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提出較高要求,教師需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促進其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史料教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歷史地圖中包含大量史料信息,采取有效的歷史地圖史料教學模式可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對學生的成長及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文章重點分析研究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地圖史料教學相關問題,希望為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史料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33-0055-03
引? 言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正確方法,使學生學會閱讀史料,計算歷史年代,
觀察及應用歷史地圖,運用史料分析解決歷史問題。通過歷史地圖獲取歷史信息是學生必備的技能,為此教師需采取有效的歷史地圖史料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融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學科核心素養以學科相關知識技能為基礎,包含價值觀、態度、情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及綜合品質,可充分體現學科的育人價值[1]。學科素養代表了學生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能力及品格,對學生的成長及發展有重要作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需將上述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目標,合理設計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品格、價值觀及綜合能力,達到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目標[2]。
二、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地圖史料教學要求
(一)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及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
歷史地圖史料屬于特殊類型的語言符號,部分學生地理知識掌握水平偏低,在閱讀歷史地圖史料的過程中僅關注常規圖示符號,未能深入分析研究歷史地圖史料包含的特殊語言符號。對此,教師需加強引導,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及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地圖史料了解歷史時間、空間部分狀況的成因,挖掘地圖背后蘊含的隱性知識,繼而達到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3]。
(二)指導學生建立不同歷史地圖史料的相互聯系
教師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聯系與綜合、變遷與延續的能力,將時間與空間作為軸線,通過對相同地點不同時間段發生歷史事件的多圖展示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不同歷史地圖時間與空間的聯系,使其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掌握不同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歷史變遷的認知[4]。
(三)提高學生繪制歷史地圖的能力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繪制的歷史地圖主要包括鄭和下西洋航線圖、哥倫布開辟西歐至北美航線圖、歐洲中世紀莊園平面圖,以及工業革命中動力演變示意圖。為此,教師需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中指導學生依據教學內容自行繪制地圖,提升其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5]。
三、歷史地圖史料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地理專業知識缺乏
現階段,歷史教學中歷史地理學的內容顯著增加。部分歷史教師地理專業知識缺乏,未系統學習過歷史地理學知識,無法準確為學生解釋歷史地圖相關的地理知識,繼而影響歷史地圖史料教學質量。同時,部分歷史教師為了方便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舍棄教材配套的歷史地圖冊,導致學生閱讀歷史地圖史料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6]。
(二)歷史地圖史料的分析不夠深入
部分教師對歷史地圖史料教學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原因、結論、意義的總結,歷史地圖史料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多為要求學生自行觀察,未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導致學生對歷史地圖史料的學習興趣偏低。
(三)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作圖能力
部分歷史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課堂上僅要求學生結合歷史地圖史料進行簡單分析,未能有效培養學生動手作圖能力,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停留在較淺的層面。
四、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地圖史料教學策略
(一)對比分析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不同歷史知識在時間及空間上具有關聯性,為此教師需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中對比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相同范圍的歷史地圖變化情況,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地圖史料蘊含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及主要差異,深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最終實現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講解“宋朝、唐朝交通線路圖”這一內容時,可為學生提供兩個朝代的交通線地圖,指導學生觀察對比兩幅圖間存在的差異,并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宋朝的交通線路范圍以海上為主,唐朝的交通線路范圍包含海上與陸地。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經濟發展狀況、時代背景、統治者政策等角度分析產生上述差異的原因。學生通過綜合分析可知,宋朝造船產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得到廣泛應用,加之北方戰亂,繼而導致交通線路發生變化[7]。
(二)深入挖掘歷史地圖中蘊含的細節,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水平
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歷史地圖中蘊含的細節,通過不同角度解讀歷史地圖,結合歷史情境講解歷史事件,進而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最終實現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例如,在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并對比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版圖變化情況,研究歐洲版圖變化對戰后局勢的影響。學生在觀察歷史地圖史料的過程中,需詳細觀察國家名稱、領土面積的細小變化,重點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疆域的變化情況,并通過歷史知識的牽引,將歷史事件與歷史地圖相關聯,進而建立歷史事件的時空關聯。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可發現,兩幅歷史地圖最主要的變化是波羅的海三國并入蘇聯版圖,德國領土分割為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結合史實進一步分析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德國的懲罰導致民族復仇情緒滋生,戰勝國與戰敗國間矛盾日益加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依附美國,蘇聯對東歐產生較大的制約作用,繼而導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相互對立[8]。
(三)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要素為地理環境,歷史地圖是地理知識與歷史知識的結合。教師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過程中需以歷史知識為基礎,指導學生分析研究歷史地圖包含的空間要素,實現地理與歷史知識的交叉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以“古印度”相關內容為例,部分學生片面地認為古印度與當代印度無顯著差別。為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古印度與當代印度的地圖,指導學生觀察對比二者的差異。學生在觀察后可直觀地發現,古印度疆域面積遠大于當代印度,古印度主要指南亞次大陸,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印度等。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可有效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提高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水平[9]。
(四)利用歷史地圖史料回顧歷史發展進程,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利用歷史地圖串聯歷史知識,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建立全局性及整體性認知,明確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及本質特征,進而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形勢變化圖”這一內容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詳細觀察地圖,確定同盟國、協約國兩大陣營包括哪些國家,觀察歐洲戰場戰線位置及對陣國家。在學生觀察后,教師可提出討論問題:原本屬于同盟國陣營的意大利為何加入協約國陣營?東西雙線作戰對同盟國與協約國陣營有哪些影響?在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需進行點撥指導,告知學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擴大勢力范圍,爭奪殖民地引發的戰爭,國際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學生觀察歷史地圖后,教師可指導學生聯系歷史地圖回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年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五)深入挖掘歷史地圖史料中的隱性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近年來,歷史考試題目中開放性試題數量顯著增加,與歷史地圖相關的題目成為考試的主要題型。為此,教師需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中深入挖掘隱性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其轉變錯誤認知,繼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秦國統一天下”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清朝疆域圖,分析研究秦國的地理環境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可以發現,秦國地勢易守難攻,可有效阻擋其他國家的進攻。在進行總結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并對比宋金對峙示意圖、三國鼎立示意圖、五代十國形勢示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我國南北分界線與古代南北對峙分界線位置接近,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政權可通過易守難攻的地形特點阻擋北方敵人侵入,且南方地區降水充足,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發展,因此宋朝逐步將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南方地區。
(六)提高學生的基礎讀圖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不斷提升學生基礎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在觀察歷史地圖過程中優先確定地圖反映的歷史事件及主題。針對不同類型的歷史地圖需采取差異化的觀察方法,比如,形勢圖需分析歷史現象的成因、過程、結果,疆域圖需依據空間順序進行觀察。同時,教師需指導學生發現并理解歷史地圖中的特殊符號,使其真正學會讀圖;需提高學生的歷史地圖史料綜合分析能力,使其學會通過歷史事件時序、地域特點的對比,正確理解及判斷歷史事件,進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例如,在講解“紅軍長征路線圖”這一內容時,圖中詳細標注了行軍路線,但未標注行軍時間,教師需在講解過程中加入時間這一基本要素,以便于學生正確理解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
(七)深入分析歷史地圖,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歷史地圖不僅含有國別、地名等基本地理概念,還包含諸多歷史資料。為此,在歷史地圖史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指導學生深入分析研究歷史地圖,通過歷史地圖史料了解歷史事件的成因與影響,完善學生的歷史觀念,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以“民族政權并立時代”這一內容為例,部分學生提出疑問:某一地區在漢朝時期歸屬于匈奴,在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為何屬于契丹?匈奴何時消失?為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可結合地圖為學生講解匈奴北上與南下的基本事實,并介紹與匈奴政權變化相關的遼金政權變化情況。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使學生直觀了解歷史發展變化情況,并準確記憶相關知識。
結? 語
為有效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調整歷史地圖史料教學模式,對比分析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深入挖掘歷史地圖中蘊含的細節,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引導學生利用歷史地圖史料回顧歷史發展進程,深入挖掘歷史地圖史料中的隱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基礎讀圖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對歷史地圖史料的觀察分析能力,使其通過歷史地圖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了解歷史發展規律,促進自身學習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陳霞.史料實證在高中歷史地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2021(25):41-42.
胥青山.淺談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運用之地圖史料的運用[J].讀與寫,2021,18(25):218.
車雙艷,史風春.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04):109-113.
於以傳.改進中學歷史地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05):65-71.
金樹榕.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都市家教,2017(01):29.
胡小玲.基于歷史解釋素養的高中歷史圖像史料教學方法[J].新課程,2022(16):20-21.
平建樹.在歷史教學的史料運用中培養核心素養:以《美國1787年憲法》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8(04):13-16.
季芳.創設直觀情境提升思維能力:淺議高中歷史圖片史料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1):115-116.
袁征.試析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路徑[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2(09):73-75.
作者簡介:吳月梅(1975.1-),女,福建福清人,任教于福清宏路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