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見兄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育理念進行轉變,對更加多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應用,需要依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其自身的智力結構,對課后作業進行有效的分層設計,使不同學生所具有的實際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對于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的作業差異性設計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并且思考當前作業布置當中所存在的各類誤區,希望能夠使我國作業在布置過程中所具有的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使作業的差異化設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語文;差異化作業
引言:學生屬于獨立性的個體學生,其自身具有的基礎能力以及相應的習慣與行為主旨會存在諸多差別。由此,在小學語文進行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會打破傳統的“一刀切”模式,需要做因人而異,做到分層設計,并且進行有效的布置,使學生將能夠對其個性化的差異予以有效的尊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在實際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提升,使學生得到綜合性的發展,與當前減負增效的教育方向相符,使雙減政策能夠在小學語文作業中予以充分的落實。
一、對小學語文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
(一)對思想誤區進行分析
教師在作業布置過程中對相應的目的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單純的認為爭取作業會使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點予以鞏固,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性的反饋,注重學生對實際知識理解程度的綜合性考量。因此,在實際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會更加側重于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提升實際的解題能力。將相應的作業內容對錯放置于首要的位置,無法對學生及自身所具有的個性化特征,以及綜合素養進行有效的培育,在此類思想之下,致使整體課程布置存在著片面化的特征。
(二)模式相對單一
學生具有高度的獨獨立性,并且其自身會存在諸多現實差異,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水平、認知思維、行為習慣均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而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以單一性的教學模式對作業進行布置,將使得學生的個性化特征無法受到綜合性的考量。由此,使作業具有的針對性相對不足,無法使提質增效的效果得到體現。
二、對小學高年級語文差異性作業的設計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確保作業量能夠進行差異化
分層班級內部會擁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薄弱,其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相對較差。因此,在實際作業布置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識積累,進行相關的練習。由于語文學科在實際構建過程中屬于積累性的過程,技術知識積累量進一步增加。在運用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穩定且便捷,只有使學過生通過量的積累,才能夠使其自身能夠扎實地對各類基礎知識予以掌握,才能夠使語文的學習成績得以提升。對于班級部分學習能力相對優異的優等生而言,由于其自身所有的語文知識基礎相對牢固。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的對基礎知識的作業量予以減少,使其能夠獲得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對各類拓展性的作業予以有效的開展,可通過課外閱讀等具有高度綜合性拓展性的作業布置模式,使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信心及興趣得以提升,進一步使其在體驗中能夠對各類知識以及經驗予以獲取。
(二)對作業難度進行分層設計
在語文作業的具體設計過程中,作業難度需要與學生及自身的認知能力相結合,需要能夠具備一定的思考價值,由此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對于班級內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而言,需要針對性的開展相應的分層作業設計工作,確保每一層次學生能夠具備著較為合適的目標,并且能夠對不同難度的作業進行有效的學習。
例如,在對《桂花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將不同難度的作業進行分層。首先,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對于字詞進行理解,并進行有效應用,引導學生閱讀并且積累相應的作文素材,使學生能夠進行難度相對較小的習作,引導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在作業予以完成時學習知識。對于中等生而言,此類群體在班級內占絕大多數,其自身具有的可塑性較強。在對作業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學生能夠對基礎目標予以完成,并且為學生設計具有一定發展性的目標。由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布置相對基礎性的作業,同時需要引導學生能夠練習提升自身拓展能力的作業,使其依照文章段落,根據自身的意思對每段的梗概進行概括。而對于優等生而言,此類學生占班級內少數部分,擁有較為優異的語文基礎。教師在作業布置中,可加大難度,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內容思考作者的感情,并且進行仿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家鄉情”的含義,使學生梳理自己的體會。同時,可進一步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布置各類課外閱讀內容,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拓展。
結語: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小學語文作業在實際布置過程中需要對傳統的“一刀切”模式予以轉變,對機械化的模式予以轉變,需要更具針對性及靈活性。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在閱讀寫作的過程中,其實際的差距會進一步的拉大,而學生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學習的動力相對不足。此時,教師需要應用更加科學的方法,對每一次的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的最近能力發展區間獲得綜合性的提升。使學生在差異性作業的背景之下,能夠對各類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習,通過在作業量層面以及作業難度層面進行更加細致的分層,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對其進行鼓勵,由此使學生能夠活得全面的發展,確保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在設計過程中能夠滿足雙減政策下提質增效的要求,使語文教學的綜合質量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 羅雅文,任強. "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研究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視角[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4):15-21. DOI:10.3969/j.issn.2095-5642.2022.04.003.
[2] 張亞楠. 基于雙減政策下的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J]. 科普童話·原創,2021(12):76.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1.12.058.
[3] 王偉敏. 精準把脈,靶向施策——部編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中提高課后題使用效應[J]. 語文課內外,2021(3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