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要:和諧課堂就是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的有效教學環境,使學生積極地、有效地思考問題,形成思維習慣, 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真正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通過師生有效的互動, 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喜歡接受的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和諧課堂, 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和諧;有效;思維;問題情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會影響人的發展。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環境亦是如此。當孩子們身處一個臟亂不堪、氣氛壓抑的環境中,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
所謂和諧課堂就是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的有效教學環境,即當學生運用已學方法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并得到有效解決時,會促使其繼續使用該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積極地、有效地思考問題,形成思維習慣,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就真正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學生對新授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情感的鼓勵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實現。對于所學過的知識再認識,對知識點的進一步的鞏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通過師生有效的互動, 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喜歡接受的知識。可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 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創設有效課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我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課堂教學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將變得沒有靈動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及教育”,生活中處處有教育,當然教育也離不開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又應用于生活。要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再現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來源,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例如,學生在學習認識線段時,量物體的長度,我讓學生將兩個實物的長度比一比看看,誰的長,分別有多長。學生有迫切需要量出物體長度的需要,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夠能融入生活中。學生在課堂上也會因為自己對知識點的熟悉,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活躍了思維,讓學生找到了成功的體驗。
二、充分利用學具,激活學生思維
小學生有求知欲、愛動、注意力不能持久。利用學具,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具,學生會動腦筋,想辦法,就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努力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學具,人人動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學具,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學生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活動,使他們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觀念都能得到和諧發展。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具的可操作性,調動學生主體主動學習,不斷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建構新知。使學生在實踐中“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體驗“活”的思維。
三、設計多樣化的問題情境
和諧課堂與問題情境有一定的聯系,問題情境貫穿始終。設計多樣化的問題情境,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也有助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這更符合了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線教師,我們不應只是教材的搬運工,還要與學生一起開發、整合、編寫教材,把新課程的理念、新教材的思維創造性地體現在實際的教學行為中。
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問題情境要注重趣味性。
教師要從生活中選取合理的素材,根據學生的興趣來創設趣味問題情境,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比如,當學生在學習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時,教師提出“如果你身處大海或天空中,如何來確定位置呢”這一問題時,學生會樂于探究,有些學生會提出要確定方向,有些學生覺得只知道方向不行,還要測量有多遠……學生以興趣為出發點,自由探索知識的熱情不減,這樣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2)問題情境要注重實踐性。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點相對較簡單,日常生活中常常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如果在教學中不能立足實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學生的思維也不能“活”起來。教師應創設相應的實踐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問題情境中進行練習鞏固,給學生創造一個練習的空間。比如,教學《從前面、右面、上面觀察物體》時,教材中中借助正方體,動手擺一擺,想一想,從不同面觀察物體的形狀。我們還可以創設實踐性的問題情境:已知從前面、右面、上面的圖形形狀,同學們,知道這個物體最多或最少幾個正方體嗎?這種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有的學生可以嘗試著想象出來,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大多數學生要通過實踐操作解決問題,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問題情境要注重思考性。
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要求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具有思考性,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教師盡可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緒里。可以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勵學生積極探索。例如,五年級教學“小數的意義”,學生對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所表示的意思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學生似乎還不能自主完成小數意義的抽象, 對概念的感受與體驗還不充分。這時可借助想象和推理,感受把“1米”長的線段無限細分的過程,體會小數的稠密性,以此提升學生的思考力,知道小數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并在此過程中獲得對小數的意義的深層理解。
和諧課堂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得以提高和發展的根本講求效益最大化。作為一線教師,我要立足教學實際,時常更新教學觀念,把眼光放長遠些,多學習和諧課堂的創設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在反思中改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參考文獻:
[1]喬云鳳.巧用學具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3):94.
[2]李秀會.淺議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學周刊,2018(09):94-95.
[3]蔣康華.營造讓學生多樣化學習數學的課堂氛圍[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2(Z1):204-206
[4]林培杉.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OL].學周刊,2019(19):47[2019-06-19].
[5]薛禮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措施分析[J].名師在線,2019(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