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用課程故事,能進一步開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升幼兒的理解力與記憶力,促使幼兒形成積極進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文章以提升幼兒園課程故事育人的有效性為目標,以“重記錄、重過程、重多元發展”為課程故事設計的基本要求,從樹立全局觀、增強邏輯感、提升甄別力、巧用“潤滑劑”、學做有心人五個維度出發,淺談幼兒園課程故事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幼兒園課程故事設計要求和有效運用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故事;運用策略
作者簡介:史文冰(1994—),女,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實驗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中的“課程故事”是指幼兒園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真實發生的、富有課程內涵和育人價值的事件。故事的主人公以幼兒教師和幼兒為主,故事內容符合3—6歲幼兒的心智特征,具備真實性、生活性、研究性等特點。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應用課程故事,能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開發幼兒的多元智能。在實際園本活動的設計中,幼兒教師需注意積累故事素材,應用課程故事為幼兒搭建成長階梯,助力幼兒多元能力的發展。
一、幼兒園課程故事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激活想象力與創造力
借助課程故事開展幼兒園教育,能激活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幼兒開辟奇妙的聯想空間。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幼兒的認知經驗不同,對故事情節的想象存在個體差異。教師通過講解課程故事的方式展開教學,能誘發幼兒對生活情境、師生故事的深層次聯想,促使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等思維能力獲得深度發展。
(二)提升理解力與記憶力
課程故事是多元化育人故事的一種,包含著豐富的情境信息和故事要素,是訓練幼兒理解力和記憶力的重要載體。幼兒通過聆聽幼兒教師的故事講解,能夠自發地處理聽到的信息,從長句中把握重點內容,自主串聯信息的關系,整理與整合信息內容,理解故事的內涵。這種方式能夠為幼兒提供傾聽信息、整合信息、處理信息的訓練機會,有效訓練幼兒對故事信息的解讀能力、記憶能力。
(三)涵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目標。將課程故事植入幼兒園育人活動中,能對幼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效培養形成積極意義。課程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在聆聽課程故事的過程中,幼兒能自主結合幼兒教師的語氣、表情和微動作,對故事情節中的情感內涵與價值取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猜測,積累情感分析與價值分析經驗,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幼兒園課程故事的設計要求
(一)課程故事應是“紀錄片”而非“宣傳片”
“紀錄片”具有真實發生的特征,“宣傳片”則有著美化的特征。按照宣傳片的思路來創設課程故事,不利于幼兒教師對課程故事的反思。在創設課程故事時,幼兒教師需注意遵循故事的真實性原則,按照紀錄片的形式來構思故事情節,客觀地展現其課程設計、實踐、探索過程中真實發生的、復雜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角色、場景和情節,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的課程故事更加豐富有趣。
(二)課程故事重在教學“過程”而非“結果”
從課程故事的育人價值來看,真正發揮課程故事育人作用的環節,在于課程故事的講解過程,而非故事的結果。在課程故事講解過程中,幼兒能了解完整的學習過程,積累語言建構與運用經驗;幼兒教師則能立足更為宏觀的角度,客觀審視教與學的關系,結合課程故事案例對教學策略進行優化和調整。故事教學過程的細致設計,能使師生雙方從活動中獲益,形成“共學”格局。
(三)課程故事視角應從“獨白”走向“多元”
在課程故事構建過程中,幼兒教師需避免單一的內心獨白視角,將課程故事角色的視角多元化。不同的社會角色、教育角色具有不同的教育日常和教育思路。豐富課程故事的角色視角,能依托故事的情節內容,演繹出不同風貌的趣味故事,增強故事的教育價值和生動性。因此,在課程故事設計中,幼兒教師需注意課程故事視角的多元化設計,突破單一的描述視角,豐富故事結構與內容。
三、幼兒園課程故事的運用策略
(一)樹立全局觀,慎重選擇故事內容和規模
好的課程故事需要經過謹慎的選擇和雕琢。在課程故事構建過程中,并非故事發生過程中的所有情境、人文素材均具有教育意義和應用價值。幼兒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方式、目標,就“為什么講述此故事”“此故事有什么教育價值”兩個問題來進行思考,樹立課堂故事設計的全局觀念,明確課程故事的內容和規模,提升課程故事運用的有效性。從內容角度出發,幼兒教師需明確“好故事”的特點,如:以情動人、意料之外且情理之中、生動有趣、發人深省等。結合上述角度去創設故事內容,選擇故事的角色視角與切入點,能更好地提升課程故事的品質。從規模角度出發,幼兒教師需明確撰寫故事的初衷,結合教育目標確定故事的規模,促使課程故事在整體性教育活動中有良好的呈現[1]。
例如,在幼兒園“我養的小動物”語言主題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講繪本故事《有個小狗叫八公》。講解完繪本故事后,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個人事跡,向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養狗的故事。這一故事取材于真實的生活經歷,且與本次活動主題關聯緊密。幼兒教師可以將“激活幼兒表達興趣,培養幼兒對動物的積極情感,為幼兒列舉優秀的語言案例”設為本次課程的教育目標,根據目標展開有側重點的話題講解,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對小動物話題的聯想與關注。幼兒能在學習活動中深化故事體驗,產生交流欲望,展開語言訓練。
(二)增強邏輯感,依托主題整合故事的秩序
“邏輯感”是課程故事的重要標準。好的課程故事需合理地串聯前因后果,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和清晰的認知邏輯。“故事秩序”在課程故事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在敘事類故事中,應用戲劇理論的“金字塔公式”,可以將故事秩序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尾聲—結局”五個部分;從故事的情節要素出發,又可以將故事秩序簡單地分為“起因—經過—結果”三個部分。無論采用何種故事秩序,幼兒教師在撰寫故事的過程中都要遵循故事的邏輯,以清晰的邏輯秩序來搭建故事的整體框架,形成結構完整的故事內容。同時,故事秩序的整合還需以幼兒園活動的主題為依托,使故事內容、秩序與教育主題需求相符,以此為后續課程故事的配套教學活動做好鋪墊[2]。
以幼兒園生態種植區域活動為例。為了使幼兒對種植小蔥的過程形成正確的認識,幼兒教師可以結合以前與其他班級的幼兒一起種植小蔥的經歷進行課程故事講解,詳細說明種植小蔥的活動步驟(選種、松土、播種、澆水、除草等)以及種植小蔥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如“小蔥丟失”“小蔥倒伏”等。幼兒教師在講故事時可以按照金字塔公式進行講解,搭建起故事的邏輯秩序。幼兒能從故事講述中產生對小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進而帶著積極的情緒走進下一活動環節。
(三)提升甄別力,據實拼配故事必要的元素
如果說故事的秩序是課程故事的骨干和框架,那么情節信息則是故事填充的血肉和內涵。在故事創設過程中,幼兒教師需在搭建課程故事主干后,結合框架為課程故事匹配必要的元素,常見的故事元素有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情節等。遵循真實性與生活性原則創設課程故事,要求幼兒教師在真實發生的事件范圍內選擇故事元素。在此范圍內,幼兒教師可以提升甄別力,確定選擇依據,如幼兒教師可以將激活幼兒興趣、啟發幼兒思考、引發幼兒討論、助力幼兒互動作為故事必要元素的設計依據。這樣設計能甄別故事元素的必要性,豐富故事元素在故事中的價值功能,提升幼兒教師對課堂故事的甄別力[3]。
例如,在“北斗七星的奧秘”科學主題區域活動中,幼兒教師將設計依據定為“通過‘北斗七星星象來引發幼兒對天文科學的關注,培養幼兒對天文科學的探索興趣”。在導入階段,為使幼兒對北斗七星產生具象化認識,幼兒教師可以向幼兒描述自己在夜晚看到北斗七星的畫面,說明北斗七星的排列方式像一個勺子。在故事講解過程中,為了使故事更加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幼兒教師可以將故事的元素進行進一步豐富,按照人物(幼兒教師和另一位教師)、事件(夜觀星象)、時間(一個晴朗的夜晚)、地點(幼兒園附近的街區)、情節(兩位幼兒教師關于北斗七星神話傳說的交流)等展開講解。豐富的故事元素能為幼兒打開求知的大門,生動的故事元素能使幼兒展開想象,聯想到兩位老師夜觀星象、展開趣味對話的場景,進而對北斗七星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兒教師在此時可以為幼兒銜接下一活動環節“觀看微課程視頻”,展開對北斗七星的深度講解。課程故事元素的細致設計,能增強故事的畫面感,激發幼兒的傾聽興趣。
(四)巧用“潤滑劑”,應用承接性語言豐富聽感
這里的“潤滑劑”泛指故事情節中一切引導幼兒積極傾聽,調動幼兒活動參與積極性的語言要素或故事敘述技巧,包括多元承接性語言、故事中的小故事或夾敘夾議等。在課程故事中應用“潤滑劑”的目的在于提升課程故事的情境感召力,持續調動幼兒的聆聽積極性。例如,部分故事以多個小故事為前因后果串聯而成,故事結構相對獨立。要想加強故事情節之間的關聯性,使其平穩地過渡,弱化幼兒聆聽故事的跳躍感,教師就可以運用一些承接性語言,如“不僅如此……還”“雖然……但是”“之所以……是因為”“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等。承接性語言的巧妙應用,能有效豐富幼兒的聽覺體驗,使故事情節順利過渡,提升幼兒的故事理解力[4]。
以美術區域活動為例,本次活動旨在指導幼兒完成樹葉拼貼畫的設計。在幼兒創作過程中,為了激活幼兒的創作靈感,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解自己創作優美樹葉畫作的心路歷程:“某一天,我在路上看到了落葉,想要留住美麗的秋天,就進行了拼貼畫的嘗試……”為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活幼兒故事傾聽興趣,幼兒教師可以在故事中融入承接性語言:“雖然在挑選樹葉的時候我總是不成功,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樹葉還可以這樣組合排列……”富有感召性的承接性語言能增強故事的曲折性,提升幼兒傾聽故事的專注力。
(五)學做有心人,采集過程性素材輔助講解
要想講出好故事,幼兒教師就需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做一個有心人,注意師生互動、教育故事素材的積累。幼兒教師可以從情節出發,自行預判故事案例對于幼兒教育的積極意義,選擇具備獨特性、典型性的故事案例作為素材;在生活中,幼兒教師也要注意留心觀察,選擇圖文素材時注意保留圖文的原貌,突出圖文素材更具針對性、必要性和價值性的部分,必要時可以對真實的圖文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以剪輯、編輯等方式來凸顯課程故事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念。豐富的課程故事素材能使幼兒教師在創設故事時言之有物,輕松調動生活經驗,解決教育問題[5]。
例如,在“中華美食地圖”主題區域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向幼兒滲透豐富的中華傳統美食文化常識,培養幼兒的鄉土情懷、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心。為深度落實本課時目標,幼兒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動中注意積累,結合真實生活中與鄉土情懷(家鄉的特色美食)、家國情懷(我國的美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自信心(祖輩流傳的特色菜)有關的圖文資料,為幼兒創設課程故事。比如,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經典食材“雞”作為美食故事的切入點,向幼兒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曾經食用過的一道菜—“叫花雞”,詳細描述制作這道菜的工藝,并為幼兒展示“叫花雞”的圖片。有的幼兒可能會對“叫花雞”這個名字的由來產生疑問,基于幼兒的問題,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個人所知,向幼兒說明“叫花雞”的來源典故,向幼兒展示這道菜背后悠久的歷史。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遵循真實性、生活性和探究性特征創設課程故事,有助于幼兒價值觀念與多元能力獲得深度發展。在幼兒園課程故事設計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依據全局觀,選擇課程故事的內容和規模,整合故事的情節秩序,匹配故事的必要元素,靈活應用承接性語言,注意積累故事素材。故事情節的精確化設計有助于豐富整體性故事內容,增強課程故事的情境感召力,激活幼兒對課程故事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繆維纓.在課程故事實踐中促進師幼共同成長[J].早期教育,2022(52):36-38.
[2]林媛媛,丁雅蓉.幼兒園優秀課程故事的探索性特征及其實現[J].福建教育,2022(42):17-20.
[3]蔡春燕.講好課程故事 賦能師幼共成長[J].早期教育,2022(39):19-21.
[4]林媛媛,吳毅婷.幼兒園優秀課程故事的情境性特征及其實現[J].福建教育,2022(33):16-20.
[5]柴林姍,徐瑾.幼兒園課程故事的撰寫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2(7):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