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快
【摘要】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尤其是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布之后,教學評價變成核心議題之一.然而,在許多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呈現相互割裂的狀態,難以準確反映學生在數學學科中的真實情況.基于此,文章立足新課標,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展開了分析,首先闡述了“教—學—評”一體化的含義,然后指出了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從智慧教學、樂趣學習和智慧評價三個方面探索“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策略,以供小學教師參考和借鑒,完善整個教學過程.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
引 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小學數學教學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教—學—評”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將教學、學習、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理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在課堂上積極探索實踐“教—學—評”一體化策略的全新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教—學—評”一體化概述
“教—學—評”一體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學目標為統領,將教學、學習和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評價不再僅僅是課程結束后的簡單總結,而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終服務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其特點體現在過程完整性、目標一致性和反饋及時性三個方面.過程完整性:教、學、評在整個教學過程實現無縫連接,評價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貫穿教學的始終.目標一致性:“教—學—評”一體化下,教學目標為整個教學的核心.教學環節、學習環節和評價環節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反饋及時性:“教—學—評”一體化下,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信息能夠及時傳遞給教師,使其能夠迅速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問題所在.
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不準,重知識輕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比較偏向于知識的傳授,導致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定位不準,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以及對綜合素養的考查.同時,由于教學目標定位不準,一些教師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評”一體化,使得評價環節無法有效地服務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因此,在當前“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中,教師需要更加明確和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使之更貼合新課標對學生全面培養的要求.
(二)教學方式傳統,重講授輕活動
盡管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但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參與,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也無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一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評價環節也單一和機械,故無法真正發揮出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引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富啟發性和參與性的學習體驗.
(三)評價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
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上未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而形成了“評無可評”的現象,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饋信息,也就無法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發展,為教學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改進建議.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策略
(一)智慧教學,精準制訂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驅動力,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和教師教學的重點.精準制訂教學目標能夠使教、學、評環節更具針對性.為了使教學更顯智慧,教師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目標制訂工作.
1.依據新課標,明確教學要點
新課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指導性文件,規定了小學數學各個知識板塊的目標與要求.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新課標,深度掌握低段、中段和高段等三個學段以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等四個板塊內容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依據新課標明確的核心素養要求進一步細化教學要點,并將其貫徹到日常教學中,以確保教學方向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2.依托教材體系,把握邏輯起點
小學數學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和知識序列進行編排的,每個知識點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系和邏輯關系,因此,教學目標制訂工作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確教學要點的基礎上,依托教材體系,把握教材的邏輯起點,理清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對每個章節、每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的把握.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對不同年級、不同板塊之間的聯系和銜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實現教學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立足學情實際,了解現實動點
教學目標制訂工作的第三步就是需要教師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現實動點,即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疑惑點和生長點等,確保目標的制訂能夠保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分析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情況、與學生進行交流等方式了解他們的現實動點.通過了解學生的現實動點,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和需求,制訂更加精準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現實動點來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對某個數學知識點存在疑惑,可以針對這個知識點設計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對其進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如果發現學生對數學應用題存在困難,可以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應用題,引導學生將數學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樂趣學習,優化教學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全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樂學、愛學.為了實現樂趣學習,教師需要立足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優化教學活動.為此,教師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具體工作.
1.單元統整,真實情境生智
單元統整強調的是將數學知識點按照其內在邏輯和關聯性進行整合和重新組織,形成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教學單元.在單元統整下,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這一認知特點和愛玩的需求,充分利用真實情境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更加系統性的教學單元.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個以“圖形運動”為主題的教學單元.該單元可以包括平移、旋轉、對稱等圖形運動的基本概念和性質,以及一些實際應用案例,用來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圖形運動的知識體系,更好地理解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針對這一教學單元,教師可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學生能夠認識圖形平移和旋轉的特點,掌握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概念;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能夠提升動手能力;在學習圖形運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打造真實情境,如展示游樂場中的旋轉木馬、摩天輪、風車等,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運動現象,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動力.
2.緊扣目標,階梯推進聚智
在創設真實情境之后,教師應該圍繞既定的目標由淺入深地推進教學,讓學生慢慢加深對圖形運動相關內容的理解,實現“聚智”的目的.因此,在利用真實情境生智之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嘗試著去描述圖形的運動特點,以此了解學生對圖形運動的認知情況,進而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究圖形運動的概念和性質.在學生對圖形運動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與體驗來深入理解圖形運動的概念和性質,如讓學生用紙片或卡片制作一些圖形,并通過旋轉或平移等運動方式來展示圖形運動的特點.通過學生的操作和體驗,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探究圖形運動的規律和性質,如旋轉的角度、平移的距離等.在學生對圖形運動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和推理來探究圖形運動的規律和性質.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和分析一個三角形在旋轉或平移運動過程中的變化規律,并推理出其他圖形在相同運動方式下的變化規律,在分析與推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設計活動,思維外顯展智
在學生足夠了解圖形運動的知識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拓展性的活動,促使學生將數學思維過程外顯化,從而展示學生的智慧和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紙張、剪刀等工具制作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見到的圖形,比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教師可以提供一個圖案,讓學生觀察,并利用制作好的圖形,結合它們各自的運動特點(包括平移、旋轉等)制作一個和模型相同的圖案.這個制作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活動完成后,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講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促進學生的互相學習,進而促進整個班級共同進步,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學習.
(三)智慧評價,促進素養提升
智慧評價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和手段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從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并提升數學素養.
1.對應目標,任務驅動
為了實現評價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教師應根據課前設置的目標去布置對應的任務,并考查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為例,教師在課前可設置教學目標: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夠讀懂扇形統計圖并分析其中的信息;能夠對扇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應用場景產生清晰的認知;能夠利用扇形統計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了考查學生的能力,教師要對應目標設置任務,比如,針對“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夠對扇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應用場景產生清晰的認知”的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扇形統計圖和其他類型的統計圖,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針對“分析扇形統計圖中的信息”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包含扇形統計圖的真實數據,讓學生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百分比、比例等.針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扇形統計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家庭支出比例、學校各年級人數比例等,以此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促進知識遷移.
2.嵌入全程,學教優化
在任務驅動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將評價全程嵌入學生的探究過程,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和評價,并根據學生的實時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實現學和教的優化.嵌入全程的評價意味著評價不再局限于學習任務完成后的簡單總結,而是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在“扇形統計圖”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數據收集、圖形繪制、分析解釋等環節的表現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概念的理解、數據準確性、圖形繪制規范性等方面.除此之外,教師要考查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全面了解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在團隊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在評價中綜合考慮學生在學科知識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表現,為實現學和教的優化提供更具體、更全面的參考.
3.多元評價,素養提升
在教學優化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強調多元評價,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多元評價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和評價內容多元化,以便于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首先是評價主體多元化.為了提升學生素養,教師可擴充評價主體,比如學生自評、互評等,以實現多角度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方式多元化.傳統的評價方式多以紙筆測試為主,這種評價方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可采用口頭測試、實際操作測試、作品評析等組合評價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學習成果,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是評價內容多元化.這也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關注他們的能力發展、學習態度、情感體驗等方面,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和發展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指導和支持,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結 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評”一體化實踐旨在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統一,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可以從智慧教學、樂趣學習、智慧評價三個方面出發探究實踐教學策略,從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永輝.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J].新教育,2023(29):36-38.
[2]蔡惠芳.淺談新課標下如何開展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3(28):75-77.
[3]柳鈺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策略研究[J].教師,2023(2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