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燚嬌



摘要:目的 探究人文關懷在新生兒科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76例為研究對象,以入院先后順序加以分組,每組各38例,人文組行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基礎組行常規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人文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基礎組,各項胃腸功能、出暖箱、睡眠時間數據均優于基礎組,P<0.05;人文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基礎組,P<0.05。結論 人文關懷護理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促進患兒生長發育,減少患兒哭鬧,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整體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人文關懷;新生兒科;早產兒護理
早產兒主要是指胎齡不足37周的活產嬰兒,也被叫做未成熟兒。早產兒身體中的各臟器組織并未發育成熟,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即使存活,相應的感染與非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也較高,且患兒住院時間也較長,增加患兒痛苦及其家庭經濟負擔[1~2]。為了促進患兒生長發育,需加強早產兒護理干預操作。人性化護理堅持以人為本,是新型護理方式,旨在為患兒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促,進患兒較快康復[3~5]。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6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探討人文關懷在新生兒科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76例為研究對象,以入院先后順序加以分組,每組各38例。人文組中男患兒18例,女患兒20例;孕周30.5~36周,平均(32.75±10.15)周;體重1.0~2.5kg,平均(1.75±0.15)kg。基礎組中男患兒22例,女患兒16例;孕周31~36.5周,平均(33.00±10.05)周;體重1.5~3 kg,平均(2.00±0.20)kg。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相關數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均為早產兒,且≥30周,出生體重均超過1 kg;無畸形;母親無遺傳與嚴重并發癥。排除標準:30周的患兒;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兒;畸形患兒;母親有嚴重并發癥;臨床資料不全。
1.2 方法
基礎組中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重點在定期給予患兒病房加以消毒,并做好清潔、打掃工作,以保障病房干凈整潔。同時,按照新生兒護理規定實施新生兒無菌護理操作,以提升護理效果。
人文組中的患者展開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保暖人文護理干預:即保持一個合適溫、濕度,以此為早產兒營造舒適生長環境,應用高端暖箱,依據早產兒胎齡、體重進行暖箱溫度的調節,保持患兒的體溫正常,同時保障患兒的皮膚濕潤,從而進一步減少水分丟失,且適宜溫濕度也能夠營造母體溫度的感覺,提升患兒的舒適程度[6~7]。
(2)鳥巢式襁褓人文護理干預:當給予患兒提供基礎所需溫、濕度之后,還需為患兒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尤其對早產兒而言,若是受到不良刺激,則會有促使患兒顱內出血的危險,繼而危及生命安全;需將已清洗消毒專為早產兒挑選的柔軟浴巾應用在護理工作中,將卷曲成2/3的狀態,并且將浴巾形成依靠包裹,將1/3浴巾平鋪在患兒的身下,以此讓患兒可以接觸到柔軟舒適浴巾,以此感覺到足夠的包裹感,讓其類似母親的懷抱,使得患兒能夠得到極大安全感,需調整到舒適體位,使得患兒的睡眠時間得以延長。
(3)降低聲音、光線的刺激:光線、聲音與撫觸會使得患兒的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早產兒較為怕光,他們只能是在光線微弱時睜開雙眼,為此需調擋病房中的光線明亮度;同時需為早產兒配置暖箱的蓋布,主要是選擇柔和、溫馨的顏色為主,以此遮擋強光的刺激,在白天時需選擇半遮蓋暖箱,在夜間則可以關掉部分光源,且借助暖箱蓋布加以遮擋,讓早產兒可以充分感知光線的變化,以此促進患兒的視網膜發育;另外,過強噪音會使得患兒聽覺器官受到損害,在做好聲音處理的時候,要做到所有設備報警音量控制,將其控制在45 dB內,相關護理人員則需說話、走路均輕聲,展開護理操作的時候也較輕,且集中操作;也可以放置音樂機,將其設置適宜時間,應用輕音樂刺激早產兒的聽力發育[8]。
(4)袋鼠式人文護理干預:早產兒出生不久,護士將其裸體放置在母親、父親裸露前胸,展開早期的持續性皮膚接觸;同時幫助早產兒穿好紙尿褲,戴好小帽子,最佳則是使用母親衣服、毯子把早產兒包裹在一起,類似于在子宮中,和母親親密的接觸。另外,需專業的撫觸人員進行相關操作,即在皮膚上借助其雙手有順序、有技巧進行撫摸,從而產生良性的生理刺激,進一步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加速;在實際的新生兒科中,需配備固定護理人員,依據患兒病情展開新生兒撫觸操作,以此促進早產兒操作。當展開有創操作的時候,需盡早展開皮膚接觸操作,進一步降低患兒的哭鬧程度,也有部分患兒甚至不哭了;展開寧握護理操作之后,其從屬于發展支持性照護方法之一,應用之后能增加患兒安全感,以此促進寧靜、自我控制,進一步提升患兒的生理穩定性,做好能量保存。
(5)延伸性人文護理干預:落實早產兒的隨訪工作,注重出院后對其的關注,與患兒家長通過微信服務平臺進行溝通。可以邀請專家團隊對患兒家長提出的問題加以解答,解除其疑惑,落實早產兒科學、合理喂養操作。對疾病性問題則需早期提醒家長,給予其及時的治療,以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另外,需每隔7 d進行一次健康宣教講座,由專人借助PPT形式加以授課,使得患兒家長能夠生動理解,鼓勵患兒家長均能夠積極參加其中[9]。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早產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早產兒胃腸功能,包含進食量的增加,胎便時間以及排便次數等;早產兒出暖箱時間、睡眠時間;紅臀、院內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家長護理滿意度比較
人文組中患兒的家長滿意度高于基礎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早產兒胃腸功能比較
人文組早產兒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基礎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早產兒出暖箱與睡眠時間比較
人文組早產兒出暖箱與睡眠時間均短于基礎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不良反應占比則是人文組低于基礎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人文關懷理論是由Watson于80年代提出的,強調護理操作是由人文化、自然、社會以及思維客觀規律等組成,在實際的護理操作中需人性化的、反映社會時代意識價值體系加以指引,相應的護理重點則是體現人性關懷的內涵。具體內容為:建立人道、利他價值體系,提升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灌輸信念、希望,讓患兒與家長能夠以積極的心理面對疾病,更好的配合護理工作開展;構建自我與他人敏感性,在護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對患兒的觀察,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構建幫助-信任的人際關系,以此打造良好的護患關系;更好的促進、接受積極、消極情感表達,護理人員需關注患兒家長的心理變化,并及時進行處理,從而減少患兒家長的不良情緒,配合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到科學決策,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進一步落實健康知識宣教與學習,提升護理效果;為患兒和家長打造合理性身心、社會環境,進而滿足其基本生存需求[10]。
在護理理念不斷更新的狀態下,人文關懷則是落實了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理念,以此實現維護人自身權利的目的,更好地滿足人生理與心理需求,促進人類生命力、創造力。同時,人文關懷也是醫學大力發展必然產物,滿足了新時代人們對護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怎樣在常規護理模式下融入人文護理理念,提高整體護理服務質量,成為護理研究的重點[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人文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基礎組,各項胃腸功能、出暖箱、睡眠時間數據均優于基礎組,P<0.05;人文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基礎組,P<0.05。說明基于人文關懷的護理能夠提升整體護理效果,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護理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促進患兒生長發育,減少患兒哭鬧,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整體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玲玲,蘇紅,龍瓊芳.人文關懷在新生兒科早產兒護理中的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7):210-211.
[2] 張元元.人文關懷在新生兒科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9,6(35):112,119.
[3] 丁玲莉,熊曉菊,余艮珍,等.持續性人文關懷對NICU早產兒母親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5):808-811.
[4] 吳芳.人性化護理在早產兒護理中的實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8):294,296.
[5] 陸偉娟,蔣潔.人文關懷護理在定量超聲技術評估早產兒骨強度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7):45-46.
[6] 朱文娟.新生兒經鼻留置胃管護理現狀[J].醫藥前沿,2020,10(3):8-10.
[7] 卓瑞燕,程奇,陳凌琳,等.基于需求為導向的早產兒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的構建[J].福建醫藥雜志,2021,43(2):160-161.
[8] 路簡羽,岳潔雅,袁艷麗,等.早產兒袋鼠式護理方法的最佳證據總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22):2778-2782.
[9] 張真真.人文關懷在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研究,2022,30(3):195-198.
[10] 楊麗,廖偉瓊.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應用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的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21,11(29):160-161.
[11] 侯鵬莉.人文關懷在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研究,2020,28(12):184-185.
[12] 任柏潔.人文關懷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