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春 袁永澤 牛紅玉
摘 要:基于“學生為學習主體”理念,我們采用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教學模式,對研究生課程《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整體設計,探索思政元素有效融入途徑和評估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本課程思政對培養師范生職業素養有明顯正向影響;師范生對本課程思政內容和教學認可度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佳。以上結果不僅對其他師范院校專業課程思政有一定借鑒作用,而且有助于豐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關鍵詞:師范教育;研究生課程;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11-0017-05
一、前言
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1]。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提出: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培養學生中心環節,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顯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光靠一門思政課程是完成不了的,因此2020年5月,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 “四個相統一”理念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并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明確了資源共享、教師合作、深入研究和名師表率等方面的要求[2]。
新形勢下,各高校在2017年就著力推進“五個思政”,以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為案例,深挖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3]。在師范院校課程思政方面,為培養“四有好老師”,陸韻等對師德教育及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與路徑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4-5];王一敏等對本科師范生課程思政進行了有效的教學實踐[6-8];郝園園等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質量提升提出了有益的建議[9];權春善等老師對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進行了有益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1]。但師范院校針對教師教育的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報道不多見,相關專業課程思政教改尚未見報道。
《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是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和學科教育(生物)專業碩士生必修課程。其主要內容是介紹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簡史、基本原理和重大成就,以及其在科技教育、科學研究與生產領域的應用,認識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其重要性。課程內容豐富,與學生日常生活也相關,非常適合開展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巧妙地融入課程思政因素,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師范特色專業課程的轉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教師職業素養;進行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本教學模式的設計來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約翰遜兄弟提出的社會互賴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互賴的結構方式決定著個體的互動方式[12]。積極的互賴可以促進個體之間相互鼓勵和合作,所以在教學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有效促進學生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也貫徹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理念。
因此,本文以如何根據《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內容特色有機融入相關思政內容為研究切入點,在社會互賴理論指導下[12],參考相關文獻并利用本課程線上教學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出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13-14],教學實踐并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本課程思政實踐不僅對師范院校其他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探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而且有助于豐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潛移默化師范生民族自豪感、國家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二、 研究方法
(一)實驗法
本文對某部署師范H大學2021級和2022研究生班(86+88人,超過80%的研究生畢業后在中學就職)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基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采用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設計中根據課程內容在不同教學環節融入思政元素。融入途徑或方式多樣,教師自然引入、學生小組討論和分享等。挖掘的思政元素類型有視頻、音頻、動畫或圖片等。本研究課程開始前和結束后通過問卷星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課后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對思政教學效果進行了初步評價。
(二)問卷調查法
課程開始前和結束后通過問卷星在線問卷對2021和2022級研究生課程思政效果等進行調研,有效問卷份(其中生物學科教育專業研究生問卷份)。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的態度及認可度,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中的課程思政對自身職業素養(含教師職業素養)形成的影響,以及學生感興趣的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方面。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軟件是 SPSS 20.0,部分課前與課后問卷調查數據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
三、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課程思政模式
基于社會互賴理論,本文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設計出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和思政元素融入途經,挖掘相關思政案例,完成整個學期的新模式教學實施設計。
(一)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模式的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作為生物學和學科教育(生物)專業碩士生必修課,《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為掌握現代生物技術四大工程發展的基本歷程、原理及其間標志性成就。通過學習科學家的科研經歷,培養師范生的科學思維和科研能力;提升師范生職業素養;增強師范生民族自豪感、國家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為實現以上思政教學目標,本課程首先根據《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相關內容挖掘我國科學家重要成果(如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完成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等十幾個案例),并有機融入本課程各個章節教學內容。這些案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科學家的愛國精神、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有利于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再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設計出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思政元素融入途經,完成一個學期的新模式實施教學設計。本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助于研究生扎實掌握專業知識。新模式整體教學設計對本課程思政效果可提供一定的保障。
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具體教學實施流程如下:
課前要求研究生通過已有的云課堂、小雅平臺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提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并自主挖掘相關思政內容(如:我國科學家的貢獻等),作為課堂小組合作研學的主要內容。
課堂上在老師用PPT、視頻、動畫和思維導圖等形式講授某生物技術突破艱辛過程和創新思維后,引導所有同學根據自主學習情況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每組5-6位同學,但不固定),組員通過各自查找資料收集我國科學院的貢獻及其科研經歷、內容相關社會熱點問題及自己的疑惑等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研學和自主解決相關問題。然后每小組選一個代表分享小組研學成果與感想。期間老師通過點評、答疑和提問等形式引導研究生體會科研的艱辛;學習我國科學家報效祖國的精神。在課堂結束前,老師啟發同學們對本課程重難點內容進行進一步梳理總結,并布置下一次課的預習內容。
(二)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課程思政模式特色
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特色總結如下:
1.在學生是學習主體理念下進行課程思政
課前布置相應的課程思政內容任務,驅動師范生自主通過互聯網平臺挖掘更多的思政和學習資源,包括最新生物技術研究進展、我國科學家的貢獻及其科研經歷、我國生物技術相關“十大”科技進展和社會熱點等。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讓成員間及小組間形成一定的競爭和互助,促進師范生學習過程中更主動地增強學科興趣、科研視野、社會責任和科學思維等教師綜合素養。
2.本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有機契合
在各個章節有機融入生物技術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最新生物技術研究進展、我國科學家的貢獻及其科研經歷等,如袁隆平院士的高產雜交水稻技術和陳薇院士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技術。使師范生在學習最新生物技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被生物學史上優秀科學家的真人真事所感召,被其科學成果所鼓舞。有效提升了師范生的職業素養、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3.課程思政元素融合途徑和技術的創新
(1)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多個環節
首先,通過《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堂探究研學與討論等環節。其次,《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思政還融入師范生在其課題組的科研探究中,引導師范生在其導師的言傳身教下,潛移默化地培養師范生學科興趣、基本教學科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課程思政教學多元化
與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將思政內容以圖文、聲頻、虛擬仿真、動畫或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增強思政知識的趣味性與生動性。利用我校國家級生物學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打造一個愉悅、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師范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潛移默化地提升師范生的科學思維和新教育技術儲備。
四、本課程思政效果與分析
采用新模式教學實踐一學期后,我們通過對課程前和結束后學生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及反思對《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了初步評價。
(一)本課程思政有助于師范院校研究生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
本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通過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職業素養(含教師職業素養)。因此,在本研究中重點調查了融入思政因素的《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課程對師范生職業素養養成的影響。超過95%的學生認為本課思政對其職業素養(含教師職業素養)的養成有影響,其中認為有很大影響的學生占比達到36.75%。尤其是學科教學(生物)專業的師范生,認為有影響和有很大影響的占比分別達到96%和38.25%。雖然這一問卷問題的選擇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現代生物技術及方法》課程思政教學對培養師范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影響明顯,達到預期育人目的。
(二)研究生對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認識有顯著提高
對《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開展課程思政必要性的問卷調查發現,前測中認為非常有必要的研究生占20.51%,而后測中認為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占比上升到36.25%。Pearson卡方檢驗前后測結果顯示,P<0.05,表明本課程思政教學后,認為課程思政非常有必要的研究生占比顯著升高,即研究生對課程思政必要性的認識有顯著提高。
(三)師范生對課程思政內容和教學的認可度高
學生對《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的態度調查發現,喜歡及非常喜歡的人數占高達90%,其中非常喜歡的人數接近40%,說明本課程思政教學得到了大多數師范生們的認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育人效果。
關于在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課程的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途經的調查中,前測中作為課程導入材料融入的占10.26%,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滲透的占82.05%,課堂小結中開展的占6.41%,作為單獨課堂環節的占1.28%;后測中作為課程導入材料融入的占23.75%,授課過程中滲透的占65.00%,課堂小結中開展的占5.00%,作為單獨課堂環節的占6.25%。結果表明,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滲透思政教育是大多數師范生易接受的方式;希望作為課程導入思政元素的師范生比例有所增加,而在課堂小結滲透思政元素的師范生比例有所減少;作為單獨課堂環節的師范生比例有所增加。所以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教學各個環節思政元素的滲透比例進行調節,更好地滿足師范生的學習預期,提高課程思政效果。
最后,因為本學期課堂教學中融入了多種思政元素,所以對師范生感興趣的思政內容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本課堂教學中融入生物科學史和著名科學家的介紹最受歡迎,占比最高達85.00%,其次是生物新技術的介紹(76.25%)、職業理想教育(68.75%)、心理健康教育(67.50%)和傳統理想道德(63.75%)。這5種思政內容在今后的《現代生物學技術及方法》教學中值得保留和加強。本課程生物科學史和著名科學家案例在整體教學設計中已有機融入每個章節生物新技術學習中,課后發現這類思政內容最受師范生喜愛。一方面說明本課程思政的整體教學設計達成了預期的教學和育人目的,思政教學效果良好。另一方面科學家的創新思路,特別是我國科學家的艱辛研究歷程等內容可以優選或加強用來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
由此可見,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師范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課程育人,提升其教師職業素養。
五、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基于社會互賴理論,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踐兩個學期后發現:第一,《現代生物技術與方法》課程思政對培養師范生職業素養影響明顯,達成了課程思政預期目標。第二,本課程思政顯著影響了師范生對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認知和認可度,取得了良好的課程思政效果。第三,本課程思政對思政元素融入途徑和內容進行了探究,發現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機滲入思政元素效果最佳,與著名科學家科研經歷相關的思政內容最受師范生喜愛,在后期的課程思政教學中應加強這方面內容的挖掘。故任務驅動的“講授+小組研學”思政教學模式值得在其他師范院校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教改中推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17).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eqid=d7e3175400035dc80000000664560dfe.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e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3]陳彬. 站在巨人肩上,讓孩子們看得更遠[N]. 中國科學報, 2022-4-19(4).
[4]陸韻.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與路徑[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3,(27):52-57.
[5]高巍,曾芯怡. 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現狀、困境及路徑研究——基于某部屬師范大學的調查[J]. 教師教育論壇, 2022, 35 (01): 66-72.
[6]王一敏,蔡福旭,李丹瑤.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高校師范生公共課《現代教育技術》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3,(09):26-30.
[7]王寶娟,郭玉冰,夏行權,等.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細胞生物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3,13(02):34-38.
[8]于晶,鐘宇帆. 系統思維視域下英語師范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與實踐[J]. 教師教育論壇, 2023, 36 (01): 64-70.
[9]郝園園, 韓力爭, 茆素瓊.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2, (03):57-62.
[10]權春善, 張樹彪, 崔京春,等. 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生物工程發展前沿》的教學實踐探索[J]. 科技風, 2019, (33):66.
[11]李珊, 王宏, 黃佳瑩,等. 研究生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與實踐——以“現代生物學進展”為例[J]. 科教文匯, 2022,(09):99-102.
[12]王坦.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 課程·教材·教法, 2005(01):30-35.
[13]Johnson, D.W. et al.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0.
[14]吳和喜.“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0, 36(6): 86-89.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ostgraduate courses of normal university
—A cas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Methods
Zhou Qing-chun, Yuan Yong-ze,Niu Hong-yu
(School of Life Scienc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we adopts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l of “teaching + group research” to carry out the overal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or the graduate course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Methods”,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valua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this course has obvious positive impact on cultivating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Studen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is good. The above results not only have some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other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 but also help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exten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Teacher education; Postgraduate cour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