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菲 劉輝
摘?要:杜重遠是中國最熱忱的愛國者,最堅決的民主戰士。他一生關注青年、愛護青年,注重對青年進行愛國教育和引導,在青年及愛國主義教育問題上有許多真知見解。本文對杜重遠的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觀及實踐進行探究發現:杜重遠的青年愛國主義教育以“愛國”“救國”為核心內容;杜重遠認為青年要深入到社會和群眾中進行實踐;他主張革新教育制度,為抗戰培養人才;他本人更是知行合一,積極投身于教育實踐中,為青年找尋救國出路,為教育事業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杜重遠;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觀;實踐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62
杜重遠(1898-1944)是民主革命時期我國著名的實業家、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鄧穎超同志稱他為“革命左派先驅,愛國擁黨英烈”。杜重遠一生都致力于抗日救國,為實現民族獨立自由、國家統一的愿望鞠躬盡瘁。
打開《杜重遠文集》,以“青年”為題的文章就有十幾篇。杜重遠認為青年是社會的中堅,民族的棟梁。他指出“青年實國家之元氣,亦吾儕之良友”,“青年是未來中國新生的主力軍”,在內憂外患的特殊年代“青年是最感到煩悶而也是最有希望的。”由此,杜重遠極其重視青年問題,特別注重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引導。
閱讀杜重遠談論青年問題的文章,對他關于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言論主張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杜重遠的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觀及實踐有以下幾點內容:
1?以“愛國”“救國”為核心
杜重遠對青年的教育和引導是以“愛國”“救國”為核心的。杜重遠生活的舊中國,外有帝國主義強敵入侵,內有軍閥混戰,苦悶的青年們找不到出路和方向。杜重遠發現了青年們的困苦現狀和癥結所在,為此,他寫了諸多文章探討青年的出路問題。在《為消極悲觀的青年們進一言》中,杜重遠呼吁青年要認清國難。杜重遠指出國難并非東北一隅的問題,而是全國人民的問題,國難的發生和解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要知道‘九一八’事變以前,天天醞釀著國難,‘九一八’那一天,不過像一個爆燃燒到了中心,自然地爆發了。‘九一八’以后國難還依然是國難。”杜重遠較為深刻地總結了國難發生的原因,他認為政治方面由于中國“封建殘余的存在”,經濟方面則由于中國“生產技術的落后”及“外受帝國主義的摧殘壓迫,內遭軍閥官僚的橫征暴斂”。杜重遠激勵青年“要有越王勾踐嘗膽的決心”和“愚公移山地壯志”,在認清國難的基礎上,堅定決心,團結起來,擔起民族復興的責任,他相信真理終將會戰勝暴力,光明總會來臨。在《為消極悲觀的青年們再進一言》中,杜重遠激勵青年們要“埋頭苦干”,但是“不要走到消極悲觀的路上去”。杜重遠認為青年愛國救國是一個長期的歷程,不是僅憑一時意氣,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學會變通,長久堅持,抓住關鍵,尋找恰當的方法。他說:“在目前一團漆黑的世界中,我們要苦干,要前進,我們只有走彎曲的路線,不能走那條直線,現實社會是矛盾的。你能抓住矛盾的弱點,你就有路可走,你就不會消極悲觀了。”
杜重遠發現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是中國社會濟貧積弱的原因所在,他指出想要救國就必須堅決地反帝反封建。在紀念“九一八”三周年時,杜重遠明確提出發動民族革命戰爭的觀點,他說:“我們唯一的出路只有放棄暫時的茍安,犧牲一切的享受,發動自衛的民族革命戰爭”。因而,他多次教育、引導青年認清民族危機,把握時代環境,為民族解放而奮斗。在《再勖青》一文中,杜重遠呼吁“青年們,覺悟吧!”“只要青年們有深刻的認識,堅強的意志,徹底的決心,抓住這個有為的環境,便無往而非用武之地了”。在《再勖青年中》他直言“天下無不可為之事,亦無不可造就之才,這關鍵就在于他是否能認清楚當前的環境和抓住大可有為的機會,百折不撓的往前干。”
2?主張青年深入社會實踐,投身時代洪流
杜重遠一心救國,他指出青年的出路就是“不顧一切向前干去”,那么要如何干呢?杜重遠認為青年要深入社會,深入群眾,腳踏實地的干。杜重遠有關青年問題的論述中最精辟的地方就在于“全力推進青年學子的社會化、群眾化的過程,要求他們投身于時代的洪流,與‘窮苦的小百姓’相結合”。杜重遠鼓勵青年“要深入下層的民眾間”,“要刻苦實干,一切虛榮,一切利祿,均應丟在九霄云外”。他語重心長道:“現在是所謂:外有強鄰,內有國賊,我們要打倒我們的敵人,不是寫幾篇文章,丟幾個炸彈,就可了事的,必須有大多數覺悟的青年,不辭艱苦,不畏強橫,在一種整個民族徹底解放意義之下,深入社會,痛下功夫,得到民眾的信仰,抓住環境的重心,向前干去,然后才有改革社會的力量,才能達到我們所預期的理想。”杜重遠在考察了中國的國情后深刻地認識到:那些“坐擁巨資”“飯桶官僚”“洋博士買辦”是救不了國的,真正的救國志士在“窮苦小老百姓中間躲藏著”。杜重遠認為不是高談闊論或者個別人進行抵抗就能救國的,想要救國,需要中國萬千大眾聯合起來,積蓄革命的力量,奮起反抗。他鼓勵青年們到群眾中去,與群眾相結合,從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杜重遠認為青年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要有不怕困苦的奮斗精神。他曾多次贊頌底層青年勇敢無畏、踏實苦干的行為。杜重遠在1932年寫給周韜奮的九江通訊《向前干去》一文中,提到九江各商店的青年店員集合200余人組織良心救國會的事情。不論老板如何動怒、唾罵,不管經濟條件何等艱難,這幫熱血青年也要為救國貢獻力量,不顧一切辛苦向前干去。杜重遠被九江青年們無所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所震撼,他不禁感嘆道“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欽佩。”1934年杜重遠再次來到九江,順道探查了青年們的現狀,寫了《我所敬愛的幾個青年》一文。文中,杜重遠高度贊頌了這些奮斗在社會底層各處的青年志士,他說真正在干著的熱血志士“不是黨國要人,也不是商界領袖,而是些給社會瞧不起的窮苦青年。”他們雖處境艱難,“可是他們沒有絕望,卻始終艱苦的干著”。杜重遠呼吁青年們團結起來:“我們鼓著勇氣,團結起來罷。只有團結才能改變這自私與黑暗的社會。至于我們個人的力量是太微弱了!”。
3?主張革新教育制度,為抗戰培養人才
杜重遠在“九一八”事變后,曾赴川、鄂、湘、贛、皖、粵、閩及北方各省考察,不僅考察了各地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更是著重考察了各地的教育。他在《長江之游》(上)中深刻的揭示了國家教育的現狀“吾國整個的教育,本已不適國情,不切實用,而沿江各省更是故步自封,形同虛設。”在赴桂通訊之一《漸入佳境》中,杜重遠對中國的大學只知裝飾其表,不知修飾其里進行了批判。杜重遠尖銳地指出“姑且無論此種大學能否應國家需要,只就其大學本身而論,不急急于圖書之收攬,工廠之設備,以及師資之精選,而先造起一個眩神奪目的校舍,奇花異數的庭園,是皆東西洋歸國的飯桶博士們,關于各國的學術精華毫無心得,以為吾國只要能建起一個堂皇壯麗的大學來,就可表示物質不退步,文化沒落伍。殊不知沐猴而冠,無掩其怪,蠢婦涂粉,愈顯其丑。”杜重遠還批判了中國的學生崇尚外在,而不注重精修內在的行為。他指出日本的學生皆“破衣敝履,孜孜于學術之研究”,而我國的學生“一見此偉大的校舍,美麗的庭院,則眼見大開,奢念頓起,于是出必有車,食必有魚,洋式其服,革式其履,蓋不如是不足以壯觀瞻,恐負校長辦學之至意”,不關心國事,不為救國,僅僅是“口頭上瞎喊打倒,亂嚷驅除”。杜重遠認為辦教育者不能“徒重外表,忘卻實際”,要多關心“經濟破產,民生凋敝”以及“國家所需者何在?”
杜重遠認為要改變中國的教育現狀,就必須改革中國的教育制度。杜重遠指出“目前一般青年消極頹廢,是對于社會政治環境失望的結果。大學生在跳舞場消磨光陰,是教育破產的表現。如不根本改革社會政治環境,革新教育制度,而專從枝節問題下手,等于舍本逐末,斷無效果。”杜重遠主張教育要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在國難年代,就是要為抗戰培養人才。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后,杜重遠看穿了國民政府當局“讀書救國”“安心受課”“軍警包圍”“校門上鎖”的舊把戲。他指出在民族危機之下,當局希望“學生們像綿羊似的服從指導”,接受所謂的“特種教育”,“就是教好了一千個一萬個博士出來,還不是替人家養成了鄭孝胥、趙欣伯、殷汝耕……一群特特號漢奸,請問叫他們(或她們)去就誰的國呢?”杜重遠敏銳地發覺了中國教育的問題所在,即教育與社會所需是嚴重脫節的。為此,他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就是改革教育制度,培養愛國、救國的人才。
4?知行合一,積極投身教育實踐
杜重遠從食不果腹的放牛娃,到官費留學日本歸國,再到救國的有為青年,改變命運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知道青年對國家的重要性,更知道教育對青年的重要性,故而他畢生關懷青年、關注教育,更是知行合一,積極投身教育實踐。
1935年,杜重遠“在江西辦了一個‘為掩護搞革命工作的需要’的‘光大’瓷廠”,還成立了一個“陶業技術培養所”,“名為培訓技術,實際上是為抗日培養愛國人才。這個培訓所的青年結業后,很多參加了紅軍,其中很多成了共產黨員”。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杜重遠決心為抗戰扎實辦些實事。“抗日戰爭爆發后,新疆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重要的抗日后方,又是重要的國防交通要道。”為此,杜重遠三渡天山考察新疆的情況。在周恩來的指引、支持下和軍閥盛世才的邀請下,杜重遠放棄了國民黨的高官厚祿,也拒絕了好友到海外辦實業的邀請,決心到新疆工作,“愿為發展新疆的教育事業培養各族青年做貢獻”。1938年10月,杜重遠正式擔任新疆學院院長。
杜重遠致力于改革發展新疆的教育,為抗戰培養人才。為滿足新疆青年的文化需求,杜重遠親自采辦了三大卡車的文化書刊和技術設備運往新疆。他為了擴充新疆學院的師資隊伍,更是邀請了一批著名的學者來學校任教和講課。有文學家茅盾、張仲實,政論家史梅,作家、大學教授高濤,留美學者涂治,還有工程師姜豪、史杰,藝術家趙丹,哲學家沈志遠、薩空了等人。這些著名的人物為新疆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杜重遠在新疆,通過新疆學院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主張“學生首先是一個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是抗戰建國的戰士,是守紀律、訓練有素、有知識有文化的有為青年”。他親自講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課程,他還利用學校每周一次的“精神講話”,為學生們講國內外形式,宣傳抗日救國。為推動新疆學院的學術發展,杜重遠創辦了新疆高校最早的學術期刊——新疆學院校刊《新芒》。《新芒》上刊登了許多研究國際形勢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成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文化陣地,這便為推動新疆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新疆的早期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5?結語
杜重遠一生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嘔心瀝血投身于救國實踐。縱然如此,他仍十分重視青年教育。他的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觀也是以愛國、救國為核心的。他鼓勵青年立足國情,自覺肩負起反帝反封的任務,共赴國難;他主張青年投身于時代洪流之中,深入到社會與民眾之間,努力實踐;他認為教育要符合國情,主張革新教育制度,為抗戰培養人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他奔赴新疆,積極投身教育實踐,擔任新疆學院院長,為中國教育事業和抗日救亡運動貢獻力量。吾輩當代中國青年應以杜重遠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投身社會實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杜毅,杜穎編注.還我河山——杜重遠文集·題詞照片[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
[2]杜毅,杜穎編注.還我河山——杜重遠文集[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
[3]杜重遠.“九一八”三周年[J].新生周刊,1934,1(32):625.
[4]魯麗娟,暖融.燭照千秋的人格魅力──試論杜重遠先生與青年[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2):9496.
[5]李南蓉.試論愛國主義者杜重遠的教育思想[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2830+35.
[6]張寶裕,關繼廉,楊美君編.等[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7.
[7]高新生.抗戰時期新疆學院發展的特點[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8(0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