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

【摘要】教師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立足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以小學語文“詩立方”育人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為案例,立足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科特征,探討以兒童詩為課程內容的拓展性整本書課程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核心素養;“詩立方”;課程設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焙诵乃仞B的基本內涵和構成要素為語文整本書和跨學科課程設計與實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新課標中,“整本書”和“跨學科”成為高頻詞,同屬課程內容規定的拓展性任務群。圍繞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強化學科關聯,立足學科特征,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綜合育人,實踐育人。本文以小學“詩立方”育人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為案例,立足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科特征,探討以兒童詩為課程內容的拓展性整本書課程設計與實施,為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提供參考路徑與策略。
一、小學語文“詩立方”課程的內涵
中國素有詩教傳統,孔子提倡“以詩教化、教育民眾、治理社會”,后來,詩教的社會教化功能逐漸兼具對人才的培育功能。中國詩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民族的精神食糧,兒童詩作為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努力找到合理有效的兒童詩歌教學模式,使兒童詩歌教學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學校要努力建立豐富、優質的兒童詩課程,發揮兒童詩教學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背景之下,我們提出了“詩立方”育人課程的構建與實施。
“立方”在數學概念中表示三個相同數的乘積。立方運算不是簡單的疊加或單一倍數增長,而是數字幾何倍數的增長。從字面上看,“立”是立德、立人;“方”即方圓規矩,要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兒童詩歌作品的“求真、向善、尚美”的特質對應了育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可以說兒童詩歌也擔負著為兒童打好人生底色的重任。
“詩立方”育人課程是以兒童詩為切入點,充分挖掘、發揮跨學科的整體育人優勢,策劃多樣的學習活動,立足思維提升,鼓勵審美創造,培植文化自信,讓學生在課程的浸潤下養成良好的詩性思維和詩性品質,在廣闊的綜合實踐學習情境中使核心素養落地。
二、小學語文“詩立方”課程設計
1.課程設計理念
“詩立方”育人課程是與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緊密聯系又獨立存在的校本課程,是指向全面育人的課程。其目的不在于培養兒童詩人,而是以兒童詩為媒介,“呵護天賦、潤澤心靈、厚植自信、啟發創新”,為學生打下語言和精神的詩意底色。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使每一位學生獲得基本的詩性素養;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全學科參與課程,讓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融合滲透中,獲得全面的成長;是全程關注兒童立場的課程,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該從兒童立場出發,發揮涵養化育功能。
2.教學內容及課程教材開發
“詩立方”課程內容的編排遵循了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貼近兒童心理,從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自身到關注社會,遵循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的規律。各年級教材分別以不同的主題來劃分學習單元。
低年級自然之光課程。開發“自然之光”課程,包含“日、月、星、云、風、雪、雨、露、虹、天空”十個主題的詩歌。每個主題包含8篇左右的經典童詩,80篇短小精致的小童詩,貼近兒童心理,滿足兒童對大自然探索的愿望。
中年級成長之美課程。開發“成長之美”課程,包含“愛自己、愛家庭、愛母親、愛讀書、愛質疑、愛童年”等十個主題的成長課程,立足“成長之美”,在感受詩歌之美的同時,感受成長之美,促進學生精神成長。
高年級文化之蘊課程。開發“文化之蘊”課程,包含“四季之美、文字之美、節氣之美”等十個主題的詩歌課程,在課程學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文化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自覺成長為祖國優秀文化的捍衛者和自然的保護者。
3.教學原則與建議
為了提高“詩立方”課程教育教學的效果,在教學中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正確把握詩歌教育的特點,發揮詩歌的涵養化育功能。兒童詩人文內涵豐富,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文化,厚植家國情懷;尋找契合童心的學習方式,尊重多元體驗,發揮跨學科聯動育人優勢,形成詩教合力;詩歌和語文相結合,把握語言文字學習的規律,在大量誦讀和賞析中形成詩歌語感,激發表達自我的需要;詩歌和科學相結合,滲透科學方法,涵養科學精神;詩歌和藝術相結合,發揮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優勢,提高審美能力;詩歌和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和勞動能力。
基于以上教學原則,提供以下教學建議:依托相同主題組建學習單元,以調動兒童的生活體驗為基礎,以誦讀欣賞為主要方式,以激發想象為核心要素,以名篇仿創為寫作支架和路徑。
三、小學語文“詩立方”課程實施
如果說課程是一幢建筑的設計圖紙,教學則是具體的施工工程。兒童詩課程必須依靠有效的教學才能得以實施。我們參照其他學科的研究方式,圍繞核心素養的落實,多角度挖掘兒童詩課程的教學價值,基于兒童立場,針對不同目標,設計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供教師靈活選用。
1.課堂教學模式
重在培養興趣、積累感受的低年級主題誦讀課。主要教學流程為:情境呈現主題—“闖三關”誦讀理解—熟讀成誦,集聚提升—總結升華,明理導行。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誦讀兒歌、兒童詩和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誦讀、積累與梳理,重在培養興趣、語感和習慣……倡導熟讀成誦,建立自己的創意語言資料庫?!苯虒W兒童詩,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詩情詩意、在讀中培養語感詩感,給學生美的享受和善的啟發。
聚焦思維提升和語言發展的中年級主題創作課。主題創作課是努力建構詩教課堂自身讀寫融合運行機制,建立主題情境讀寫實踐模式的抓手,主要包含四個環節,可以用“讀—仿—聯—創”來總結。創設情境,讀相同主題的組詩,走進不同的詩歌情境,比較閱讀,形成、積累童詩的分類意識,感受詩人獨特的表達;在對重點詩節的品讀中,用不同的句式、段落支架進行仿寫;聯系生活激發直覺思維,同類詩歌主題喚起獨特情感,聯系科學知識,辯證思考問題,藝術表達生活;激發想象,類比遷移,在大量閱讀實踐中產生用詩歌表達的欲望,圍繞同一主題當堂創作。
聚焦審美提升和整本書拓展的高年級名家導讀課?!罢緯喿x”是新課標拓展性任務之一,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感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童詩教學必須打通學生課內外閱讀的聯系,除課堂進行主題誦讀、開設創作課外,還要引導學生讀整本詩集,通過聚類讀詩,對著名詩人的不同創作風格有所體會,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個性,整體提高詩歌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環節:例詩品讀,體會風格—了解詩人,激發興趣—介紹詩集,目錄導讀—規劃閱讀,分享閱讀。
聚焦問題解決和藝術創作的跨學科童詩項目式研究課?!翱鐚W科學習”是新課標拓展性任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渠道。以兒童詩為切入點的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為聯結課內外、校內外的語文實踐活動打開了一扇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探究問題,形成獨特認知,并進行豐富多元的成果表達。本課型不是單課時能完成的主題研究課,可以細分為四個過程,引導學生研究,讓創作走向深入:引發思考,選題指導—觀察體驗,過程指導—藝術創作,個性表達—分享輻射,成果匯報。
2.課堂教學策略
“詩立方”童詩教學策略同樣遵循了“立方”這一關鍵詞承載的多種教學策略。
多形式朗讀感悟。朗讀不但能促進語感的提升,更能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難以言傳之意趣?!霸娏⒎健辈捎枚喾N形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瓣J三關”游戲讀: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讀出情感,給學生奠定堅實的朗讀基礎;與同學挑戰讀: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角色扮演讀:想象著走進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同身受地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提升個人的感知力;對比探究讀:從多個角度比較不同之處,在比較閱讀中學習整合信息。
多角度體驗生活。藝術體驗來源于生活體驗,深度的人生體驗和廣泛的生活體驗是根基,要讓小學生創作出生動的、有生命的詩句,就要引導他們多視角地參與體驗活動。在“詩立方”童詩課上,學校結合傳統節日、節氣、季節、德育活動、特色活動等,通過“項目式活動”設置各種體驗式活動,豐富兒童生活,激發兒童的詩歌潛能,讓他們嘗試用詩歌表達自己豐富的體驗。
多感官感受詩意。兒童詩歌表達的“色彩”“味道”“聲音”“冷暖”,會讓學生既熟悉又陌生,這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同時也刺激學生“五官”的敏感性。多種感官的融合使學生的理解更豐富,表達更細膩。在帶領小學生參與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知活動的同時,還要帶領他們進行想象、思考,投入情感,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形成豐富而深刻的審美體驗。
多方式仿寫練習。兒童詩語言生動、形象、簡潔、優雅。學生熟讀成誦,在慢慢積累語言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仿寫,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鼓勵學生靈活應用文中高質量的語言說話、寫話,這樣的練習能讓學生體驗成功,也能激發學生更加主動地積累有新鮮感和陌生感的語言,形成自己的話語系統,從而逐步提高自己語言表達的質量。
多情境激發想象。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很多詩歌都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創設良好的“詩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以情感的體驗為紐帶,以積極的思維方式為核心,類型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圖片文字、語言導入、聲音引導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多與自然、社會進行親密接觸,更能讓孩子們在親身經歷中積累閱歷,訓練思維能力,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多學科聯動提升。新課標中“跨學科主題”是熱點,也是難點,更是我們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力支點?,F代教育為了更好地實現普及教育,進行分學科教學。知識是分學科的,但智慧是立體的,產生智慧的方式也要盡量立體些、豐富些?!霸娏⒎健眱和娬n程強調學科之間的巧妙勾連,讓學生既能感受詩歌之童趣,又能感受詩歌之理趣,激發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求知欲。在學習“日、月、星、云、雨、虹……”等大自然主題時,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的加持,讓孩子們浸潤在多學科的主題實踐中,“左手思、右手詩”表達“眼中景、心中情”,看畫寫詩、給詩配畫,讓思維顯現出來,手工、雕刻讓想象力飛起來,表演、運動把詩歌舞出來。
多平臺展示激勵。表達是閱讀的出口,發表是創作的出口。為了激發學生讀詩、誦詩、寫詩,一定要充分搭建各種平臺,讓孩子誦讀的詩歌、創作的詩歌讓更多的人“看見”,再輔之以適當的點評,更能充分激發學生積累、運用的動力。班級空間、學校公眾號、視頻號、學校校報、班級詩歌角、童詩長廊等都是展示學生詩作的舞臺,積極給各種報刊投稿,展示學生創作的作品,來自于家人、同學甚至陌生人的鼓勵和贊美都是學生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
“詩立方”兒童詩課程立足核心素養的達成,努力讓兒童詩中所傳達的真、善、美浸潤他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智慧,提升他們的審美,為兒童成長助力。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將立足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不斷深入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模式,調整課程內容,打通學科壁壘,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課程服務。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