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提質減負的理念已經逐漸滲透至各學科教學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設計具有啟發性的作業,不能讓學生機械地抄寫,要提高作業質量,控制作業量,減輕學生的負擔。語文是小學生必修的科目,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以識字為主,以此來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雙減”政策提出不為小學低年級學生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在這個背景下,非書面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分別從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設計、實施以及評價等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設計;實施;評價
作者簡介:黃海燕(1978—),女,閩南師范大學龍文附屬小學。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此政策一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要充分貫徹和落實“雙減”政策,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不給一、二年級學生布置家庭書面作業,這使非書面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獲得更多的重視[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強調要倡導樂于學習和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非書面作業不同于傳統的機械的書面作業,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實踐能力,包括生活實踐類、動手操作類、口頭語言類作業等,有很強的趣味性。教師在設計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時,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努力實現課內外的連接以及學科間的融合,充分發揮非書面作業的價值和作用,并結合具體的情況合理實施與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小學語文的學習氛圍。
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設計和實施非書面作業的意義
(一)提升作業的趣味性
非書面作業具有探究性、實踐性以及綜合性等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非書面作業不拘泥于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識字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識字非書面作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探索欲,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作業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通過非書面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真正發揮非書面作業的價值,促進學生學習[2]。
(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非書面作業亦是如此。學生通過在課堂或者課下完成相應的識字非書面作業,能夠對課堂所學的字詞進行有效的回顧,加深對生字詞的印象。此外,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多樣且趣味性強的識字非書面作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助力學生鞏固知識。
(三)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其實就是其靈活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想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尤其是生字的掌握程度,就必須分析學生實際完成作業的情況。非書面作業能夠很好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字詞學習方面的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四)診斷教與學的不足
非書面作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診斷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效果。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教師可以總結自己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教訓,進而完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完成非書面作業發現自己在學習方式和思考方式上的不足,并及時調整,或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設計方式
(一)設計趣味性強的作業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趣味性強的作業的興趣更高,因此,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時候要善于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作業[3]。例如,在教學識字課文《小青蛙》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非書面作業:請同學們根據本篇課文中介紹的小青蛙的特征及其具有的保護禾苗的作用,展開想象,為小青蛙創編一個小故事,并在家中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合作表演。根據錄制的小視頻來看,學生都積極參與,創編了各種各樣的小故事,還設計了很多小道具用于表演,有的學生創編了小青蛙為了保護禾苗與害蟲斗爭的故事,有的學生創編了小青蛙與禾苗交朋友的故事,等等。這種非書面作業既能讓學生對生字有更深的印象,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設計分層作業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在傳統的書面作業設計中,教師經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給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對于這種統一的作業,學優生可能“吃不飽”,學困生可能“吃不到”,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4]。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單元的非書面作業時,教師要注重分層設計,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層次,再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例如,在學習《對韻歌》這篇課文時,學生除了需要學習文中特別指出的幾個生字,還需要初步認識和了解對韻知識,但是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對韻知識晦澀難懂,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可以分層布置。對于基礎較好的、思維較活躍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在課下續編課文,寫出對仗工整的句子;對于基礎比較弱、思維不太活躍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課下給家長多朗讀幾遍課文,或背誦課文。這種分層次的作業能夠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都能獲得有效的發展。
(三)設計綜合型作業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思維拓展和知識吸收、延伸的過程,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學科融合的綜合型作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例如,在教學《春夏秋冬》這篇課文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不同季節的特征和景象,教師可以融合美術知識,讓學生在課下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畫一幅畫。教師通過繪畫作業,將語文識字教學與美術相融合,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不同季節的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可見,綜合型作業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橫向整合,發展學生的思維。
(四)設計實踐性作業
實踐性作業主要是學生需要動手操作完成的作業。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探索和掌握知識。例如,《樹之歌》這一篇文章描繪了不同種類的樹的特征和形象。在本節課的非書面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制作一棵樹。為了完成這個作業,學生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從網絡上搜集相關資料,然后利用剪刀、卡紙等工具動手制作,并用彩筆涂上相應的顏色,最后讓其他的同學辨認這是哪種樹。
(五)設計長期性作業
有些非書面作業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這種作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耐心和觀察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效復習語文知識[5]。例如,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漢字的印象,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周都根據自己學過的生字設計一個小字謎,讓家長或者其他同學猜。整個學期下來,學生會對本學期所學的生字形成深刻的印象,并積累下很多有趣的字謎。這種長期性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三、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實施方式
(一)借助電子產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實施中也少不了信息技術的輔助,如在《樹之歌》這篇課文的非書面作業中,學生就需要借助互聯網搜集不同種類的樹的形象,了解其特征。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具體實施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使用電子產品搜集資料、拍照存儲、錄音展示等,讓電子產品成為學生學習的有力幫手。
(二)聯合家長參與
家長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教師設計非書面作業的時候,應該適當安排家長參與,這樣一方面能夠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增進親子關系[6]。比如課文《小青蛙》創編故事的作業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家長需要扮演孩子創編的故事中的角色。此外,有效聯合家長參與非書面作業的實施還能夠加強家校聯系,形成家校共育體系,為學生的有效學習保駕護航。
(三)同伴合作完成
同伴合作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因此,教師在設計非書面作業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小組合作類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在完成猜字謎游戲的非書面作業中,學生至少需要兩兩合作。
四、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評價方式
(一)及時有效地評價,放大學生的亮點
有時候,教師在對學生的非書面作業進行評價時,并未意識到開展評價活動的時間已經與作業布置和完成時間相距較遠,導致評價不及時,信息反饋滯后。在開展非書面作業的評價活動時,教師應當注重評價時機的選擇,應當在學生完成非書面作業之后盡快進行評價,確保評價的時效性和有效性。此外,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傾聽學生對非書面作業的看法,分析學生完成非書面作業的情況,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亮點,并給予肯定,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比如,針對學生畫的四季圖,教師就可以通過評比選出畫得較好的學生,將其作品張貼在班級的繪畫區,鼓勵學生繼續進步,并挖掘個別學生的繪畫潛能。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保證評價的全面性
在對學生的非書面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和學生家長也成為評價的主體,開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活動。在學生完成非書面作業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組建評價小組,在小組內部進行互相評價,讓學生互相學習,優勢互補。讓學生自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進一步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家長參與評價活動,就是教師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的情況,讓家長進行評價,有助于增進家長對學生的了解。
(三)合理分層評價,增強評價的針對性
分層評價是增強非書面作業評價針對性的方法。教師只有增強評價活動的針對性,才能確保評價的有效性。為此,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分層,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層評價。教師需將學生按照平時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進行分組,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對其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從而增強評價的針對性。
結語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單元非書面作業的設計、實施與評價應該基于該年齡段的小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師應設計趣味性強、分層、綜合型、實踐性以及長期性的作業,打破傳統作業的設計模式,達到激趣、診斷、反饋、鞏固的目的;在具體實施非書面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電子產品的作用,讓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更加新穎,并聯合家長參與學生的非書面作業完成過程,還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完成型作業;在學生完成非書面作業之后,教師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辛愛珍.多元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30):168-169,172.
馮名花.小學語文分層作業實施方法與策略[J].讀寫算,2021(26):157-158.
張萬華.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改革的思考[J].考試周刊,2021(46):47-48.
孫芳麗.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改進與評價的優化分析[J].山西青年,2021(6):185-186.
張品卉.淺探小學語文低年段非書面作業優化設計[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6):14.
袁嶸.小學語文低年段非書面作業優化設計[J].小學時代,2020(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