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君滔
摘 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于促進學生語言表達、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傳統家校分離的作文教學模式難以充分釋放學生的寫作潛力,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水平。鑒于此,文章從小學語文作文現狀入手,分析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價值。重點以實際教學案例為支撐,從做好學情分析、注重寫前閱讀、搭建線上平臺、豐富寫作題材、家校聯合評價、作文成果展示六大方面,闡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路徑,旨在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進提供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家校共育;融合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0-0112-04
家校共育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引擎。通過教師與家長間的默契配合、協同行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持,打造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并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持續發展。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由于小學生語文基礎薄弱、語文知識儲備量不足、思維能力水平偏低,導致其在寫作中難以用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缺乏將生活經驗、生活感悟、生活體驗、生活事物融入作文中的意識。為改變此種學生作文情況,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通過家校溝通把握好小學生的作文基礎水平與個性化需求。依托家校共育平臺、家校共育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作文素材,引導學生圍繞生活進行寫作,寫出內心所想、寫出心中感受,從而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優勢,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水平有所提升,在日常教學中注重作文技巧訓練、作文知識講解,并結合范文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實踐,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流程。但從實際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成效來看,學生作文素養發展緩慢、寫作思維固化,在寫作過程中傾向于拼湊字數,忽視對真情實感的抒發、對真實生活的描繪,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乏味、作文語言缺乏靈活性、作文思路受阻。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尚未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結合為有機整體,作文教學局限在校園與課堂之內,不能有效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空間中,導致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諸多突出問題。
一是對小學生作文基礎水平、作文學習需求的掌握不夠準確。做好學情分析是作文教學的前提條件。當前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掌握學生作文學習情況時習慣從自身主觀判斷入手,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任務完成程度等判斷學生的作文水平、作文學習特點,不能從家校共育視角出發全面獲取學生寫作習慣、寫作參考等信息。在不能準確把握學生作文水平的情況下開展作文教學,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導致作文教學效率低下。
二是讀寫結合程度明顯不足。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寫作基礎知識、寫作基本技能,形成寫作思路并完成作文訓練任務。在寫作前,鮮少有教師能夠依托家校共育引導學生廣泛、深刻、自主閱讀。在缺乏深厚閱讀基礎的情況下,學生語文基礎知識不牢固、寫作思路狹窄,不能有效將生活經驗、生活感悟、家庭生活經歷等轉化為作文內容,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局限性大。
三是作文寫作資源家校融合度較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開展依靠海量、豐富的教學資源。當前學校教育資源與家庭教育資源的融合程度明顯較低,學生不能獲得豐富的靈感啟發。在面對寫作主題時會出現“無從下筆”的情況,難以從作文資源中提煉寫作素材,不能有效且靈活地組織語言并達到寫作目標,導致學生作文素養發展緩慢。
四是作文教學與學生的家庭生活脫節,未能從家庭生活中提煉作文題材,學生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的問題,不能從家庭生活的細微之處入手捕捉家庭、親情的溫馨,難以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論證深刻的道理,導致學生的作文存在言之無物、言之無情、言之無序的問題。
五是作文評價內容缺乏全面性、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與深刻性。作文評價可以反映出學生的作文學習成效。現行的脫離家校共育的小學語文作品評價以教師為主體,重在評價學生完成作文任務的程度、作文技能水平以及學生對寫作知識的掌握程度等,不能綜合、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寫作觀念、寫作情感、寫作習慣、寫作態度等,加之評價主體局限性過大,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客觀,不能為作文教學的改進提供依據。
六是缺乏作文成果展示環節,不能使學生看到自己在作文方面的進步與提升,不利于學生寫作信心的建立。難以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語文學習內容、語文學習成果,會降低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同感、信任感,進而降低家長對作文教育的參與度,會制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水平的提升[1]。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價值
(一)有助于豐富作文教學資源
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序、有效開展的先決條件。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一般根據語文教材,從網絡、書籍中整合教學資源,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作文教學內容,但難以帶給學生真實的作文體驗。與家校共育融合的小學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家庭生活經驗入手,通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持續、有效溝通以實現家庭與學校教育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采用家庭生活中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深度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根據學生的特點整合教學資源,保證教學資源對接學生的個性化訴求。同時,教師可以將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運用到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在真實的作文情境下收集信息、回顧經歷,充實自己的作文內容、活躍自己的作文語言,有效補充作文教學資源。此外,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家庭生活感悟、體驗等與作文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作文技巧與表達方式清晰、生動地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趣事、介紹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讓學生從家庭生活的細微之處入手,用規范且貼切的作文語言展現家庭生活的美好。由此可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對于豐富作文教學資源具有重要價值[2]。
(二)有助于拓展作文教學空間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想,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依托,好的生活便是好的教育。并倡導一線教育工作者在勞力上勞心,實現教學做合一。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領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當擺脫校園、班級、教室的桎梏,由封閉的空間走向開放的空間,探索出更加多元的作文教學途徑,并實現作文教學與寫作實踐的有機整合。而家校共育是拓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空間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教師可以將作業視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紐帶,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基礎的寫作知識、基本的寫作技能以及在寫作中的謀篇布局、語言組織方法,讓學生圍繞著寫作主題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布置實踐性的寫作作業,發揮家長對學生作業的監督作用,請家長與學生共同規定寫作時間、制定寫作計劃與寫作標準,督促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作文任務,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作文習慣,并學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空間,要求學生根據寫作主題、寫作要求自主搜集資料,在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下拍照片、親身體驗,于家庭生活中廣泛整合作文素材,這樣學生便可以在課堂上對作文素材進行加工處理,將作文素材轉化為自己的作文語言,有助于拓展作文教學空間[3]。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作文素養
作文素養是一項綜合性概念,包含學生在獨立、自主寫作中應當具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維能力等,也涉及學生的寫作品質,如堅持、專注的寫作態度,良好的寫作習慣,正確的寫作策略等。在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大部分教師都重視知識傳輸與技能訓練,難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導致學生作文素養發展緩慢。而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學校教育在認知思維層面促進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習得各項技能;通過家庭教育在情感教育層面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釋放學生的創造性,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學生在校期間學足、學好,在課堂上高效率完成作文學習任務,掌握必備的關鍵能力與品格。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審美價值取向。學生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支持下逐漸意識到作文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主動用作文記錄生活趣事、表達內心感受、抒發自身情感,反復閱讀自己的作文以重拾美好記憶,能夠促進學生作文素養的穩步提升。
三、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路徑
(一)重視家校溝通,做好學情分析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依靠家長與教師、學校與家庭之間持續、穩定、和諧且有效的溝通。家校溝通是家校共育的先決條件,通過家校溝通需要明確家長與教師所承擔的教育責任,在學生教育方面達成共識,并共享學生學習信息,更加全面、精準地分析學生在作文學習、作文實踐中的優勢與不足,促進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發展水平與所處的學習階段,提高家長對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對學校教育工作的配合程度。教師則圍繞家校溝通內容做好學情分析工作,從小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與寫作經驗出發,制定更加適切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為作文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4]。例如:《寫日記》一課教學前,教師可以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期間是否會向自己分享學校的趣事、是否能夠準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是否愿意記錄難忘的瞬間。通過家校溝通以分析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語文課程的認知水平以及作文興趣。在此基礎上根據小學生的共性特點與興趣愛好設計“講趣事”活動,引導學生以“說”為起點,分享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難忘的人事物,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家庭生活體驗,消除學生對作文學習的畏難情緒,并保證作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契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家庭生活經驗。
(二)注重寫前閱讀,營造閱讀氛圍
我國著名文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毙W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特征決定其在寫作時需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語文知識儲備,而閱讀被視作獲取知識信息的最佳渠道之一。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融合,需要教師前置閱讀環節、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家長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下閱讀寫作主題相關的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思考、辨析、解讀、探究,初步建立作文框架、明確作文主旨,主動學習文本中的寫作技巧與表達方式。在幫助學生清掃作文基礎知識障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用美的文本促進學生寫出美的作文,使學生在濃郁的閱讀氛圍中形成寫作動因。例如:《我來編童話》一課教學前,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讀童話。向家長發送童話閱讀資料,請家長帶領孩子共同制定閱讀計劃、規定閱讀時間。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要給孩子提供舒適、安靜的環境,不能打擾孩子的思考,但需要提醒孩子及時完成預習任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初步感受童話故事中瑰麗的想象、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把握好起因、經過、結果這三大故事要素,并在內心構想屬于自己的童話故事。通過家校共育幫助學生做好寫作前的閱讀準備,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寫作中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三)搭建線上平臺,共享家校資源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資源共享,是推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融合的必要條件。信息時代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更加多元,除了傳統以家長會、開放日等線下活動為載體的家校共育模式之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軟件搭建線上家校共育平臺,一方面便于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動態化掌握學生的學習信息、學習狀態與學習問題;另一方面則可以實現家校資源共享,在豐富作文教學資源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加開闊的作文視野。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微信、QQ、云課堂等教育新媒介搭建家校共育平臺,開發并利用好家庭教育資源,讓作文教學更加高效、活潑[5]。例如:《推薦一個好地方》一課教學前,請學生在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下搜集自己在游覽景區、參觀名勝古跡時所拍攝的照片,或是簡單寫出游覽的地方、推薦該地方的理由。準備完成后,將照片、資料等通過微信等社交新媒體發送給教師。教師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加工處理,制作PPT課件。在正式授課時,以資源共享為起點,請學生對照照片或“游記”講述自己的游覽經歷,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實現家校資源的共享,喚醒學生的記憶并激活學生的真實體驗,為學生的作文增添色彩。
(四)豐富作文題材,融入生活感悟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與家庭教育融合的要義在于克服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弊端,在兼顧知識講解與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作文情感,引導學生將真情實感融入作文語言當中,保證學生的作文言之有情并打動人心。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豐富作文題材作為推進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融合的著力點,積極為學生創設家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的細節,能夠從“小人物”、小事情、小視角入手,折射出深刻的人生、生活道理,自然而然地寫出自己對人事物的認知、感受、體驗,揭示自己的心理活動,這樣學生的作文便可以情感充盈、內容飽滿,助推學生作文素養的提升。例如:《我想對您說》一課教學中,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學生所選取的典型事例存在雷同問題,不能從真實的家庭生活入手抒發真情實感。為解決該問題,教師要從家校共育視角出發,將真實的家庭生活情境引入課堂,可以請學生回憶一日三餐,在營養均衡、美味可口的飯菜中是否能感受到媽媽細水長流的愛意?回憶家中損壞的餐桌、管道等在爸爸的巧手下恢復如初,是否感受到爸爸對家庭的付出?在家校共育的支持下,學生的視角回歸真實生活,學會通過描述生活細節以體現父母之愛,讓學生在感動之余自然而然地向父母傾訴心聲,寫出誠摯、動人的作文。
(五)家校聯合評價,反映學習成效
為解決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作文評價內容缺乏全面性、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與深刻性的問題,建議教師從家校共育視角出發,采用家校聯合評價的方式重塑作文評價機制。在評價內容上力求全面性,綜合反映學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態度、寫作習慣;在評價主體上力求多元化,將家長、學生都轉化為作文評價的主體;在評價方法上力求多樣化,積極實行“檔案袋”評價、交互式評價,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反映作文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并且要高度重視對評價結果的運用,逐步改進作文教學模式與方法,引導學生找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以此實現教學相長[6]。例如:針對寫景作文的教學,教師可以實行“檔案袋”評價方式,請學生將作文保存在檔案袋中,通過自主閱讀、同學交互閱讀圈畫出好詞佳句、標注出待修改的部分。再通過家長閱讀寫評語,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并統計評價結果。每次開展作文訓練活動后,都將學生所寫的景物描寫作文放在檔案袋中,由家長、教師、學生評價后保存。在此基礎上定期開展“圓桌會議”,學生對比分析檔案袋內不同時間段內寫出的作文,感受自己的學習進步,思考自己是否改進了寫作中的不足之處,以此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六)作文成果展示,激發改進動因
學生對作文成果的展示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閱讀或同學間相互閱讀,也要讓家長參與其中,使家長在閱讀孩子的作文中切實感受到孩子的進步,增強家長對作文教學的參與度。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作文成果展示環節的設計與開展,既需要展示學生的作文內容,又需要展示學生的思維路徑、寫作方法、寫作感悟,將學生的作文學習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獲得成功體驗。同時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增進親子關系,改變家長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作用,并鼓勵學生改進作文,實現自我超越。例如:《我來編童話》一課教學中,學生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后在課堂上進一步學習故事的基本要素、故事的語言特點、故事的寫作技巧。同時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現自己的童話故事情節、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自己的童話故事內容,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力與想象力,并寫出自己在寫作時運用的技巧與表達方式。學生完成作文任務后,將作文內容、思維導圖等發送到班級微信群,全面展示學生的作文學習過程與成果,引導學生根據家長、同學與教師的反饋改進作文。
三、結語
推進作文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有助于豐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資源、拓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空間并逐步培養小學生的作文素養。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與家長建立溝通關系,與家長共同制定作文培養計劃,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問題。在此基礎上共享學校與家庭教育資源,與家長共同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充分運用課前、課中、課后時間,引導學生學習作文知識與技巧,用作文講述生活故事、抒發真情實感。
參考文獻
[1]蒲國剛,牟淑娥,張玲.家校共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學校作為[J].教育科學論壇,2023(26).
[2]伏二崗.巧妙運用溝通藝術,彰顯家校共育魅力[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3(04).
[3]楊力.角色定位有尺度,家校共育促成長[J].教育家,2023(32).
[4]彭昭.“互聯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實施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4).
[5]王艷麗,王瀟瀟.家校共育促進小學生情緒管理的指導策略[J].智力,2023(20).
[6]傅之敏,何建芳.“五新五融”,新時代家校共育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德育,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