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中學歷史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將歷史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逐漸拭去應試教育的色彩。歷史教學的生活化價值取向及其實踐效果,是判斷歷史課程改革和歷史教學效果的基本標準。新時代歷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目標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積極推進生活化價值取向的歷史教育實踐改革,是當前歷史教育發展的基本任務和必由之路。文章對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進行了論述,并且提出了具體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策略;初中歷史;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王敏(1998—),女,吉林師范大學。
一、生活化教學策略理論解釋
(一)生活化教學策略概念界定
陶行知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就可以習得一些知識和技能。“生活即教育”的觀念認為好的教育要有好的生活,由于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教育也要有相應的變化;又由于生活是沒有止境的,因此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化教育。生活化教學策略能將生活和教育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將來的生活打好基礎。
(二)歷史學科生活化
歷史學習的內容實質上是了解過去的人經歷的生活,了解某些關鍵人物在特定事件下的活動,以及史事的發生原因、過程、結果、影響等。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規避過去人們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從而養成正確的“三觀”。歷史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就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生活化元素貫穿課堂始終,運用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去理解教材內容。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能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一)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夠重視
部分歷史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會忽略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喜歡對著教材照本宣科,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一來,歷史就變成了一門記憶性學科,變得較為枯燥。有些人認為初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生活化教學策略有可能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而影響其考試成績。其實,這些想法是片面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果生活化教學策略沒有得到有效運用,就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三觀”的形成。因此,教師要積極改善歷史教學方法,糾正相關問題。
(二)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不當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重要性,開始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依然會出現部分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策略使用不當的問題,將生活與歷史教學生硬地融合在一起,強行增加生活化的話題,這會使課堂教學顯得有些突兀,浪費教學時間,無法真正落實生活化教學策略。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經驗不足,沒有找到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融入生活元素的方法,也沒有對教材進行充分挖掘,未能找到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切入點。
(三)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不緊密
生活化教學策略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教學內容作為依據,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所有的知識都要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去講授,有些知識不適合也沒有必要增添生活化的色彩,所以教師應當具備篩選教學內容的能力,在講解合適的教材內容時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雖然已經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重要性,但是在進行教學內容的篩選時,卻局限于自身的能力和經驗,無法找出合適的內容,尤其是對于一些沒有講課經驗的新任教師來說,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效結合更是不容易。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掌握不夠好,不能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來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造成初中歷史課堂較為枯燥,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影響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三、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教師要重視生活化教學策略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引導其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索。初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式,并在積極嘗試各種教學方式后,總結并提煉其中優質的部分進行落實。與此同時,初中歷史教師還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優點,并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積極落實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學科教學工作中融入日常生活,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行為,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思考,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品味生活、熱愛生活、參與生活的意識,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微博和微信等傳播途徑融入生活化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學會利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導入教學
一個好的導入能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入生活化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教師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話題,讓學生跳出課本局限,聯系實際生活。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非常容易忽略課堂導入的功能,在導入過程中不主動也不會導入,不會尋找適合教學的生活案例,導致從一開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高。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在拓展并豐富教學知識的同時,更多地融入自然和社會元素,在豐富的生活化實踐活動中讓學生了解生活、了解世界,增強其對生活的熱愛和認識,激發其歷史學習興趣。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為歷史課堂開個好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整節課良好氛圍的營造奠定基礎。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的教學為例,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讓學生通過看圖來認識宋代的社會面貌,還可以讓學生將其與如今的社會面貌進行對比,并闡述不同之處。此外,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圖畫上的人物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經濟發展情況,這樣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對宋代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內容要充分結合生活化內容
教材是教師授課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如果教師一味地照搬教材內容,只是平淡地講述史實,那么學生就不會產生代入感,也無法深入理解相關知識,長此以往,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歷史教育目標的達成及其功能的實現,本質在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應從社會生活發展過程及規律的角度,找到理解歷史知識的最佳切入點。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到“九一八事變”時,可以突出強調楊靖宇的英勇事跡:日軍正面襲擊屢敗,遂誘使他身邊的人成為叛徒,但即使這樣,在最后走到彈盡糧絕的地步時他仍然不肯投降,支撐他繼續抵抗的只有棉絮、樹皮和稻草,這也是日軍在他壯烈犧牲后剖開其腹才發現的。講到這里,學生在心中會對楊靖宇做出的偉大犧牲致以崇高的敬意,棉絮、樹皮和稻草都不是食物,但是楊靖宇卻靠著它們對抗日軍。這樣的課程會讓學生對那段歷史形成深刻的印象,進而會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四、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提高學習效率
當前,部分歷史教師主要著眼于重難點知識的梳理,應試教育色彩濃厚,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全面提升,而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生活化教學策略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復雜的問題淺顯易懂地講述給學生,從而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歷史知識涉及古今中外,部分知識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對此教師可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將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學習。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1課《元朝的統治》中“行省制度”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便可以展示元朝時的各省疆域地圖,并將其與現在的地圖進行對照,由于學生比較了解現在各省名稱和地理位置,所以將元朝的行省名稱與現在各地方行省的名稱進行對比,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的效率,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
(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源于需求,需求可包括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1]。借助生活化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將原本枯燥、刻板的歷史課變得更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羅斯福新政》中“經濟大危機”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使用圖片或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輔助講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過去人們親身經歷的生活有直觀的了解,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對歷史知識學習產生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課后主動運用多種渠道了解有關那個時期的事情,養成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2]。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變化,感悟歷史發展的本質,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的指導思想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則是歷史學科的本質體現[3],歷史是特定時空下的事物,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歷史,從而學會在具體的時空下分析事物,形成時空觀念。同時,生活化教學策略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學會運用歷史的思維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從而客觀地看待問題。此外,借助生活化教學策略,歷史教師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首先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定義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當前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現狀,發現存在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夠重視、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不當和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接著提出一些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措施;最后闡述生活化教學策略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融入生活化教學策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努力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歷史學習環境和歷史應用環境。初中歷史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具體的生活元素有效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育理念,使歷史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和生活情趣,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孫欣宇.高中歷史教學視頻資源庫的實踐開發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2):141-142.
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郭容丞.基于歷史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