連貫,體現音樂線條。23小節是雙手相同的和弦彈奏,要由弱到強,并且突出右手的旋律,24小節是下行音節進行,右手的八度進行要強一些,特別是最后半拍的二音連音線,要很明顯地把落提體現出來,為下一小節ff的強音做準備,總體來說B段和弦的彈奏要根據力度的術語標記,遇到強音時要充分運用手臂和腰部的力量,把和弦彈得輝煌有力。樂曲的中部右手全部是和弦式的旋律線條,這里的和弦彈奏就需要柔和有力的感覺去彈奏,聲音不能太直白,要含蓄一些,要貼鍵去彈奏,使聲音連貫,慢慢地移動,構成優美的旋律線,仿佛優美的風景畫,更像是在俄羅斯遼闊的草原。在練習過程中,容易分不清和弦旋律的主次,為了更好地突出旋律,可以先彈右手五指的旋律音,找到旋律線條,依次再加入1指,彈八度練習,最后再彈奏完整的和弦。到39-40小節、46-47小節是中部的高潮部分,46-47小節是39-40小節的變化再現,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降xi(倍高音區),這時大臂要去帶動小臂自然放松地落下去,跟著漸強的力度達到情緒最高點,到48小節再弱下來,感受旋律的美感。
琶音的彈奏主要表現在中部的左手部分,左手全部都是三連音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它主要充當伴奏,偶爾也會有旋律音的出現,因此,這部分的彈奏不能太強,要弱一些,不能蓋住旋律線,要進行單手練習,增加流暢度,更好為右手做鋪墊。這里的指法也非常重要,第一遍練習的時候,就要反復嘗試,確定好一個固定舒適的指法,才能快速的熟練曲子。中部左手的彈奏可以和右手的和弦拉開距離去練習,左手位置不變,力度極弱,右手向右高一個八度,力度加強,這樣兩個手和在一塊時可以達到一個較好的練習效果。
通過觀看樂譜可以看出全曲有5處標記了速度術語,第一處也就是開頭部分alla Marcia,四分音符等于108的速度標記,從這就可以明顯地看出整首曲子的基調是進行曲風格,速度相對來說是快速的,在彈奏時也要注意節拍的特點,區分好重音的彈奏,彈出動力感。第二處出現在樂曲的中部un poco meno mosso(稍放慢的),這一部分是一個新的音樂材料,相對比首部熱鬧、激動的情感,這一段是柔美的,在彈奏時要將速度稍稍放慢,注入情感。第三處出現在樂曲中部的結尾rit.(漸慢),接下來的三個小節是連接部分,也出現了ppp的力度標記,漸慢和減弱的標記放在一起,會給人一種很強的結束感,也更好地為下一句做鋪墊。第四處出現在尾部的第一小節 poco a poco accelerando e cresc.al Tempo 1(隨著時間一點點地加快速度和提高音量),既是速度術語也是個力度術語。所以這里的彈奏要一點點地往上加,不能太快,慢慢回到樂曲的主體部分。第五處是出現在再現部的第六小節Tempo1(回原速),從這里開始,樂曲已經完全回到了進行曲風格,在彈奏時要與首部保持同等的激情。
拉赫瑪尼諾夫比較喜歡用夸張的力度變化標記,在《g 小調前奏曲》中我們就可以看到ppp和ff這樣的力度標記,跨度很大,在彈奏時要準確定位他的用意,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樂曲的風格,使音樂更加動聽。樂曲剛開始就是p的標記,并不代表整體都很弱,是以弱為中心,上下波動力度,特別是在重拍上可以微微加強力度,突出進行曲的風格。接下來提到的是15小節出現的marcato(加強的,突出的),這個地方要突出這幾個和弦,彈奏時要清晰快速,再往下就是17小節出現的f,這里的f同開頭的p一樣,并不是持續進行的,每一小節的音階式八度進行要做一個漸強處理,19小節的最后半拍可以弱下來,給彈奏者以及聽眾一個緩沖,到20小節的后半拍再強上去,直到22小節的f出現,25小節出現了ff的力度標記,要與前一小節的落滾節奏融合在一起,彈出這里的激動情緒。接下來到了樂曲的中部出現了pp,這里左手要彈得很弱,朦朧一些,突出右手的旋律,到39小節出現了漸強,把中部推向高潮。接下來就是再現部的開始,出現了ppp極弱的術語,這里要著重突出右手的旋律音,即最高音,雖然很弱,節奏和旋律依舊清晰,聽著才不會單調。最后出現了pp和leggiero(輕巧的),這里的彈奏要用輕觸鍵的方法,如果剛開始練不好,可以選擇斷奏練習,幫你快速找到對的感覺。
《g小調前奏曲》這首作品主要是以進行曲形式呈現的,這種進行曲的風格極具號召性,像是鼓舞戰士的號角聲,鏗鏘有力,毫不遜色,其旋律優美、和聲織體較簡單、曲調悠長等特點,都體現出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作品的首部和再現部都采用了特殊節奏型x xxx x x x x x ,是俄羅斯民間特有的舞蹈的節奏,這種節奏的融入,使作品聽起來非常豪爽并有磅礴的氣勢,顯得非常大氣,再加上節奏型和力度的不斷變化,更能體現出熱烈的氣氛。
整首樂曲的拍號為四四拍,但在作品的開始部分并沒有遵循四四拍的規律:強-弱一次強-弱,卻是以八分音符為單位的強拍,后邊則是前十六后八類似弦樂的節奏音型,這一拍都是弱的,四四拍的節奏音型被拉赫瑪尼諾夫展現成另一種特殊的風格,如果以八分音符為單位來展示的話,也就是八八拍,它的強弱關系是這樣的:強-弱-弱-強-強-弱-強-弱,強拍既是旋律音也是動機音,弱音為伴奏音,這樣的低音旋律放在切分音的節奏中更加突出樂曲磅礴的氣勢。這一部分的八分音符都有保持音的標記,在演奏這一部分時要干凈利落,有控制的觸鍵,保持好有力不拖拉的音響效果。
首部和再現部是激昂的進行曲風格,而中部則是抒情自由的,與首部和再現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像是在描寫俄羅斯寬廣無垠的景色圖,同時這一部分是具有很多悲情色彩的,在變化重復的旋律反復中,情緒進一步加重,使悲情色彩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現出愛國情懷,悠長的旋律線條滲透著對祖國的思念,這一部分的發展回歸到了四四拍的進行,在速度上是稍慢的,左手都是三連音式的十六分音符的流動,要注意三連音的節奏型,同時又要保持流暢圓滑,右手是二度的和弦進行,多層次的和聲變化演繹出拉赫瑪尼諾夫對節奏變化的掌握極其熟練,在此段的彈奏中可以稍微地自由處理,加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不同音色的變化。再現部是首部的變化再現,在節奏類型上是一樣的,這一部分剛開始對音樂進行了極弱極慢的處理,直到把同一旋律模進了三次才回到原速。整首曲子都有更強的起伏對比,展現出一種激昂的感情色彩。
鋼琴家魯賓斯坦說過:“踏板是鋼琴的靈魂。”對于鋼琴樂曲而言踏板的運用是極為關鍵的,能夠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通常我們使用最多的就是右踏板,即延音踏板,它有多種踩法,分別為直踏板-同時踩下、切分音踏板-音后切換、預備踏板-音前踩下、抖動踏板-不停地更換這四種踩法,相同的樂句踩著不同方式的踏板就會有很明顯的差別,甚至能夠影響整首曲子的音響效果,踏板的運用是不可忽視的。就《g小調前奏曲》而言,它的踏板的運用要求是很高的,要根據不同的和聲來選擇用什么踏板,演奏者也要根據聽覺效果去控制踏板,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踏板烘托的音量,用聽覺來控制踏板的使用,只有和聲功能與聽覺結合起來去控制踏板,才能將《g小調前奏曲》中的悲情色彩體現出來。
在樂曲首部是進行曲風格,情緒比較激動,那么首部的第一樂段1-16小節就可以采用直踏板,但是踏板不要一直踩下去,要根據聽覺進行選擇性的踩踏板,比如第1小節,可以踩前兩拍,主要烘托重復音的情感,后兩拍是四個八分音符,比較有律動性,可以不踩踏板,要給曲子適當的空間去呼吸,突出動機的表達。7-9小節的踏板處理也是要有選擇性地去踩踏板,如果全部踩下去聲音會顯得很聒噪,反之不踩又會顯得很干,可以選擇在第7小節第二拍的后半拍踩、第三拍的前半拍起,第三拍的半拍踩后、第4拍的前半拍起,第8小節第二拍的前半拍踩、后半拍起,第四拍的前半拍踩、后半拍起,第九小節第二拍的前半拍踩、后半拍起,這樣選擇踏板,會起到潤色的作用,對于踏板的控制不多不少。樂曲的29、30小節出現了切分音的節奏,這里的表達要讓演奏者感覺向內吸氣,像是你先聽到呼嘯聲,然后再聽到炮彈砸中東西,或是先聽到大炮的轟響,然后再聽到炮彈擊中建筑物,就像老式戰爭的感覺,為了能夠更直觀地表達出這種感覺,可以使用音后踏板,這樣的聲音會更加連貫,更能突出戰爭般的音響效果。
樂曲中部的浪漫性與首部的進行曲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踏板的選擇上也可進行適當變化,建議這里選擇音后踏板,把左手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呈現出連貫清晰的音色,把右手的和弦連起來,構成動聽的旋律線條,特別是對于帶有弧線的部分,使其樂句的表現連貫又豐滿。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大多帶有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風格,深受俄羅斯民族樂派和柴科夫斯基的影響,創作風格始終繼承了俄羅斯浪漫主義音樂的傳統,與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很大的關聯,美妙深沉的旋律、豐富的情感寄托、剛好反映出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內心情感。本篇文章以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為研究對象,主要從技術難點、速度與力度、節奏的變化和踏板的運用三大方面進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從演奏技巧和速度力度來分析,技術難點筆者分別從重復音與快速移位的彈奏、和弦的彈奏、琶音的彈奏三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演奏心得;第二部分速度與力度這一塊講了對整體音樂感覺的把握;第三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節奏變化;第四部分是整首曲子踏板的應用。這首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創作技巧,把民間音樂與愛國情懷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使音樂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在當代音樂教學中有很好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