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習金字塔理論將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賦能思維”倡導主動學習。教師要用賦能思維推動教育轉型,打破層級架構,構建網狀組織,最終建立有效學習組織。核心思維賦能于人,創新思維賦能學習,技術思維賦能課堂,是學習主體自我生成、實現、發展的最佳路徑。
【關鍵詞】賦能思維;主動學習;具體策略
作者簡介:楊小清(1989—),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分校。
一、“學習金字塔”與“賦能思維”
人類在蒸汽機的轟鳴聲中加速向前奔跑,在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后,智能時代向我們敞開了大門。在智力資源成為世界上重要資源的當下,人類的協作變成了以“知識創造”而非“知識獲取”為中心。我們通過虛擬平臺搭建“思維”、 網絡社區發布“討論”、云終端進行“對話”,打破地域限制,采用頭腦互聯、智力階乘等思維變革方式,為自己和他人賦能,集體創造出改變未來社會的更好方案。
學習金字塔理論最早是由愛德加·戴爾提出的,他將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如圖1)。由圖可知,學習吸收率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吸收率在50%以上的,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或參與式學習。愛德加·戴爾概括出來的學習核心路徑是聆聽—吸收—傳播,這其實是一種賦能思維引導下的學習方式,也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突破。
二、“賦能思維”的概念解析
(一)“賦能思維”的本質與內核
“賦能”一詞最早源于積極心理學,旨在通過自身的改變帶給他人積極的能量。所謂“賦能”,就是賦予某種能力或能量,或者說增強能量。這個詞引申到教育教學領域,就是指教師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力,通過去中心化驅動組織扁平化,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才智和潛能。師生是綁定的學習組織,而未來學習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賦能,不再是教育管理或激勵引導。
(二)“賦能思維”的目的與旨歸
為自己賦能,同時為他人賦能?!百x能”的目的就是激發每個人的主動性,從而使人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賦能思維”注重生命個體的獨特體驗、學習能力的深井突破、精神領域的和諧發展以及教學關系的自由合作??梢赃@樣說,“賦能思維”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游刃有余地應對未知領域的不確定性。
(三)“賦能思維”的語文意義
語文學科承載著文化使命,目前教師迫切需要打破語文學科傳統的知識序列和層級架構,抓住學習內容、學習策略與學習形式這三大升級核心點,構建語文知識的網狀組織,最終建立更加多元有效的語文學習組織。所以,教師要以賦能思維推動語文學科轉型,實現核心素養時代語文學習的全面升級。
三、“賦能思維”對主動學習的重要價值
“主動學習”,顧名思義,學習任務主要是學習主體的事情,“主動”還具有“能動”的品質。賦能思維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被動”為“主動”,變“吸收”為“獲取”[1]。
(一)“賦能思維”讓學生愿學、樂學
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金字塔理論不謀而合。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主動討論、合作學習、互相學習,可以發掘出更多的潛能,讓思維更加靈活,讓課堂更加靈動。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樂學”,才能真正實現“善思”。
(二)“賦能思維”讓學生自學、互學
皮亞杰、布魯納、維果茨基等建構主義教育心理學的先驅們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學生的自學、互學至關重要。在賦能思維的背景下,學生能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水平,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激勵、控制與調節,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同時,學生還能擴大學習半徑,與同伴互相學習,互相賦能。
(三)“賦能思維”讓學生會學、善學
賦能思維強化學法指導,能讓學生用最省時省力的辦法達到最好的效果。在新形勢下,學生要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改變死記硬背的現狀,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賦能思維”就是把新的學習方法和手段放在突出的位置,研究新技術,尋找新方法,讓學生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四、基于賦能思維,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具體策略
在賦能思維教育理念下,教師要致力于加強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形式,從終身學習的角度出發,打造讓語文學習更有效的賦能課堂。
(一)核心思維賦能于人,增強內驅力
1.自我賦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課堂中,教師要巧妙地創設情境,抓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機,設置懸念,以懷疑激欲,以矛盾激情?!百x能”要達到雙向激活目標:第一要激活書本知識,使之呈現“生命態”;第二要激活學生,使學生呈現積極的情感狀態。
2.團隊賦能:變“學語文”為“用語文”
建設賦能型的學習團隊,就是營造一種積極、進取的氛圍。教師要用心用情用力打造賦能型團隊,讓每一個學習成員都能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授權,都能最大限度地釋放活力、展現創造力,都能獲得足夠的幫助和支持,將自己的好想法、好點子與別人分享。
3.系統賦能: 變“話語霸權”為“共同探討”
賦能不僅僅是某一個人、某一個學習團隊的事情,更是一項面向全局的整體工作。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他們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最中央,讓他們不斷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二)創新思維賦能學習,激發新動力
1.可視化思維:實現文本內容與表達形式的有機統一
“字—詞—句—篇”是語文的單位系統,也是語文學習要遵循的基本規律。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可視化的方法,將其引入語文教學,有助于學生理順學習規律,學會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語用能力。
在漢字教學中,同音、同義的漢字有很多,學生容易混淆,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傳統教學方法枯燥乏味,而思維導圖能夠以圖文結合的形式促進有意義的學習,更符合學習規律。以《口耳目》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思維導圖(如圖2)的幫助下,學生在分類學習象形字的字音、字形,理解字義的同時,還可以直觀地了解漢字的發展脈絡,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能舉一反三地運用漢字知識,還能提高對漢字學習的興趣。
2.批判性思維:實現文本解讀與語言訓練的有機統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質疑與交流以下內容:一是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二是似懂非懂的地方;三是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地方。學生只有在主動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學會質疑。
因為年齡較小,認知不足,學生經常會對課文的情節產生疑問。如教學《不懂就要問》一課時,針對“為什么向先生提出問題會挨打?”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如果你是先生,你會打提問的學生嗎?”又如教學《羿射九日》時,學生質疑:“江河里的水不是蒸發了嗎?后羿怎么還能‘蹚過九十九條大河’?”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神話故事和真實事件有什么區別?”再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學生質疑:“林沖是赫赫有名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為何要一時忍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在這些有意義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紛紛從新的角度展開思考,并在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3.創造性思維:實現文本分析與多元價值的有機統一
人的創造力是依賴于創造性思維的,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右腦主管形象記憶、圖形識別、運動和舞蹈等活動,出現“靈光一閃”這樣的創造性“火花”也主要是右腦在發揮作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具象思維、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例如,《烏鴉喝水》是一篇童話,蘊含科學道理,一年級的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思考烏鴉還有什么辦法能喝到瓶里的水。學生眾說紛紜,直到下課,有的學生仍沉浸其中。每個學生其實都具備創造性思維,語文教學的價值除了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在于激發、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技術思維賦能課堂,提升理解力
技術正逐漸滲透教育行業,推動著教育的變革和創新。隨著教育理念的變革和技術賦能課堂,學習方式也在悄然變化,技術或許可以成為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
1. AI+教育,讓語文“看得見”
李開復在《人工智能》一書中寫到,人工智能已經來了,這一次人工智能復興的最大特點是,AI讓人們走進真實應用場景,發揮真正的價值。“AI+教育”目前主要應用在教學成果中,比如學習資料、學習反饋、學習過程的推廣與傳播等。AI是個大概念,將其與語文教育結合,可以從教、學、練、測、評五個環節落地。AI技術可以幫助語文教師實現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更加寬廣的場景平臺。語文教研上,AI可以根據數據分析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比如做自適應教材的Knewton、做“一對一”指導的教育等。語文教學上,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的智能情緒識別,可以識別追蹤全班學生以及教師的狀態,了解學生學習困難點、興趣點和集中度。哪個段落的解讀學生最感興趣?哪些語句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哪個學生的發言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這樣的反饋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每名教師的授課風格也可以通過表情、姿態被自動識別,打上標簽后被推薦給相應的學生。目前,好未來、VIPKID等多家公司都能提供這樣的服務[2]。
2.直播+教育,讓語文“聽得到”
在線教育既能夠解決地域限制造成的優秀師資不能遠程輸送的難題,又能夠改變單純單向輸送模式的不可控。如果把單向輸送的時代稱為線上教育的1.0時代,那么與教師實時交流的在線課堂就可以被稱為2.0時代。這些單向輸出的線上課堂拉開了在線教育的序幕?,F在,學生還可以通過微博短視頻、公眾號短視頻、語音等形式來獲取知識。教師坐在電腦前授課,學生在屏幕的另一端聽講,跟十幾個“同班同學”一起學習知識,還能通過語音功能實時交流和互動,就像現實課堂一樣,這就是線上直播課堂。
3.智慧云+教育,讓語文“摸得著”
“智慧云”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個提供全方位在線教育資源的學習平臺,能實現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共建、共享、共贏。在互聯網新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利用云端記錄思考鏈條,創建班級空間發起討論,通過平臺進行成果展示,讓語文課堂實現智慧生成。語文教師可以在智慧云的幫助下實現課堂內外全場景的“智慧”覆蓋。以《古詩二首》的教學為例,課前,語文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難度不同的教學內容,在云端分類備用,還可以提前在網絡上選擇比較有用的視頻資源推送給學生。課上,語文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云端儲存的試題適時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或者開展分組交流和課堂互動。通過設置屏幕權限和網絡歷史,智慧云也可以準確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后,智慧云會幫助學生進行錯題分析、歸類、復習,教師根據大數據分析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可以精確掌握第一手教學資料。
結語
時代在變,發展不變。在科技和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發展,緊扣賦能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創造性地學,有意義地學,有效率地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與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發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宋青.在主動學習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J].青海教育,2014(06):49.
[2]王東.未來教室的教育功能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