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摘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析語言文字之美,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領會教材的單元訓練主題,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結構美、畫面美和靈動美。同時對學生進行文化傳承教育和審美教育,使語文核心素養的達成落向實處。
【關鍵詞】語文要素;人文主題;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向實處呢?筆者認為,這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引領學生去發現、品析和感悟語言的美,為學生的世界點燃一盞心燈。
一、把握人文主題,品析語言畫面美
人文主題指向感知和意識層面,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人文主題旨在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也是學生進行語文能力訓練,進而產生情感升華的目標。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筆者聯系人文主題,讓學生在品讀和想象中對語言文字產生畫面感,感受語言之美和人文之美。
1.想象畫面之美
想象畫面的閱讀方法,就是閱讀語言文字的時候,調動頭腦中原有的記憶信息進行勾畫,從而再現文章中所描繪的場景和畫面。它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學生通過默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這個自然段主要抓住樹木、春水、小鹿等美麗且有趣的景物,構成了“樹木抽芽圖”“春水漲滿圖”和“小鹿散步圖”,寫出了春天的畫面美。第二幅春水漲滿圖中,“融化”“匯成”“流著”“漲滿”這些動詞寫出了春天來臨冰雪融化、萬物復蘇的景象,體現了動詞美。第三幅小鹿散步圖,作者抓住了小鹿的動作、神態,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小鹿的悠閑自得,這里體現了修辭美。作者描寫春天的小興安嶺,抓住了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運用了準確的動詞、生動的修辭,將小興安嶺春天的一幅幅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至此,筆者將第二自然段變換成“詩歌”的形式出現,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畫面,讀出春天的勃勃生機。
2.感受人文之美
教師在解讀教材時,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和人文主題相關的資源。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在《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中,筆者抓住課文的中心語段激發出學生的人文情懷。比如,第一段品讀“數不清”“幾百里連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寫出了小興安嶺的面積大、樹木多、資源豐富。學生對小興安嶺有了整體感知,對祖國的“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了心靈的感應。學完課文再讀最后一段,就完全能夠理解小興安嶺作為“大花園”和“大寶庫”的當之無愧,學生對小興安嶺更加熱愛,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充滿了自豪和驕傲。
二、落實語文要素,品析語言結構美
語文要素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它規范了語文教材訓練的章法。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靈活地選擇語文訓練要素,同時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達成核心素養指向的目標。
1.梳理結構,欣賞美
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閱讀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筆者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閱讀教學中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并畫出關鍵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
繼而引導學生分析文章謀篇布局,體會文章的內在結構美。《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是“總—分—總”的結構。文章第一自然段是總起句,總領全文,然后具體描寫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文章結尾把小興安嶺比作“大花園”和“巨大的寶庫”,寫出了小興安嶺不僅美麗,而且物產豐富,首尾呼應。通過梳理和品讀,學生們明白了:課文就是圍繞最后一句話來寫的。原來抓住關鍵語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
另外,對關鍵性詞句的品讀,也能帶動對整篇課文的理解。我們對課文中四季描寫的結構進行了兩處抽離和整合。第一處,歸納了文中顯示四季特點的四字詞語;第二處,學生找出春夏秋冬描寫樹木的語句。通過朗讀體會到小興安嶺不僅美麗,而且不同季節的特點各不相同,季節不同,景象不同。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季之美了然于胸。
2.遷移運用,創造美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學用結合才能知行合一。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表達要素是:習作的時候,圍繞一個意思寫。《美麗的小興安嶺》遷移運用環節,筆者要求學生課后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家鄉的春天。要求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運用動詞、修辭,寫出春天的畫面美。因為有了深入的品讀學習,有了范文的仿照,學生們躍躍欲試。圍繞一個中心意思,把自己家鄉的春天寫得異彩紛呈,激發了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懷。當筆者在課堂上朗讀學生們的優秀習作時,學生們的臉上激動、驚訝和興奮的表情仿佛在說:我也能寫出這樣美麗的文章呀!
三、抓住課后習題,品析語言靈動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后習題的編排也獨具匠心,它是對課文解讀的有益補充。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課后習題,讓學生朗讀體驗,引領學生發現文本的語言靈動之美。
1.體會用詞之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不但行文優美,用詞的精準更值得反復品讀。請看課后第二題:讀句子,體會加點的詞語“抽出”和“浸”的好處在哪里。教師運用對比體悟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品讀這兩個句子說感受:(1)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2)春天,樹木長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接著觀看一段展示樹木抽芽旺盛生命力的動態視頻。學生們感受到“抽出”寫出了樹木長出枝條速度快而且有力量,這是春天的力量。對于“浸”的理解,學生們則聯系生活實際,想到就像自己吃早飯時把面包泡在牛奶里一樣,整個森林被濃霧包裹,仿佛仙境一般,讓人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2.感悟句式之美
靈活多變地運用各類句式,能夠增加文章的文采。常用的句式有長句、短句、整句、散句等。《美麗的小興安嶺》文章長短句交錯,用清新淡雅的語言向我們展示小興安嶺四季迷人的景象,散發著濃濃的四季之美。課后第一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文中的長句子。筆者指導學生可以借助標點符號停頓和結合詞語停頓的方法進行斷句,讀出節奏,體會長句修飾成分較多,便于準確、細致地表達出復雜深邃的內容的特點。還可以示范朗讀、播放名家朗誦視頻,然后讓學生賽讀,對比感悟。這樣,既學會了品讀賞鑒長句的方法,又培養了學生語感,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突出單元主題的整體性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教學目標和訓練重點,緊扣單元人文主題,落實語文要素,立足課堂平臺,依托課后習題,充分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資源,引導學生品析語言的結構美、畫面美和靈動美,讓語文核心素養精準落地。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不僅該有字詞句章的講解點撥,更應該激勵學生去品讀和發現,去感悟語言之美,從而生發出內心深處的熱愛。其實,語文課堂多像是教師帶領學生們進行的一次愉快的心靈之旅啊!“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當我們看到學生們臉上洋溢著會心的微笑和幸福之光的時候,一切的付出皆已回報,我們所希冀的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亦將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菁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