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沖擊下的出版行業經歷了由紙質出版一家獨大,到被數字出版迅速占領半壁江山的轉變,那些曾經被認為不可替代的紙質媒介,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文章以多樣的紙張印刷方式和印刷材料為例展示紙質出版不可替代的優勢,調研數字出版的發展過程及其迅速成長的原因,進而在明晰兩者處于互補狀態的基礎上探析如何利用兩種出版形式的“碰撞”實現產業利益最大化,以推動出版行業在網絡時代繼續前行。
關鍵詞:紙質印刷品;數字出版;守正創新;出版融合;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2-0209-03
出版作為一種常見的信息傳播方式,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大眾,尤其是文學、藝術與音樂創作等領域的信息。大眾媒介作為出版行業的載體,其形式多種多樣,從最初的紙質印刷物到現在的數字出版物,從線下出版到線上發表,這些都受到了科技發展的巨大影響。當社會迅速邁入數字化時代,無數的疑問和爭論襲來:紙質出版會消失嗎?紙質出版的未來在哪呢?然而時至今日,紙質出版物依舊隨處可見。無論是辦公室桌子上的員工手冊還是校園里學生手里拿的課本,無一不是紙質出版物存留至今的“見證者”。
種種跡象表明,雖然數字出版在現代的傳媒產業中以快捷、方便的優勢占領了大片市場,但是紙質出版物從來沒有消失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公眾仍舊依賴于各色的紙質出版物,它正依托新技術并根據新產業的需求做出自我改變。本文調研紙質印刷的歷史,進而從三個方面總結紙質印刷品的獨特價值,并分析數字出版的優劣勢,最后對兩種不同出版形式的“碰撞”提出展望。
出版的意義在于信息的傳遞,當口頭轉述和筆記記錄不能滿足人們的廣泛需求時,紙質印刷的出現將信息變得可視化和共享化。紙張作為早期大眾媒介,為出版產業提供了載體。雕版印刷術最早起源于中國唐代,傳至宋朝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由于漢字數量多且繁雜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德國人約翰尼斯·古騰堡受到活字印刷術的影響發明了印刷機,開啟了歐洲印刷的時代。由此,印刷業在歐洲大陸上迅速發展起來。最初,人們印刷的書籍大多是與宗教有關的,到17世紀初期才出現其他形式的閱讀物——期刊。期刊內容豐富,定期出版,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由此可見,在紙質印刷問世時其就具有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例如內容豐富的書籍、圖文并茂的雜志,以及可以隨時了解天下大事的報紙,這些都為傳統出版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電子數碼產品逐漸普及。在“勁敵”數字出版的打壓下,紙質出版物仍時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它默不作聲,時不時地帶來驚喜。這些都離不開它特有的“品質”。
(一)紙質印刷品的情感價值
傳統紙質印刷出版的優勢并沒有被數字出版替代。不同的油墨、不同的印刷方式、不同的紙張都能使印刷出的成品變得獨一無二。紙質印刷除了為讀者提供視覺上所接收的信息以外,還可以為讀者提供其他感官體驗,例如觸覺和聽覺。這是紙質印刷品特有的優勢,也恰好彌補了數字出版形式單一的缺點。
比如在筆者此前參與的書籍設計項目中,通過不同紋理的藝術紙張,結合手工絲網印刷技術,制作出了一本獨特的藝術書籍。因為紙張的紋理不同,所以觸感不一樣,每頁印出來的效果都讓人眼前一亮,能讓讀者通過觸碰紙張、翻閱書本直接地感受到這本書所表達的情感,這就是紙質印刷品的神奇之處。
每一種紙,每一種印刷技術都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正如每種顏色都能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情緒一樣。紙質閱讀調動著人們的感官世界,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與讀者互動。紙質印刷是從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等五個方面與讀者溝通的“有情感的靜物”[1]。
反觀數字出版物,像電子書這類產品通過局限的屏幕呈現出單一的文字,使得一些帶有大量圖片的雜志和顏色豐富多樣的書籍無法真實地展現。在很大程度上,閱讀不僅僅是獲取理論知識的過程,還是讀者滿足自我精神需求的過程,而數字出版在為讀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卻忽略了讀者的審美享受。
(二)紙質印刷品的可塑性
在紙質革命中,紙質印刷不再限于平面的二維世界,這相較于數字出版為讀者增添了些許樂趣。其中Pop-Up書籍就是最明顯的代表。當你翻開一本看似普通的書,頁面呈現的竟然是立體的插圖,你頓時覺得這本書有趣、好玩,吸引你繼續翻到下一頁。Pop-Up這類書籍制作起來工序復雜,但是呈現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為兒童設計的帶有聲音的書籍,這很好地引導了讀者與紙質印刷品交互。
系列偵探小說《冒險小虎隊》即注重與讀者的交互。這本小說每章節的最后都有一頁空白頁,空白頁中隱藏著本章節的線索,讀者如果想解開這個線索,需要用一張特殊的灰色透明卡片,將這個卡片放在空白頁上就會出現答案。這張灰色的卡片利用的是偏振鏡片原理,讀者通過解密游戲參與進小說中去,實現深度互動,開啟了紙質讀物的游戲化互動模式[2]。
現在,一些在移動端發布的文章也借鑒了這個設計。作者將文章設計成試題答卷形式,答案就在問題下面的空白處,當讀者想獲得答案時需要點擊空白處,然后答案就顯示出來了。不得不說,數字出版也在借鑒紙質印刷品的設計亮點。
紙質印刷品的可塑性是人們肉眼可見的,這也是在當時互聯網還沒有興起時,它依據自身特點進行的自我創新、自我嘗試。但后期因為出版流程煩瑣、印刷量大、設計復雜等,這類個性化、頗具趣味性的紙質讀物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不少出版社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為了提高印刷產量、擴大生產規模,漸漸淘汰了這類紙質讀物。然而,誰曾料想到,受數字出版的沖擊,傳統出版商們不得不撿起這些設計復雜、制作煩瑣的紙質讀物,作為在產業巨變下存活下來的出路。
(三)紙質印刷品的收藏價值
與快節奏的數字出版相比,紙質出版更像是唇齒留香的名茶。一些書籍或者報紙因為內容,或裝訂方式,或出版的時間而產生收藏價值,這是數字出版無法實現的。比如仿古裝訂的四大名著,四本書的內容都采用了古代豎寫版的方式,書籍的內頁是傳統的毛邊紙,紙質偏黃,裝訂方式用了由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手縫線裝。這些都使得整套書充滿了歷史感。也正因如此,一些典籍、字畫等才得以流傳千年。
數字出版始于網絡。隨著互聯網的誕生,數字出版呈爆發式增長,并且迅速成為出版業中的強勁力量。據統計,1999年我國第一次上網率調查時,只有3.7%的人使用互聯網,數字化閱讀的概念還沒有體現。時至今日,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電腦、手機、電子書、平板……形形色色的數字閱讀載體將數字出版的發展推上了“高潮”[3]。
所有的出版都是為了向公眾傳播信息而存在的,數字出版也不例外。發布者利用網絡向公眾展示自己的作品。無論是建立網站讓別人瀏覽,還是電腦碼字打包把文件發送給別人。實際上,隨著按鍵敲擊已經完成了發行的環節,快速實現了紙質出版中的按需印刷,并且能夠實現出版物零庫存。
數字出版基于網絡的便捷使分銷渠道發生了變化。由出版商將文件發送至分銷商和零售商,然后讀者便可以自行下載到自己的設備上。這中間省去了傳統紙質出版的繁雜流程,大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隨著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大幅度增加,這也促進了電子出版市場的繁榮[4]。
與傳統紙質出版相比,數字出版迎合了當下讀者群體的消費觀。數字出版有著無限的復制能力,這也是數字出版工作效率迅速的原因。尤其是復制成了現代媒體的必需品,它對分配起著決定性作用。基于電子出版的復制能力,使得電子出版物人人可以共享,并且是隨時隨地的。比如,當一本書被制作成電子稿件,電子出版商就可以直接將文件復制,然后發送給分銷商和零售商。分銷商和零售商將這本書的電子版放在自己的平臺上銷售,讀者可以直接付款瀏覽或者下載。這有效解決了紙質出版中出現盜版書籍的問題。
數字出版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可以實時更新內容,輕松編輯修改。對比傳統的紙質出版形式,最繁雜的環節就是編輯、校對,相關人員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一遍又一遍核對信息,一旦印刷出成品就無法更改,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這種現象在日常印刷中也很常見,大量印刷出來的紙張因為個別的錯誤或者錯字而被丟棄。對此,零紙張的數字出版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點。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存在也為數字出版打造了“高定禮服”。數字出版依托屏幕呈現色彩豐富的界面和各式各樣的裝飾文字,對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視覺上的吸引,再加上大數據的算法技術,將符合讀者喜好、關注領域等內容直接推送給讀者[5]。而在傳統出版模式下,讀者只能一本一本地查找。
電子出版物可以很輕松地和讀者產生互動,界面上的按鍵促使讀者點擊,文章滑動閱讀、實時標注等。中國作為教育大國,對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相當大。隨著近些年數字教育出版模式的日趨多樣化,從最初單一的紙質課本,到如今的網絡課程、網絡試題,不斷豐富的數字教育出版模式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受益其中[6]。
每種出版形式都有各自的缺點。比如紙質印刷的成本高,不同材質的紙張費用不同,而且傳統的出版方式需要在內容編寫上花費很長的時間,尤其是書籍編寫。反觀當代的讀者群體,其以快速消費為主,生活節奏也很快,因此一些內容豐富、篇幅較長的紙質出版物不能夠及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而且,傳統紙質印刷的不可更改性是目前無法改變的。內容一旦印刷到紙上,就無法更改。正如筆者之前所說,這樣很容易造成紙張的浪費。紙張印刷本身就不環保,人們應該珍惜每一張紙,使它物盡其用。此外,傳統的紙質出版物都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并不方便攜帶。
雖然數字出版彌補了紙質出版的一些缺點,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數字出版物依賴網絡,發表、復制和傳播作品都變得很容易。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地上傳作品向大眾展示,這就造成了作品混雜,優劣、真偽難辨的弊端。
版權保護在數字出版領域成為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隨意轉載或者復制、傳播原創作品都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原作者的版權權益。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數字出版保護機制,加強數字版權的司法保護和技術保護[2]。
此外,人們閱讀數字出版物時很容易被網絡上的其他信息分散注意力,比如關不掉的彈窗、一直閃爍的廣告等,這都影響著讀者的閱讀體驗。
傳統紙質出版如何在數字出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轉型?首先要保持并提升自身優勢。依據書籍的美學價值和意義,從裝訂方式和書籍類型兩方面去改變和塑造讀者的閱讀習慣。例如一本不分正反面的書,打破傳統書籍的排版方式,為讀者提供新的閱讀方式。其次,相較于數字出版,傳統紙質出版缺乏與讀者的互動。在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彼得羅·阿雷蒂諾用印刷信件的方式與讀者探討書籍內容,并從中得到讀者們寶貴的反饋,彼得羅·阿雷蒂諾此舉使其被視為使用博客的先祖。所以,傳統紙質出版應該多考慮如何增進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例如舉辦創意書籍設計展、書籍簽售會、手工印刷課程等活動,使讀者在各種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到紙質出版物的魅力。此外,同本書籍的版本多樣化也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例如便于攜帶的小型書籍,這不僅可以滿足讀者對紙張閱讀的需求,還能使讀者不困于書籍的體積和重量。
數字出版已經成為未來出版行業的發展趨勢,它與網絡密不可分。正如托馬斯·布朗在文章《出版商面臨的持續挑戰》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閱讀場合已經從有限的場合轉變為永遠在線、永遠聯系在一起的存在,我們日夜接觸和訪問內容,即使我們不是故意這樣做的”。我們每天都在與網絡接觸,不經意間瀏覽的一篇推文都是數字出版的產物。數字出版在加快信息傳播和流動方面具有傳統出版業不能比擬的優勢。自我出版為每個人提供了發言權。面對自由的網絡環境,數字出版業應該以嚴肅的法律自我規范,創建平等的傳媒平臺。
二者應相互借鑒彼此優點,彌補自身不足,站在讀者角度進行自我革新。出版行業不能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要充分學習成功轉型的案例,結合我國出版行業的實際情況,培養復合型人才,研發新思路,抓準時機,打造符合我國國情的全媒體出版業。
參考文獻:
[1] 王芳.書籍五感對書籍設計的影響與推動[J].今傳媒,2013(5):99-100.
[2] 王海平.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優勢及發展戰略探討研究[J].傳媒論壇,2020,3(10):76-77.
[3] 劉峣.數字閱讀能否取代傳統閱讀?[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5-19(008).
[4] 夏坤.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行業發展的新啟示[J].現代視聽,2018(5):78-81.
[5] 祁庭林.傳統出版該如何應對數字出版的挑戰[J].編輯之友,2007(4):4-6.
[6] 王雪威.新時期如何加快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8(2):42-43.
作者簡介 楊夢晗,碩士,專任教師,研究方向:視覺設計與傳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