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圓
摘要: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語音課程教學設計要以學科教學為依托,從高職學生的學情和課程自身特點出發,對傳統語音教學做出變革。文章在分析高職英語專業學生情況、探索語音教學和思政育人“契合點”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等方面,探討課程思政視域下英語語音課程的教學設計,力求將思政育人融入語音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進行適合高職學生學情和課程自身特點的系統化教學設計。
關鍵詞:高職;課程思政;英語語音;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1;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6-0037-04
基金項目: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年度職業院校外語教學研究課題“高職英語語音課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究”(課題編號:WYJZW-2020-1367)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將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課程思政要求課程在完成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職業素養提升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引領和優秀品德的培養。因此,高職英語語音課程需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從教學的各個環節探索思政育人的可能性和實現方式,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筆者對華東地區某高職院校一年級英語專業267位學生進行了語音測試與語音學習問卷調查,并圍繞語音測試和問卷結果,抽取20人參與結構性訪談,了解學生的困難與訴求。
語音測試表明,高職學生音素發音正確率總體較高,為86%。英語發音的主要問題集中在超音段特征的掌握,如未注意語流中的音變現象、重音位置不恰當、語調不自然等。測試結果還顯示,高職學生難以將語音課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職場會話或職場演講等實際口語交際中。針對語音學習動機和方法的問卷調查則顯示,90%以上的學生對語音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方式局限于對教材錄音的模仿跟讀,學習成效并不顯著。這樣,就使得一些學生逐漸對語音學習喪失信心,失去堅持的動力。
訪談結果顯示,部分學生以英語本族語者的發音為語音學習的標準,在學習中很容易產生挫敗感;部分學生在傳統的講解和模仿跟讀教學模式下,會感到語音學習枯燥乏味。同時,學生認為語音教學與實際口語交際相脫節,無法在英語聽說中靈活應用所學的語音知識和技能。
英語語音是面向高職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課,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技巧,用清晰、自然、得體的語音有效傳遞信息并進行口頭交際,以滿足其未來職業崗位需求和對外交流的需要。語音課程在價值引導、職業能力培養和公共性職業素養訓練等方面均能找到與思政育人的契合之處。
1.語音課程中的價值引導
語音課的價值引導主要體現在對學生英語語音態度和偏好的引導上。語音教學中,師生會先考慮語音學習要達到的標準。問卷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應該以本族語發音作為語音學習的標準。但英語是全球通用的語言之一,不同國家的人的英語發音都會與本族語者的語音有所差異。具有各國本土化特征的英語發音只要不影響交際,應獲得更大的包容。語音教學應該更強調發音的清晰度、可理解度和交際中信息傳遞的有效性。語音課可以幫助學生對語音學習標準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英語語音的多樣性出發,樹立多元文化意識,提高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度。
語音是掌握語言的基礎,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語音訓練素材的選擇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反復練習可以強化學習者對語言素材的印象,并使之受到語篇所傳遞的價值觀和主題思想的影響。因此,訓練素材的選擇具有引導價值觀的作用。有思政教育意義的訓練素材可以讓學生在語音學習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掌握介紹中國文化和講述中國故事的常用語匯,根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對外交流的文化自信。
2.課程職業能力培養中的思政育人
語音課不僅是單純的語音知識傳授、發音模仿和重復性訓練,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將語音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溝通中,提高其語言交際的職業能力。以日常對話和職場對話為依托的語音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清楚、準確地表達語義,提升交際能力與職業溝通能力。這類訓練有助于學生了解并熟悉對外交流和職場溝通常用的語匯與表達技巧,使之樂于溝通、善于溝通,樹立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的自信,培養平等交流、真誠友善的優秀品質。
思辨能力是課程職業能力培養的另一個重點。思辨能力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勤學好問、博聞多識、相信理性、心胸開闊、靈活應變的品質。語音課程對思辨能力的培養就是培養學生理性的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和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例如,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發音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對比分析漢、英兩種語言發音的異同;將語音的超音段特征和意義相聯系,根據語義判斷語調和重音等。
3.課程公共性職業素養訓練中的思政育人
語音課程的各個環節都滲透著對學生公共性職業素養的訓練。語音感知與辨析,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嚴謹的處世態度;自主學習中對發音錯誤的發現和糾正,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進取心;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可以培養組員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錯誤語音習慣的糾正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頑強意志力和堅毅的品格。英語語音課程雖然是工具性的語言專業課程,但是其學習的過程同樣有利于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
因此,語音課程和思政育人的“契合點”既是實現思政育人的基礎,也為具體的教學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1.教學目標設計
語音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和思政育人的需求,分為語音知識目標、語音技能目標、職業能力目標、職業素養目標和價值觀目標五個方面。語音知識目標聚焦音素發音方法、發音規則、連貫語流中的超音段特征,以及典型英語語音變體的特征。語音技能目標關注對語音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職業能力目標包含思辨性思維能力和交際中應用語音技能提升溝通效果的能力。職業素養目標關注學生學習中健全人格的培養(自信心、責任心、意志力)以及溝通交流、主動學習、積極適應和團隊合作等基礎性職業素養。價值目標包括引導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熱愛并樂于傳播中華文化,樹立多元文化意識。
在這五個目標中,語音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職業能力目標是顯性目標,而職業素養目標和價值觀目標為隱性目標。在夯實語音基本功的基礎上,語音課要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的提升,突出價值觀引導。盡管特定教學章節中教學目標的具體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五個方面的目標有機融合,互為一體。
2.教學內容重構
為實現上述教學目標,高職英語語音課程需要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重構。
第一,我國語音教材中的示范錄音以標準英式發音為主。這種模式的優勢是使教學具備統一標準,降低了非母語使用者的口音對語言可理解度的影響。但無論是從建立學生多元文化意識還是滿足職場交際需求的角度看,英語在不同國家使用中形成的語音變體同樣值得關注。一方面,語音教學堅持以標準英式發音或美式發音為示范,提高學生語音的可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語音課也要讓學生了解常見的語音變體,熟悉不同本族語國家英語發音的異同,并感知英語在非本族語國家受當地母語口音影響而呈現的特征。同時,語音課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英語發音存在的合理性,意識到語音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提升交際中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第二,傳統語音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從對單個音素的正音入手,然后過渡到超音段特征的學習。而新生診斷性測試顯示,高職學生單個音素的發音盡管存在問題,但總體發音準確。英語發音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超音段特征,這些問題會影響口語交際中意義表達的準確性和語言的流利度。高職語音課程的內容要針對這些問題,改變教學側重點,以超音段特征的教學為主線,從語音和語義、語用的關系出發,重點解決發音流利度和表意準確性問題。在超音段特征語音訓練的同時,對單詞和音素發音中呈現的典型問題進行集體或個別糾音,讓音素發音的教學有的放矢。
第三,傳統語音教學中,訓練素材往往是針對特定語音知識點的單詞、短語、句子或段落。這些素材或是脫離語境而孤立存在,或是與現實生活和職場交際的需要相脫節,即使學生掌握了具體音素的發音或特定的超音段特征,也很難將其運用到實際交際中。因此,語音教學在訓練素材的選擇上,要重視與日常生活和職場交際的相關性。選擇職場對話和職場主題演講作為語音訓練的素材,既可以從語音語調角度提升職場交際的有效性,又可以讓學生熟悉職場交際中的常用表達,為后續學習和實踐夯實基礎。同時,素材選擇要關注語篇內容的思政育人價值。語音訓練內容中增加了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化發展、反映時代精神的中國故事以及其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題材的各類語篇,在語音訓練中能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提升口語交際有效性的同時讓學生產生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
3.教學方法選用
傳統語音教學采用講授—聽音—模仿—糾正—強化訓練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對于語言初學者而言直接又高效,有利于夯實其語音基礎。但對于有一定英語基礎的高職學生來說,以教師講授加機械模仿訓練為主要形式的教學并不能解決學生語音學習中特定的問題,也很難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因此,教師教學方法的設計既要能保持課程的學科屬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要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
(1)以內容為依托的情景化語音訓練。語音教學可與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實際的交際和表達需求相結合,創設具體工作情境,為學生提供崗位相關的語言素材。教學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交互式對話練習,通過角色模擬進行職場演講訓練。職業情境下的語音訓練既可以實現對語音知識和技能的強化,也可以實現知識和技能與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對接,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職場認知,熟悉職場溝通的常用語匯和技巧,提高交際能力和職業素養。這類訓練有助于學生形成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語音綜合訓練可以圍繞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等主題開展,為學生創設導游、外商接待、新聞播報、演講等情境。此類訓練既有助于學生語音知識和技能的靈活應用,也融入了價值觀塑造和中國文化教育,能潤物細無聲地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
(2)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改變了傳統語音教學中單純由教師進行講解、示范和糾正的教學方式。語音課從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為教學主導,強調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探究。英語語音課程不僅要傳授學生發音知識和技巧,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視角下,學生的語音學習不再是機械模仿,而是通過“理解、分析、評價、推斷、解釋和自我監控”等具體認知過程,增強其對語音聽覺感知的敏感程度和不同交際需要下語音知識與技巧的靈活運用能力。音素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關注點是不同音素發音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音素發音的異同和英語音素的基本拼讀規則。針對超音段特征的探究式教學則主要是基于對語篇意義和交際需要的解讀。具體的教學形式有提問、小組討論和自省三種。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理性探究意識、對不同觀點的開放心態、面對不同選擇的靈活性和嚴謹的治學工作態度。
(3)基于任務的合作式學習。以任務為驅動的合作式學習可以實現知識和技能共享,讓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社會技能,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精神。具體到語音教學中,合作式學習可以采用結對子、3人~5人分組法和分組競賽法這幾種類型。合作學習中同伴的鼓勵與支持為學生提供了面對困難的動力,而勇敢地面對困難和競爭是學生未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同時,合作式學習所倡導的精神和品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一致。因此,合作式學習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品格情操。
4.教學評價整合
課程思政視角下語音課程的教學評價,需要教師將對語音學科的評價和對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加以整合,以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思政育人的閉環管理。同時,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語音課程更需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語音能力的考查重點是交際的有效性,而交際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對內容充分解讀的基礎上。純正的口音并不是評價語音的唯一標準,評價應重點關注語音對語義的表征效果。語音課程的評價標準需要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語篇內容的意義和語音的關系,將語音能力向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過渡。在此基礎上,語音課程的評價內容還應增加對合作式學習中團隊合作成效的考核、思辨分析能力的考核和交際對話中語音表達所呈現的個人職業素養的考核。在職業素養考核的基礎上,語音課程的考核需要增加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無論是思政素養還是語音能力的提升,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語音基礎也存在差異,因此僅僅是終結性評價并不能考查學生為學業所做出的努力及其效果,更無法考查其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情況。語音課程應結合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發音中的薄弱環節,以及個體為解決發音問題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對階段性學習效果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思政育人視角下,過程性評價可以結合觀察、訪談、自我報告等方法開展,聚焦學生對學科整體和特定知識點的情感態度的轉變、對知識嚴謹認真程度的變化、面對挫折的勇氣、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課程評價的主體從教師評價可以發展為師生合作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學生在評價中要學會運用所學語音對發音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判和分析。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一方面可以進一步鞏固其對語音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其思辨能力,并培養其公平、公正、互幫互助、誠信、友善的品質。不同的評價主體,側重點有所不同。教師評價更注重學生對語音的學科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對語音學習的態度、學習的主動性、與語音學科相關的思辨分析能力等。自我評價關注學生自己對學科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在語音訓練中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心態和方法,以及合作學習中的體悟。同學互評的側重維度則是小組成員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包括責任感、完成團隊學習任務的參與度與主動性、互幫互助的精神、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真誠友善的品格。
總之,高職英語語音課程具有其獨特的屬性,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語音教學要求教師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內涵,探索課程思政實現的可能性。課程的教學設計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調整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整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將思政育人融入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提升學科教學效果的同時,真正提升課程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田朝霞,金檀.英語語音評估與測試實證研究———世界發展趨勢及對中國教學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5(03).
[2]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03).
[3]陸彤.探究式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36).
[4]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和認知因素[J].國外外語教學,2002(02).
[5]南波.談EFL課堂合作學習及其應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0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Xinyuan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nglish phonetic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subject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tself, and make changes to the traditional phonetics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loring the "fit point" between phonetics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nglish phonetics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honetics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build a systematic teaching design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itself.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