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是一所大學培養的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既是大學賴以存在的靈魂,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職語文課程,極具必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卻遇到諸多困境。從緊扣教材、重溫經典、結合專業、細讀文本等方面探索二者的融合共生實踐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語文;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79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做到文明不中斷,是因為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培根鑄魂的強大定心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之。高職院校的課程承擔教書育人的重要功能,毋庸置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內容。其中的語文課程因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質,積淀與傳承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是其分內之職。因此,厘清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辨析其融入高職語文課程的必要性,分析融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繼而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路徑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泱泱中華,其文明源遠流長上下綿延逾五千年之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得以積淀延承下來的精華部分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張豈之等學者經過大量原始資料的搜集、評析,以及理論概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概括為: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等關鍵詞。國家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予以高度重視。如,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三個方面,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凝練,致力于弘揚自強、仁愛、誠信、和合、求同、孝義、敬業等內涵要義。本文則綜括以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界定,以高職語文教育教學這一角度出發,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于長期的社會實踐,已衍化為國人的內在精神質素,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養成教育具體表現為著力于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懷,具備較高人文素質,道德精神不斷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語文教育不僅是一個知識獲得的過程,還是一個人文情懷熏陶濡染的過程,更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互相成就的過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極具必要性。
2.1是完善語文課程體系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為根基。近幾年印發的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政策文件為高職院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既功在當代,更利在千秋。高職語文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與滲透,既是對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程的積極響應,同時,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才能不斷拓寬高職語文課程的廣度,賦予語文課程以深度的靈魂,進而完善高職語文教學的課程體系。
2.2是提升人文素養的需要
華中理工大學前校長楊叔子指出:“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一個國家沒有科技,一打就垮;沒有人文,不打自垮。”人文精神的缺失、淪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無異于失去中流砥柱。同樣,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倘若一味追求技能的塑造,而忽視人文素質的日常培養,短期來看姑且能適應人才市場需求,長期而言就會使培養的人才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這對學校的教育事業發展將會產生巨大損失。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人文素養以增強綜合素質,實現德才兼備。高職語文以其人文氣息濃厚的學科特征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傳授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與職業道德,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就業職業教育與指導,使其能手寫心、辭達意,胸中有塊壘、筆底起波瀾,具有豐富的感受性、正確的人生觀,情趣高雅、社會責任感強、心理積極健康,會與人相處,會做人、能做事,道德人格健全,懂得認識并挖掘自身潛能,完善自我個性,從而塑造有價值的人生。
2.3是打造“雙師”團隊的需要
2022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他勉勵廣大教師既要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要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受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現當下,教師不僅要用深厚的學識魅力贏得學生,還要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做讓學生喜愛的人。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寄望的,教師要當“經師”和“人師”的相統一者。“經師”的涵義要求教師必須接受教育在前,用心備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知識內容,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專業本領過硬,才能游刃有余地解答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疑難。同時,長期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澤滋養的教師,還應做學生的“人師”,即必須知行合一,要以涵養的文化情懷感染學生,要將自身所擁有的文化素質、內修外能以身作則、潤物無聲地浸潤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上、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精神文明氣質。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長養學生不僅是教師分內之責,還將厚植師德師風,促進“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師資隊伍的加強。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所遇到的困境
3.1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包括哪些內容?為什么要學習它?很多高職學生面對這些問題要么茫然無所知,要么支吾其詞,難以做一個清晰的解答,甚至有些高職院校的老師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及深邃內涵掌握得也不夠,導致在教育教學時,往往只能刻板地講授教材內容,未能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也就未能有理有據、有聲有色地傳達給學生,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發揮有限。由于課堂缺乏生動呈現,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難以產生濃厚興趣,上課時常出現玩游戲、刷抖音、看劇等“低頭族”,甚至說話、睡覺等現象也時有發生,課堂秩序混亂,教學效果差。當被問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多少時,可想而知是知者寥寥,答非所問,抑或不做回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現狀顯然不容樂觀。
3.2高職學生未能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高職院校一貫以來的“重技能、輕人文”的辦學傾向使得大部分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有些學生從心理上就排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攝入,學習的功利性太強,認為文化層面的知識太虛空,離現實生活太遙遠,學得沒意思,存在學了就忘、學了也沒用、不如專心加強技能技術的學習的錯誤想法,導致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表現不積極不主動不思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領悟與理解僅僅為應試性的學習,考前機械性地背書做練習,考完便將知識拋之腦后,如此“應付式”學習,很難談得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入腦入心,更遑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化為實際行動了,育人化人收效甚微。
4解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課程的實踐路徑
文化素養的提升有賴于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語文課程的有效融合,是推進高職院校將新《職業教育法》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職業教育目標落實落細落地的重要舉措。教師們要自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的教育教學中,從思想進行轉變,真正落實文以載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4.1緊扣教材,深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以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選用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主編的《普通高中教科書 語文》教材為例,這套教材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依據,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著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凸顯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等系統有機地融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緊扣“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和“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任務群,沿著“革命”主題,分體裁分類別進行深入學習。在詩歌體裁中,著重學習《沁園春·長沙》中描繪的高大、巍峨、遼闊、宏偉等壯麗景象,從中領略詩歌的崇高美,感悟毛主席等革命者的廣闊胸襟、遠大抱負以及所體現的革命必勝信念。并由此篇詩作帶領學生依著“詩意的探尋”追溯古典詩歌的發展史,自《詩經》而《楚辭》,由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再到雜劇,在反復誦讀、斟酌字句、推敲手法,理解詩作細節的基礎上,結合知人論世,體會這些作品所表現的中國古人的精神世界,領悟其中豐厚的文化內涵。在知古鑒今中,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魅力,并在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熏陶濡染過程中,撫平急躁焦慮情緒,凈化心靈,修身養性,并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進一步堅定愛國感情,增強文化自信。
4.2重溫經典,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大量經典文學,其中不乏愛國主義教育的著作。通過重溫經典,在教師的生動解說、引起共情中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借助教授《離騷》這一文本,旨在讓學生感受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家國情懷,以期感化并提升學生的精神追求。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離騷》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開篇,彰顯其系皇族血脈、出身高貴,“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無論是名平,字原,還是自云名正則,字靈均,都表明其正道直行,嚴于律己,稟賦良善,公平均一。屈原起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主張施行“美政”,彰明法度,大力倡導舉賢授能,改革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但因群小誣陷遭讒去職,兩次被流放,后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其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志懷滿腔抱負,為了振興邦國,“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一文是他根據國家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詩中云:“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又云:“曾唏噓余郁悒兮,哀朕時之不當;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屈原具備雄才大略,本可另擇高枝而棲,但卻將楚國的興盛視為自己的使命,以身作則“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因為懷揣強國復興之熱忱,屈原即使“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依舊品行高潔,堅貞不屈。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展現其孤獨而勇毅,“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更彰顯其對操守誓言的有力堅守與無悔追求。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通過對屈原生平、“美政”抱負及不平待遇的生動解說,讓學生感悟愛國主義元素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是一以貫之的,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愛國強國意識。
4.3結合專業,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興趣
北大知名學者陳平原教授指出,教師的課堂講授效果好不好在于師生關系融洽,師生間的交流產生思想碰撞,教師的情志意緒通過眉目神態、音色音調,通過與學生的課堂溝通來呈現。教師通過結合學生專業特點,發揮專業特長,提高課堂講授效果。在語文課堂上,注重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來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育教育。習近平總書記談道,要將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貫穿立德樹人始終,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在教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課時,發揮學生的專業特色,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學過程中,讓美術專業的學生根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拿起素描筆,在短時間內即興畫出心目中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最激動人心的場景,而讓音樂專業的學生選擇最愛的歌曲,自由“歌唱祖國”。文學藝術的永恒價值是追求真善美,結合專業特色讓學生發揮豐富多樣的創造性。發揮所長,展現才能的課堂不僅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學習革命文化、優秀文化,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活學活用中提高藝術和文化審美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4.4細讀文本,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懷
對于一所大學來說,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人”。魯迅先生在二十世紀初就指出能夠真正救中國的,關鍵還是需要“立人”,其所強調的實際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精神是立身之基,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當下,更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生活在一個人性力量普遍缺失的環境之下,情緒意志普遍浮躁,拜金主義、追名逐利思想盛行,人們的心靈猶如一池死水,要么幾近枯竭要么波瀾不驚,已很難重返上個世紀那樣使生命具備充沛的感受性,容易可感可視可聽可聞。而讓人類的心靈重拾汩汩不絕的精神源泉,既維護自我尊嚴及保持自信的首要,在于持守人文精神的力量。毋庸置疑,文本細讀就成其為重要途徑,特別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細讀。將優秀著作融入到語文教學中,通過文本細讀誦讀、分組朗讀等形式,從中既可收獲寫作者精心編織的故事情節,也是對提高自身在文學語言與文學美感方面的一種審美訓練,更可在作家建造的文學世界中窺探豐富且復雜的人性,在細讀、慢讀中提高感受能力,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往今來,不斷激活每個人身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不斷充盈自己的內心世界,凝聚精神力量,最終延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到言行舉止,大到價值理念,無不是中華民族道德觀、思想觀、價值觀等的化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文化指針”,引領前進與到達的方向,而高職語文課程有其獨有的文化特性與情志,始終保持著“天生的浪漫”,充滿著生命活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像鹽一樣融入語文課程,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教育教學,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具有綜合文化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總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3.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313.
[3]朱曉慧主編.大學人文基礎·導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
[4]宋玉著,韓星編譯.楚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2-31.
[5]陳平原.大學排名、大學精神與大學故事[J].教育學報,2005,(01):58-67.
[6]新華社.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218064596596948&wfr=spider&for=pc.
[7]陳思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
作者簡介:陳雪鳳(1993- ),女,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主要從事語文教育、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