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多源流理論的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邏輯

2023-02-02 00:32:28張秀智高赫吳錚子
中國土地科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土地制度

張秀智 高赫 吳錚子

摘要:研究目的:依托多源流理論和國家視角,運用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探討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及其驅動因素,并依據現代性為當代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鑒。研究方法:歷史制度分析、定性比較分析。研究結果:理論層面,鐵制農具、灌溉技術為代表的生產力發展沖擊既有的宗法分封與井田制,引致“禮崩樂壞”與諸侯紛爭,以土地私有化和實物地租為核心的改革激活農業生產并提升國家能力,服務于戰爭導向并推動了大一統國家的建設。實證表明,“公族斗爭—現實主義—經濟主張—社會生產”是推動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的4個核心動因,土地制度改革是生產矛盾推動意識形態變革實現經濟目標的產物,核心作用是使生產關系重新與生產力相匹配,其驅動由春秋時期的合法性轉向戰國時期的自主性,以中央集權為極重要動力。研究結論:土地制度改革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結構改變的必然結果,源于國家主導的多源流驅動,必須有效發揮國家力量,識別公有制與私有制的變遷邏輯。

關鍵詞:土地制度;多源流理論;國家能力;定性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58(2023)04-0032-11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重大規劃項目“公共管理思想史”。

西周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土地所有、分配、使用與稅收制度,井田制①是其土地使用和土地稅賦制度的核心[1]。但到了東周時期,井田制代表的平均主義與勞役地租已不能與鐵器時代的生產力相匹配[2],貴族相對完整的土地權力使地方割據難以調和,土地兼并大行其道[3]。土地制度改革因能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匹配鐵器時代的先進生產力,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最核心抓手與各國變法中最先進、最重要的環節。自管子“相地而衰征”至商君“令黔首自實田”,春秋戰國時期多次發生以土地制度改革重要內容的變法[4-5]。相關改革多以軍事失利、土地兼并、租稅不足等問題為背景[6],對土地分配和稅制等進行重新安排[7-8]。

該時期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為“上古田制之推測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9]。鐵制農具與灌溉技術使農業生產力極大提升,既有生產關系成為桎梏,公田拋荒、私田大量開墾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現[2]。承認土地實際控制、廢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②等改革出現[4-5,7-8],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撐穩定的農業生產進而成為增強國家實力和實現軍事擴張的基礎[10]。與此同時,封建采地制隨社會進入市鎮經濟被破壞③,井田制因貴族侵占而被破壞,大地主逐漸形成階級[9],土地由封建領主世襲轉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11]。

既有研究關于土地制度及改革的重點關注有二:一是鐵器、牛耕等生產力進步對井田制瓦解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驅動力還是僅為必要條件[12];二是土地私有化進程中井田制瓦解的產物是徹底的土地私有制還是國家授田制[13]。相關史學議題多關注所有制本身及形而上的抽象驅動力[14],現代視角則多為政治思想與國別等現代性生成而并不關注土地制度及其改革[15],僅有少數研究對這一時期的土地制度及其變遷進行了分析[16]。雖然部分研究提及了國家對于土地制度的干預[17],但將國家理論納入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遷的研究尚付闕如。

國家視角下這一時期的制度變遷被認定為戰爭驅動型變遷(war-driven social changes),即戰爭驅動型沖突催生效率導向型行為進而累積為結構演變的模式,頻繁的局部性非摧毀性戰爭催生效率導向型行為并刺激各個社會領域的發展[18],低下的社會多元化程度則使新生的軍事、意識形態與經濟權力被國家所控制[19]。“強國事兼并,弱國務力守”的局面下,歷次變法改革皆始于損兵失地甚至國君被俘的重大軍事失利,“增強國家軍事實力+打贏戰爭”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土地改革的最核心目標[20]:其一,土地制度改革引導與生產力進步相匹配的生產關系,才能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進而富國強兵;其二,封土建國與極其薄弱的社會力量使國家同時成為改革的來路和歸處,國家成為先秦土地制度改革的驅動主體。

事實上,公社性質的共同體轉化而來的現代概念的國家(state)的生成、行動及互動,本就是春秋戰國歷史時期極重要研究價值的一部分,亦是這一歷史時期引入現代政治學與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礎[21]。土地從共有、公有向土地私有轉變是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的總趨勢,春秋戰國銜接西周與秦漢,恰是土地制度從共有、公有向私有過渡的轉換動蕩期,是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改革脈絡的關鍵節點[22]。上文已述,就春秋戰國時期政策視角與土地話語的研究,國家視角的制度變遷分析有待補足。基于此,本文結合現代政策分析方法,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先驗性判斷,選取春秋戰國時期的歷次變法事件探索土地制度建構中生產力變革生效的具體機制,解構國家視角下土地制度改革發生的動力機制。本文學術貢獻在于:其一,探索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與國家建構的聯系,為土地制度史研究引入現代政策分析工具提供可能;其二,將土地制度改革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戰爭的制度變遷框架下,透視復雜環境中土地制度改革的多因性。

1 理論分析:國家視角下多源流驅動的土地制度改革

1.1 多源流模型與土地制度改革

多源流模型始于《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一書,廣泛用于模糊條件下的政策選擇的解釋,一般包含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問題源流與政策之窗4個基本要素,認為三種源流相互獨立并遵循各自發展規則,其匯合打開政策之窗使政策得以產生[23]。其中,政治源流是政黨、選舉、壓力集團等影響政府議程或政策產出的文化情境和政治背景;政策源流是專業人士提出主張并組成政策共同體的推進過程;問題源流指促進問題構建、使現實情況成為政策問題的進程。實際研究中,其要素常根據具體問題進行補充調整,如政策議程、政策企業家、備選方案決策系統等[24]。

多源流模型立足于決策者,與國家視角的高度相關不言自明,被認為是識別復雜環境中政策制定過程的有效手段[25],又因制度與政策的密切互動關系而能夠應用于新制度主義研究[26]。其分析以具備合法性的決策者與正式制度結構為前提,雖然始于現代自由民主政體,但可以經有效修正應用于非西方政體、欠發達國家及多國比較案例研究[27-28]。以著重強調政治源流的影響為前提,多源流模型也能夠為我國制度框架下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借鑒[29]。此外,多源流模型對政治企業家(policy entrepreneur)作用及洞察力的高度強調[30],相當巧妙地呼應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強人或思想家在改革中的主導作用。

這為國家視角的土地改革比較提供了基礎。土地制度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直接相關,涉及生產關系與階級利益,依賴分配、使用、稅收等多方面具體政策的專業制訂與實施,也即同時滿足了問題、政治、政策三源流,并以國家主導的改革實現為政策之窗。土地要素在文明史上始終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這為不同歷史時期土地制度改革間對話提供了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源流用于歷史分析的現代性問題。

1.2 國家視角下的先秦土地改革與驅動因素

以具體的土地分配、利用與稅收等政策調整作為土地制度改革的操作化,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變遷的理論邏輯見圖1。

多源流理論的適應性調整見圖2。本文將政治源流界定為政策推行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政治環境,政策源流界定為解決問題的具體政策方案,問題源流界定為影響政策議程的現實問題。

政治源流的驅動因素界定為內部態度、公族斗爭與外交主張。政治源流意為對政策產生有影響的政治文化環境,決定了治理實現[31],聚焦于國家設定目標、實現目標的進程,以合法性為基礎并受到利益集團訴求的干擾[32]。三者分別體現于作為外部自主性的爭霸(春秋)與擴張(戰國)戰略、諸侯國內部對于改革的態度、諸侯國內部關于政權本身的斗爭,簡稱為外交主張、內部態度與公族斗爭。鑒于中國古代政體的合法性集中于君主本身及其繼位方式[33],且各諸侯國確實受到二級封建化影響并出現大量政變、弒君行為[20],后文以推動該次改革的君主自身上臺方式作為對斗爭激烈性的測度。

政策源流的驅動因素界定為現實主義、經濟主張與中央集權。政策源流意為影響政策的其他政策建議主張,土地制度改革受到相關政策的直接影響,是國家能力推動并增強國家能力的產物。以經典的意識形態、政治、軍事、經濟4類基礎性國家能力為依據[34],在軍事能力提升作為目標和結果的前提下,其余主張自然歸納為意識形態、政治、經濟三個類別,分別對應效率導向型行為下對于宗法與禮教的直接突破、以租稅為核心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行為、君主權威與中央集權政體的建構,簡稱為現實主義、經濟主張與中央集權。

問題源流的驅動因素界定為社會生產和自然災害。上文已述,問題源流指政策所處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感知過程,考慮春秋戰國時期的信息傳遞能力與史料完備性,該選取應重點考慮外生的重大危機事件,也即社會生產問題與自然災害。前者代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匹配引致的生產問題,其突出矛盾是改革的直接導火索;后者則集中于水旱風蝗等特殊情況,相關災害不僅直接引發動蕩,也因“天命觀”危及君主的執政合法性[35]。

2 基于csQCA方法的實證檢驗

2.1 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

多源流模型長于解釋定性研究中的“how”和“why”,若定量應用則其抽樣方法及計量模型的外部有效性和內生性問題不易解決[23,25]。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on Analysis, QCA)則適用于定性案例中復雜的因果關系處理,它能充分克服部分場景需要對比但不適于量化研究的問題,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家國別、歷史演進、戰爭、沖突與威懾研究之中[36],這恰與本文多國變法的比較相匹配。

QCA是以案例研究為導向的基于集合論的研究方法,兼顧定性研究的案例屬性和定量研究的變量屬性,能夠在有限的案例中進行歸納分析,探究單個前因條件及其組合如何引致被解釋結果的可觀測變化,在有限樣本下分析各要素與事件的相關性[37]。鑒于史學研究艱深,史實認知經常僅能在是與否層面得到一致性結論,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csQCA)方法。具體操作為將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進行1與0的二分取值、生成真值表并進行充要分析,判斷條件變量(causal condition)是否為結果變量(outcome)的必要或充分條件以及其解釋力度[38]。

2.2 模型建構

本文將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問題源流處理為社會政治環境、相關政策主張、重大危機事件三個維度。其中社會政治環境包括:決定政策清晰與模糊的內部環境[39],即諸侯國內部對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態度;改革中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滯[40],體現為貴族之間的斗爭;改革合法性與目標所在,即謀霸或對外擴張的外交思路[41]。相關政策主張對應:現實主義為代表的意識形態主張[20],以租稅為主的經濟主張[8],中央集權的政治走向[6]。重大危機事件則是危及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社會生產[17]和同時危及執政者合法性的自然災害[35]。

表1是可考據的春秋戰國時期17次變法改革的評估結果,其中公族斗爭與外交主張是已達成一致性結論的客觀史實,自然災害來自《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無標注史據出自《左傳》、《戰國策》與《史記》,其余史據、評述與研究結果以參考文獻形式在該行注明來源。若變量所述事件在相關文獻中沒有具體記載,則記為“無”。

2.3 變量賦值

變量賦值原則為二進制,賦值標準為結果變量發生的單位時間內是否發生解釋變量的變動。該單位時間一般為一個行政年[38],但先秦時期生產力社會變革速度慢,關于變法的史料記載年限跨度長,本文以執政者親自推動的變法改革時限為單位時間(表2)。

政治源流:制度變遷可從環境與行動者進行考量。諸侯國內部對于改革的態度指其內部達成相對一致或是有明確的主要政治勢力反對;貴族關于權力的斗爭長期存在,其激烈與否的判定標準為時任君主上臺方式;外交策略指外部自主性來源,即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略與戰國時期的擴張行為。

政策源流:現實主義是符合土地私有制進程的各諸侯國(特別是秦、楚、吳、越)等解決邊緣困境及合法性問題的主要意識形態,其突破禮教和宗法制的任寒門、通戎狄、減爵祿等主張是國家意識形態能力的增強,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借鑒不在此列;鑒于財政能力對于國家及軍事至為關鍵[50],經濟主張的界定以提升國家汲取能力為核心,即國家管控的市場建構、市場干預與租稅征收,如改租稅、平糴齊物、統一度量衡等;中央集權則以提高君主權威、削平貴族山頭、郡縣制等進行測度。

問題源流:社會生產問題主要指勞動力流失、生產困難等危機,是先進生產力與凝練于落后土地制度的生產關系不匹配的顯化;自然災害是明確記載的異常天象或嚴重干預農業生產的災害,該變量可能是殘缺的。

政策之窗:土地制度改革發生以明確的土地政策變更為標準。本文界定的“土地制度改革”以農業生產進行測度,故包含土地分配與土地利用,土地稅收置于上文經濟主張之中。

2.4 結果分析

2.4.1 單因素必要性分析

式(1)中:Xi指條件組合中的隸屬分數,Yi指結果中的隸屬分數,通常以一致性大于0.9為結果的必要條件[37];覆蓋率指標則用于判斷條件X對Y的解釋力度[38]。分析結果見表3,結果說明,沒有任何一個因素能夠構成土地制度改革的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但公族斗爭、現實主義、經濟主張和社會生產的必要性較強。考慮到土地制度改革僅7次,一致性指標為0.857 143的因素為公族斗爭、現實主義、經濟主張和社會生產,說明這4項因素分別作用了6次(6/7≈0.857 143),可將這4項因素近似視作引發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條件。

2.4.2 多因素組合分析

無單個因素能充分解釋土地制度改革發生的原因,即證明土地制度改革發生的多因素驅動性。本文設定最小案例閾值為1,設定吻合度閾值為0.9,結果

見表4。

以8個變量為影響因素,共存在28即256種組合,多因素復合結果從中指明6種充分性條件組合路徑,即這6種組合能夠直接解釋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發生,組合結果整體覆蓋率為1,整體一致性為1,解釋力度良好。

6種路徑的原生覆蓋率均等于唯一覆蓋率,且二者總和均是1,說明任何案例都僅能被單一路徑解釋。換而言之,7次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共存在6個類別。結合相關變法屬性及內容,驅動土地制度改革發生的組合路徑結論如下:

第一,土地改革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推動意識形態變革、實現經濟目標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改革核心驅動因素為“公族斗爭—現實主義—經濟主張—社會生產”,這4項要素涵蓋了該時期土地制度改革發生的兩條路徑和三次改革,其他改革涵蓋至少三項。未發生土地改革的變法則至多包含兩項。隨貴族政體漸次崩壞,公族斗爭并非土地制度改革的阻礙,激烈矛盾反而會刺激政治強人的產生并倒逼改革發生。社會生產矛盾是土地制度改革直接面向的問題,現實主義意識形態與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則在國家視角下與土地制度改革相匹配。事實上,兼具現實主義、經濟主張與社會生產三要素推動土地制度改革的變法為管仲改革、晉惠公改革、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管仲改革推動齊桓霸業,后兩者則奠定了帝制時代的基礎。

4項要素連通的邏輯為:在既有宗法分封與井田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匹配的矛盾影響了經濟生產和社會結構,統治階級對土地、人口的爭奪顯化為政治上的激烈矛盾,政治強人推動瓦解宗法禮教的現實主義改革,通過土地改革和經濟干預提升生產力與國家能力,進而平定內部矛盾并增強國家軍事實力。該邏輯下,土地改革核心作用是使生產關系重新與生產力相匹配,提升國家以農業核心的生產能力,是開啟諸侯國各項改革之門的鑰匙。

第二,土地制度改革的驅動由合法性轉向自主性。“內部態度—自然災害”驅動主要存在于春秋時期,“外交主張”驅動主要存在于戰國時期。內部態度與自然災害在春秋時期的4次土地制度改革中各出現三次;戰國時期的三次中則僅存于年代最早的戰國初期的李悝變法;外交主張于春秋時期(爭霸)僅存在于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對外擴張)則全部存在。二者的對立命題同時成立,春秋時期未發生土地改革的5次改革均存在外交主張,任賢、強兵等政策脫離土地制度改革仍有實效;戰國時期未發生土地制度改革的5次改革內部態度均穩定,土地制度改革與內部態度已無密切關聯。

春秋時期生產力低下、君主權威弱,外生的自然災害、削弱君主合法性的“天命”與穩定的、利于施政的內部態度均有利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發生,土地改革需要一定的合法性基礎并有維護君主合法性的考慮。穩定的內部態度和激烈的公族斗爭在這一時期常是并存的,說明如上合法性(或話語權)更多來源于外生壓力(敵國或天災)下的統治階級內部的共識或妥協。戰國時期鐵制農具普及、君主集權與國家動員能力大大提升,其驅動則顯得簡單直接,國家自主設定的霸權擴張目標成為土地改革推動生產發展的唯一方向。

第三,中央集權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極重要動力。中央集權與土地制度改革高度相關,7次土地制度改革中5次有明確的中央集權措施,未推動集權的“初稅畝”不甚成功,晉惠公改革則成為日后晉文公集權的基礎性工作。未涉及土地的10次改革則僅有4次有明確的集權措施,其中楚莊、秦穆受宗法分封影響小,其集權程度天然更高;齊威王治下漁鹽業發達,生產矛盾相對不迫切;申不害則傾向權術而非制度。如上情形充分說明中央集權對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驅動作用。同時,鑒于災害賑濟與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及軍功制度下對外戰爭的民意基礎,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毫無疑問,中央集權是這一時期封土建國演進為帝制的主線,土地制度改革則是中央集權之路上核心的生產力環節。當生產力發展推動著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必然推動土地制度改革以實現理順先進的生產力來鞏固自身的目的。廢井田開阡陌、改勞役地租為實物地租、統一度量衡、郡縣制、官僚制應是同一歷史時期不可分割的產物,當其漸進地、可能是非線性地逐步完善之時,中央集權下的地主土地私有制便自然誕生。

以“未發生土地改革的變法改革”為結果,10次改革概括為6條充分性條件組合路徑(表5)。整體覆蓋率與一致性均為1,大體支撐了上文研究結果,其簡要結論為:第一,內部態度不能決定改革先進性,全部10次未發生土地改革的變法均有良好、平穩的內部態度,若無利益集團的激烈斗爭,反而無從提供政治清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束縛難以解除。第二,非土地改革的變法無中央集權措施支撐,僅有申不害改革與集權關聯且與申不害本人的“術”治思想高度相關,其余改革皆不涉及,與上文相關結論相輔相成。第三,非土地改革的變法缺乏整體性驅動,絕大部分路徑僅有1~2個有效要素作為支撐,以宋襄公、魯穆公等為例,相關改革本身的效用與徹底性均不盡如人意,反向證實了土地改革的整體性進步意義。

3 結論與啟示

鑒于所有制度都是歷史社會演化的產物,其發展必須在現有的制度、有限的社會體系內運作[51],土地制度改革變遷邏輯亦應從土地制度改革本身、土地制度變遷的外部環境與土地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國家行為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土地制度改革本身需識別產權邏輯與國家能力的去路。現代方法在先秦得出有當代意義的理論闡釋,即說明當前土地制度改革與先秦時期所面臨問題的相似性。就產權邏輯而言,這一相似性驗證了“有效的私有產權必須在原公有制度上產生”的相關經驗[52]。但與先秦土地私有化不同的是,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充分發揮要素配置與市場流通職能,但仍需對產權演化機制進行深入挖掘。就國家能力而言,土地改革引導生產力的核心目的是提升汲取能力,國家能力提升則進一步支撐牢固的政權合法性,古今皆然。先秦私有化改革動員的生產力用于征戰,為生產者施加了更沉重的壓力并促進了貧富分化,當今土地改革固然應發揮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但決不能忘記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的初心。

外部宏觀環境層面,土地制度改革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結構改變的必然結果。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與灌溉技術、種植技術等進步,給予了附庸脫離貴族進行生產、“奴隸”向“平民”轉化的能力,社會生產整體效率的提高使既有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再匹配,宗法分封制與井田制必然瓦解。從社會結構來看,城市經濟興起與工商業發展動搖了農村的經濟基礎,資本原始積累催生了土地所有和土地兼并,加之諸侯國版圖擴大進一步導致田地授受難以執行[53],著眼政治制度變遷的土地制度改革則由此發生。對于當代,隨著技術進步與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新階段,城鄉土地制度改革也應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結構與社會機制調整相適應,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自然資源資產改革、城鄉土地市場建設決不能自說自話。

改革實施的國家行為層面,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制度改革源于國家主導的多源流驅動。中央集權在先秦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作用無可取代。周王室權威衰弱與宗法分封瓦解引致諸侯紛爭,富國強兵以求生存是其必然。土地制度改革激活了至為關鍵的農業生產,成為現實主義改革與國家經濟干預的基礎。歷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發生邏輯經歷了春秋時期合法性向戰國時期自主性主導的變遷,固守陳規者被吞并,改革徹底者則富國強兵進而為帝制的發展開辟了基礎。這一進程中,土地公社所有的毀滅[11]、土地私有的構建與世襲貴族特權之剝奪,均可視為是國家以“暴力潛能”對所有權賦權的合法性確定。當代土地制度改革依然需要有效發揮國家力量。國家視角下的土地制度改革,本身服務于國家能力的建設,是國家將土地要素的生產力發展引導至國家能力提升的過程。國家對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動是時代性的。受先進生產力牽引并承載先進生產力的土地制度正是制度先進性、制度優勢的極重要環節,其變革在實體上依賴國家的建構與推動,其核心力量最終源自政體階級性與其執政的根本目的,是其路線、方針的承載與政策依據。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張經.西周土地關系研究[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121,188 - 189.

[2] 施正康.井田制的本質及其地主化[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4):74 - 75.

[3] 金景芳.井田制的發生和發展[J] .歷史研究,1965(4):91 - 116.

[4] 臧知非.“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談春秋戰國田稅的征收方式[J] .人文雜志,1996(1):84 - 90,83.

[5] 晉龍濤.“初稅畝”芻議[J] .農業考古,2013(4):59 - 63.

[6] 呂思勉.中國史(上冊)[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18 - 121.

[7] 鄭威.吳起變法前后楚國封君領地構成的變化[J] .歷史研究,2012(1):24 - 35,190.

[8] 張金光.秦自商鞅變法后的租賦徭役制度[J] .文史哲,1983(1):20 - 27.

[9] 萬國鼎. 中國田制史[M] .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3.

[10] 鐘祥財. 封建社會農業政策對王朝更替的影響——以商鞅和董仲舒的土地政策思想為例[J] . 探索與爭鳴, 2017(11):122 - 128.

[11] 翦伯贊.秦漢史十五講[M] .北京:中華書局,2015:10 - 29.

[12] 李恒全.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動力再探討[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6 - 70,110.

[13] 王萬盈.2007年先秦秦漢經濟史研究述評[J] .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2):129 - 135.

[14] 李恒全.論戰國土地私有制——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戰國授田制觀點的質疑[J] .社會科學,2014(3):130 -143.

[15] 王日華,漆海霞.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戰爭相關性統計分析[J] .國際政治研究,2013,34(1):103 - 120,1.

[16] 張中秋,阮晏子.井田制的衰亡——新制度經濟學派視角下的春秋戰國土地產權制度變遷[J] .法商研究,2003(5):137 - 144.

[17] 李根蟠.官田民田并立 公權私權疊壓——簡論秦漢以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及特點[J]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4(2):3 - 11,175.

[18] LEWIS M E.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M] . New York: Suny Press, 1990: 5 - 14.

[19] 趙鼎新. 霸權迭興的神話:東周時期戰爭和政治發展[J] .學術月刊, 2006, 38(2):132 - 138.

[20] 趙鼎新. 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M]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58 - 67.

[21] 卜憲群.春秋戰國鄉里社會的變化與國家基層權力的建立[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62 -76.

[22] 趙儷生.中國土地制度史[M] .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26.

[23] 約翰·W. 金登.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193 - 196.

[24] 曾令發. 政策溪流:議程設立的多源流分析——約翰·W.金登的政策理論述評[J] . 理論探討, 2007(3):136 - 139.

[25] KUBIAK S P, SOBECK J, ROSE I. Its not a gap, its a gulf[J] . Best Practices in Mental Health, 2005, 1(2): 19 - 33.

[26] RAWAT P, MORRIS J C. Kingdons “streams” model at thirty: still relevant in the 21st century [J] . Politics & Policy, 2016, 44(4): 608 - 638.

[27] RIDDE V.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an African state: an extension of Kingdons Multiple-Streams Approach[J] .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 87(4): 938 - 954.

[28] HUITEMA D, LEBEL L, MEIJERINK S. The strategie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 in water transitions around the world[J] . Water Policy, 2011, 13(5): 717 - 733.

[29] WAN Z, CHEN J H, SPERLING 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ballast-water management scheme in China: perspective from a multistream policy model[J] . Marine Policy, 2018, 91: 142 - 149.

[30] NESS E C. The politics of determining merit aid eligibility criteria: an analysis of the policy process[J] .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 81(1): 33 - 60.

[31] 李文釗.多源流框架:探究模糊性對政策過程的影響[J] .行政論壇,2018,25(2):88 - 99.

[32] 曹海軍.“國家學派”評析:基于國家自主與國家能力維度的分析[J] .政治學研究,2013(1):68 - 76.

[33] 趙鼎新,龔瑞雪,胡婉.“天命觀”及政績合法性在古代和當代中國的體現[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1):116 -121,164.

[34] MANN M.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ume 1, 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 1760[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 - 33.

[35] ZHAO D X.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performance legitimation in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a[J]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9, 53(3): 416 - 433.

[36] 唐睿,唐世平.歷史遺產與原蘇東國家的民主轉型——基于26個國家的模糊集與多值QCA的雙重檢測[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2):39 - 57,156 - 157.

[37] RAGIN C C.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M] .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85 - 103.

[38] FISS P C.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2): 393 - 420.

[39] 王法碩,王如一.中國地方政府如何執行模糊性政策 ——基于A市“廁所革命”政策執行過程的個案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2021,18(4):10 - 21,166.

[40] 曹子堅.改革的基本矛盾與既得利益的合法性問題[J] .經濟體制改革,2005(4):5 - 10.

[41] 方銀.松散等級體系下的合法性崛起——春秋時期“尊王”爭霸策略分析[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6):4 -34,156.

[42] 李偉山.論晉惠公[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6 - 110.

[43] 晁福林.論“初稅畝”[J] .文史哲,1999(6):80 - 86.

[44] 馬騰.子產禮義與變法新詮——《左傳》與清華簡《子產》互證[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40 - 151.

[45] 樊志民.試論初秦末期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J] .文博,1995(4):64 - 70.

[46] 朱鳳祥.宋襄公畸形“仁義”心態之文化內涵解析[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2):89 - 92.

[47] 李亞光.“盡地力之教”與“平糴”法——再論李悝農業改革的時代背景、政策實質及其影響[J] .社會科學輯刊, 2009(3):151 - 154.

[48] 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J]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94 - 99.

[49] 程光卉.簡論戰國時期齊威王的用人治國思想[J] .管子學刊,2005(2):31 - 34.

[50] 唐世平,高嶺,李立,等.國家能力:走出理論荒野[J] .學術月刊,2022,54(11):68 - 83.

[51] 唐世平.經濟發展的新制度經濟學:一個根本性的批判[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6):173 - 185.

[52] 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中國改革的經驗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

[53] 長野郎.中國土地制度的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1 - 26.

The Logic of Land System Reform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Based on Multiple-streams Theory

ZHANG Xiuzhi1, GAO He1,2, WU Zhengzi3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L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3. Yunnan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Kunming 650034,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crisp-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a multiple source theory and state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and institution reform and its driver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land institution reform based on modernity.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oret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represented by iron farming tools and irrigation technology affected the established patriarchal system of feudalism and the well field system, leading to a“collapse of rites and music” and lordly strife, while reforms focused on the privatization of land and land rents in kind activa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nhanced state capacity, served a warlike orientation and contributed to the building of a unified stat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Communal struggle-realism-economic claims-social production” were the four central drivers of land institution refor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reform itself was the product of ideological changes driven by the contradictions of production to achieve economic goals, with the central role of re-matching production relations with the productive forces, driven by a shift from the legitimac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autonomy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centraliz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conclusion, land system reform is an inevi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s, stemming from a stateled multi-source stream drive. The power of the state should be effectively deployed and the logic of chang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ownership should be identified.

Key words: land institution; multiple-streams theory; state capacity;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本文責編:郎海鷗)

①部分觀點認為西周為“籍田”而非“井田”,但具體制度內容爭議不大,本文參考呂思勉[6]、萬國鼎[9]等的觀點,以西周為井田制。

②“名田宅”即由官府承認土地所有者對土地所有,確定田地疆界,并登記在冊[1]。

③依萬國鼎觀點,西周采地制即井田制。

猜你喜歡
土地制度
家庭農場土地征收補償問題研究
城鎮化效率的現實問題、成因機理與政策選擇
土地開發權與我國土地管理權制度改革分析
農村經濟發展與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廣州市小產權房的現狀與出路研究
論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發展變化中的若干關系
商(2016年8期)2016-04-08 10:31:55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農民土地問題
商(2016年8期)2016-04-08 09:18:51
農地流轉管理的現狀及對策淺析
家庭農場:當今農業發展最有效的組織形式
江漢論壇(2015年6期)2015-07-22 03:58:32
中國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農民起義之關系及反思
科教導刊(2015年14期)2015-06-09 02:45: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伊人|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1|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欧美成人二区|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a天堂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99人体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91网址在线播放|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天天综合亚洲|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1级黄色毛片|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欧美色综合网站|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高清色本在线www|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在线国产毛片| 99一级毛片|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91亚洲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9在线视频免费| 在线va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精品视频第一页|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99久视频|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欧美在线一二区| 中文字幕1区2区|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网站| 欧美天堂久久|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欧美日韩资源| AV色爱天堂网|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