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詩雨 高蘊 管賢強

摘要:名人故居是名人成長的記錄和文化創造的見證者,具有傳承名人思想與精神、普及歷史文化教育的積極功能。蘇州名人故居眾多,其中教育類名人故居占據了相當的比例,但現實中這類故居并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對此,該文首先對蘇州市名人故居進行分類研究,然后著重探究其中的教育類名人故居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最終結合教育名人故居的獨特之處——其蘊含的名人教育思想,從加強保護與合理開發、健全內部資源建設、實現與外界接軌3個方面,對這類故居未來的保護和創新性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以便更好地開展保護工作,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蘇州名人故居;教育名人;教育思想;思想傳承;故居保護;創新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7;K878.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076-06
Research on the Former Residences of Suzhou Education Celebrities
—Inheritance of Educational Ideas and Integration into New Way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a celebrity is a record of the growth of celebrities and a witness of cultural creation, and has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inheriting the thoughts and spirit of celebrities and populariz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former 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in Suzhou, among which the former residences of educational celebrities also account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but in reality, such former residences have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first classifies and studies the former 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in Suzhou, and then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ormer residences of educational celebrities, and finally combin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former residences of educational celebrities,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celebrities contained in them,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uch former residences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resources, and realizing integra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so as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protection work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Former residence of celebrities in Suzhou; Education celebrities; Educational ideas; Inheritance of ideas; Protection of former residenc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1 研究背景
名人故居是名人成長的記錄和文化創造的見證者,也是歷史文化氣息的一種獨有載體[1]。通過名人故居,后人可以更好地讀懂當地的人文歷史,明白一座城市過去的靈魂和價值所在。同時,名人故居也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對它的保護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國擁有上下5 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史,名人故居資源極其豐富,遍布各地,數量頗多的當屬北京、上海、蘇州等地[2]。然而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對蘇州名人故居的研究并不算多,由此可見蘇州名人故居并沒有引起大眾足夠的重視。
從有關蘇州名人故居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數故居仍處于“孤立發展”狀態,即只考慮各自的保護開發,而忽略了同類型故居之間的聯系,相關研究也少有能夠將其進行分類的。而在《淺析名人故居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以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為例》《中外名人故居旅游資源保護及利用對比研究——以蘇州古城區為例》[3]等文章中雖有對名人故居進行分類,但較為籠統,不夠細化,也未對各個類型的故居進行深入的、有針對性地探討,因此在分類研究方面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名人故居中承載著許多豐富的文化,它往往是一種文化的孕育場,對人的成長,特別是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精神塑造等方面,具有某種特殊而潛在的影響力。然而目前對名人故居的研究,大多是對其建筑景觀設計、旅游開發價值等的研究,關于如何促進名人故居中蘊含的思想文化傳承則缺少相關研究。針對以上研究現狀,本文將首先按照名人的身份特點,對蘇州名人故居進行分類,再著重探究教育類名人故居,深度挖掘此類名人故居中蘊含的名人教育思想內涵,研究如何促進名人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傳承、傳播與發展,并將其融入故居保護開發新途徑之中。
2 蘇州名人故居概況及分類
2.1 蘇州名人故居概況
文化名城蘇州,擁有超過2 5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一批批大家在此誕生,無數名流來此駐足,在蘇州的大街小巷,留下了眾多名人故居。這些故居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他們在這里生活過的痕跡,成為連接古今的載體,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建筑藝術,還是旅游觀賞上都有著極高的價值。2019年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官網發布的蘇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統計了近300處故居類文物保護單位[4]。這些故居多位于姑蘇區、吳中區、吳江區、常熟市、昆山市等地,集中分布在平江路、十全街、山塘街、人民路及其周邊區域,還有同里、甪直、周莊等一些古鎮區域。
盡管蘇州擁有如此之多的名人故居資源,但大多數并沒有好好地保護與利用起來。除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園林古宅,如拙政園、太平天國忠王府、俞樾舊居等保存與開發情況良好外,其他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故居則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更有甚者已是殘破不堪。經過系列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出名人故居普遍存在宣傳不到位、吸引力不夠,設施布局單一、表現形式呆板,與參觀者互動性不強等問題。這說明蘇州名人故居還存在很大的改進與發展空間。
2.2 蘇州名人故居具體分類
蘇州名人故居的建造年代主要是在明朝、清朝及民國時期,故居曾經的主人也是各個時期身份各異的著名人物,按照名人的身份特點可以將故居大致劃分為五類:一是富商富豪的故居,如潘麒兆在衛道觀前的潘宅、金錫之的春在樓、沈萬三的敬業堂等;二是在政治上有較大影響力的人物故居,不僅有古代名臣,還有近代的民主愛國人士、政治家或軍事家,如王錫爵故居、柳亞子故居等;三是著名學者或文藝工作者的故居,如唐寅故居、俞樾舊居、吳梅故居等;四是在教育領域有杰出思想成就或對地方教育事業有所貢獻的教育家與教育工作者的故居,如葉圣陶故居、沈柏寒舊宅、沈寬夫老宅等;五是不屬于以上四類身份的名人的故居,主要包括一些醫者與科學家的故居,如葉天士(醫學家)故居、秦東園(醫者)故居、王淦昌(核物理學家)故居等。其中也有部分名人身兼多重身份,不能單純地將其歸入某一個類型之中。以下將對蘇州的教育類名人故居進行著重探究。
3 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現狀及問題
經整理,蘇州教育名人故居共計有19處。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將具有杰出教育思想或有較為重要的教育工作經歷的名人皆歸入這一類,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通過實地走訪,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保存與開發狀況各異。有的保存情況完好,但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如章太炎故居、李根源故居等均處于閉門閑置狀態,并不對外開放;有的在原本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開發與改造,如在甪直古鎮的葉圣陶墓及執教處舊址處,現已建立了葉圣陶紀念館;有的曾經或正在被其他單位使用,如滾繡坊青石弄5號的葉圣陶故居,現由《蘇州雜志》雜志社辦公使用并保管,周莊古鎮的貞固堂現被改造為民國風格的客棧;有的則年久失修,保存情況一般甚至很不樂觀,如常熟市的丁祖蔭宅(緗素樓舊址)。總體來說,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保護與開發情況并不算好,除去保存不完好、亟待修繕的,現將已開發的教育名人故居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如下。
3.1 對外宣傳力度不夠
在走訪中發現,這些教育名人故居大多隱藏在蘇州的各個大街小巷之中,被普通的民房包圍,四周也沒有較為醒目的指路標志,只是在故居門前的外墻上貼著“某某故居”的牌子,所以這些故居是極其不容易被發現。因此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流量,通過各種渠道來加強對教育名人故居的宣傳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開發形式創新不足
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開發形式創新性不足,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開發多數以陳列靜態展品為主要形式,缺少動態演繹,缺少趣味性和參與性,導致參觀者只是進來走走看看,而難有“沉浸式”的互動體驗感。第二,教育名人故居尚處于“孤立發展”的狀態,沒有形成位置相近的故居之間交流互動,也沒有將故居與周邊環境及其他產業結合起來,聯動性較差。現在很多景區中都會開設餐飲服務、紀念品展示與選購、拍照打卡區等各種形式的衍生休閑娛樂項目,以引進市場資金和增加客流量。
3.3 思想文化內涵體現不足
蘇州教育名人故居不如園林的布局精巧、觀賞性強,也不如博物館的館藏豐富、設施先進,但其中蘊含的獨特的名人教育思想、辦學精神、學術理念等是園林、博物館及其他景點不曾擁有的,也是這類故居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所在。因此對其保護與開發,絕不能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但目前來看,蘇州教育名人故居基本都未意識到這一點,其文化教育價值和社會效益均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5]。即使有的故居中設計了名人故事墻或是在景點旁設置了二維碼,但這些介紹都比較籠統、簡略,在設計上也普普通通,難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導致游客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
4 教育名人故居的獨特意義
名人故居兼備有形的古跡和無形的思想文化[6]。有形的建筑構架、設施布局是外在的、容易被發現的,且大多數故居在被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開發者會格外關注到其外觀,加以修繕或改建。而故居中蘊含的無形的思想文化是內在的、需要挖掘的。通過故居,人們或是得以一窺名人所處時代的社會風俗特征,或是能夠深入體會名人的成長歷程、優秀事跡、重要思想或作品。其中教育類名人故居承載著名人杰出的教育教學理念與工作經歷,對于當今社會的教育發展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與價值,因此對這類名人故居的保護與開發也是不容忽視的。
例如,章太炎不僅是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國學教育。章氏國學重文學、小學、史學、諸子學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學術的研究。在那個政治劇變、社會動蕩的時代,面對中西文化沖突,章太炎堅持通過弘揚國學來塑造國民精神,繼承民族記憶與血脈。他不僅本人精研國學,且一生講學不輟,在上海、蘇州等地多次講學授課,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國學教育思想和方法[7]。葉圣陶是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他的人本德育論、導學教學論、現代教師論及語文教育論等教育思想,以國學根底和道德修養為基礎,又始終扎根于中國社會變革和教育改革實踐的土壤,兼備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和現代文化意蘊,表現出實踐性、創新性、民族性和大眾性的特點[8]。不管是章氏國學教育理念,葉圣陶的教育思想,還是其他教育類名人的相關思想與經歷經驗,即便是以當代教育的眼光來看,也不過時,其中的精華部分對當今社會的教育教學仍富有啟發與借鑒意義。若是能將這些杰出的教育教學理念傳承、發揚,并融入教育名人故居開發與利用的途徑之中,不僅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還能促進故居的創新發展,成為名人故居的一大特色,從而擴大故居的影響力。
5 蘇州教育名人故居保護與開發建議
5.1 加強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合理開發
鑒于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保護與開發總體情況不算樂觀,加強對其保護與開發意識是首要條件。大到蘇州市政府、各區相關管理部門,小到故居周邊居民都應關注到教育名人故居的獨特意義與價值。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政府與相關部門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發現與考察這些故居,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蘇州名人故居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不斷增多,其中包括一些教育名人故居,這些故居門前被掛上了對應的標識牌與簡介。但可惜的是,對于其中部分故居的保護與開發也就到此為止了,曾經盛極一時的教育名人的住所,現在反而成了破舊簡陋的危房。當然在有了保護意識之后,如何開發也是一大問題,對于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開發,不可過度開發或不顧實際情況亂開發,應在盡量保持其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維修與改造。
5.2 健全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內部資源建設
名人故居終究只是一座房屋建筑,隨著時間流逝,無論如何修繕,都難以永久保持原貌,但其承載的名人思想卻可以長久流傳。加強與健全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內部資源建設是展現名人思想與精神的重要途徑。政府和管理部門可以建立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互聯網資料庫,除了展示一般性的資料與圖片,還應專門設置名人教育故事、教育思想、學術理念等板塊,甚至可以輻射到相關的推薦書籍、推薦影視作品等。此外,在故居內可以設置更多的動態資源,如播放微電影、紀錄片,安排優秀講解員,幫助游客更直觀地了解教育名人及其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種資源,都應該以較嚴格的眼光去把關,力求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5.3 豐富蘇州教育名人故居的活動形式與內容,實現與外界接軌
5.3.1 加強教育名人故居之間的聯合、互動
蘇州目前大多數教育名人故居都處于孤立發展的狀態,即各自開發、各自宣傳、各自發展。即使相互之間在建設與開發模式上有所借鑒,但效果不佳,反而會造成各個故居的發展相似化、模式化,弱化了各自的特色。這些故居表面上看是一個個獨立的建筑,其實不然。在查閱資料與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故居地理位置臨近,甚至故居的主人在過去彼此還有著不淺的交情。如章太炎故居、葉圣陶故居、吳梅故居、李根源故居等同在姑蘇區,相互之間步行或騎行只要10min左右,再如葉圣陶紀念館(原為葉圣陶執教處舊址)和沈柏寒舊宅相距不過百米,葉老和沈老生前還曾經共事過。
在保護與開發這些故居的過程中應利用好這個優勢,整合同類型的或是相鄰的名人故居資源,讓這些名人故居在空間、時代、文化上銜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9]。例如,同為教育名人故居,可以合作舉辦一些展覽、講座,還可以進行“教育名人在蘇州”主題的紀念冊設計或紀錄片拍攝,以更直觀、有趣的方式讓人們了解這些故居及教育名人。此外,在故居附近醒目的地方或是故居的游覽出入口處可以設置一個周邊“故居群”的地圖,讓參觀者知道附近還有哪些故居,從而達到聯動宣傳、共同發展的目的。
5.3.2 促進教育名人故居與學校教育對接
名人故居本身就具有傳承名人事跡、發揚名人思想,教育和鼓勵民眾的作用。而教育名人故居中蘊含的名人教育理念對于學校開展文化教育又是一種獨特的啟發。引導和帶領學生走近名人,走進故居,感懷歷史,感悟思想,將教育名人故居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公共教育資源,拓展成學生的“校外課堂”刻不容緩[10]。
教育名人故居與中小學對接,學校定期組織學生、教師來故居進行參觀、研學,故居景區為其安排專業的講解和人流量相對寬松的時間段。這樣一方面能夠以輕松有趣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中小學生以名人為榜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能夠讓教師進一步學習這些教育名人優秀的教育思想,并將其融入自己往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從而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養。另外,學校也可以在教育名人故居中進行創新課堂的探索與試驗。例如,組織師生到葉圣陶紀念館中進行教學活動,以葉老的“導學教學論”為依據,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自學、質疑討論,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這樣一來,名人教育思想融入了教學實踐,故居環境營造了獨特的教學氛圍。
教育名人故居與高校對接,高校鼓勵學生走進故居,尤其是師范生、文科生。故居和學校聯合舉辦與教育名人相關的講座,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名人的教育思想、學術理念。此外,高校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到教育名人故居中進行社會實踐、實地調查等活動,在這過程中,高校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與支持,如幫助學生提前與故居取得聯系,以實現活動的順利開展等。
5.3.3 促進教育名人故居與社會資源對接
要宣傳蘇州教育名人故居,擴大故居的影響力,必然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群體,而應面向社會大眾。首先,名人故居與景區、博物館等其他游覽地不同,故居往往與居民住所相伴,可能位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個地方,因此也更具有親民性。然而大多數故居并沒有能夠抓住自己周圍的這批客源。教育名人故居可以與周邊的街道、社區對接,在固定的時間段作為孩子們課外閱讀或活動的專門場所,讓孩子們在教育名人故居特有的環境氛圍中閱讀學習。除了周邊街道,教育名人故居也可以和更大范圍的社會資源對接。如邀請話劇團來進行公益性演出,演出內容主要與教育名人的生平事跡相關,這樣不僅突出了故居的特色,還能使參訪教育名人故居成為一種修身養性與休閑娛樂兼備的社會性活動形式,更多地引起社會對教育名人故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王曉洋.淺析名人故居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以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 (2):117-120.
[2] 馮杰,薛海霞,徐明月,等.中外名人故居旅游資源保護及利用對比研究——以蘇州古城區為例[J].科技資訊,2014,12(19):181-182.
[3] 張穎.新興科技發展背景下名人故居的保護與開發[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2,8(4):34-38.
[4] 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蘇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EB/OL].(2019-06-17)[2022-11-15].http://wglj.suzhou.gov.cn/szwhgdhlyj/whbf/201906/d7e226cf3 cb543a49044ca851d06c12d.shtml.
[5] 夏婷婷,王語欣,鄒婷,等.數字人文視角下的蘇州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研究[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 4(12):60-64.
[6] 潘黎黎.新時期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名人故居類紀念館的教育服務功能[J].改革與開放,2018(16):136-138.
[7] 周勵恒.章太炎的國學觀與其國學教育實踐[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7,17(2):141-158.
[8] 任蘇民.試論葉圣陶教育思想里的“中國教育學”[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3(5):23-32.
[9]許潔.談蘇州名人故居作為城市文化遺產的意義和發展[C]//江蘇省博物館學會.致力于社會和諧的江蘇博物館事業——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
[10]邵壯. 新時代名人故居類紀念館社會教育的若干思考[C]//中國博物館協會名人故居專業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名人故居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