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燕




摘要:伴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實施及上海、江蘇、浙江等地文化品牌行動的深入開展,“江南文化品牌”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亟須進一步挖掘文化深度,提升文化內涵,蓄積文化力量,筑造文化高地。文章梳理了江南文化視域下,江南水文化的資源類型;在此基礎上,提出江南水文化旅游開發的策略,希望能進一步挖掘江南水文化的魅力,推動江南水文化研究與開發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江南文化;江南水文化;旅游資源;旅游開發
一、“江南文化”品牌與江南水文化
(一)江南文化
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江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極具文化內涵和輻射能力。2000年以來,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等長三角省市紛紛針對江南文化做文章。其中,浙江師范大學于2006年成立了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這是海內外較早正式以“江南文化研究”命名的學術性機構。201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全面打響上?!凹t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總目標。此文件一出,再次引發了江南文化研究熱。各省市紛紛開展論壇、講座,設立研究機構,打造研究平臺,挖掘江南文化內涵;多地政府出臺政策大力發展江南文化,打造江南文化核心品牌。
江南文化是指江南民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本文研究的“江南文化”不僅局限于地域概念,更多指的是文化認同上的江南,包括了古代江南文化的高峰,也包括新時代賦予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
(二)江南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古往今來,江南地區、江南文化都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江南地區多位于中緯度,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多,氣候濕潤,造就了水系發達、江河密布的自然條件,這為江南水文化的產生、成長、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水與江南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造就了江南的獨特風貌,形成了江南地區與眾不同的社會經濟、人文特征、精神內涵,形成了傳承千年的江南水文化。
二、江南水文化資源類型分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地區歷史上孕育了魚米之鄉、酒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江南地區獨特的人物風情和文化內涵,通過外在載體呈現出獨特的魅力。通過調研整理,本文將江南水文化資源分為水文明、水藝術、水生態、水建筑等類型進行研究。
(一)江南水文明
歷史上,江南地區人杰地靈,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多樣的水文明,眾多古文明遺址和文化遺產中都有水文明的印證(見表1)。
江南地區的歷史遺跡證明了江南文明起源與發展的璀璨與輝煌,在中國乃至是人類文明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直接影響了如今的江南文化的形成與內涵。而在眾多的江南文明中都離不開水的影響。
比如,良渚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是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遺址的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城址內外星羅棋布、河流湖泊縱橫交錯,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遺址特征。
淹城遺址為三城三河的形制,由子城、內城和外城及三道護城河組成,考古發掘后,子城內僅存兩口水井。城內外無陸路相接,只有城河間的水道相通,以舟楫作為出入工具。在淹城遺址內城河,還先后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一條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歷史。
蘇州古城至今仍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與2500多年前伍子胥建蘇州城時基本一致,與宋代蘇州城市平面圖——《平江圖》的總體框架、骨干水系、路橋名勝基本一致,極為罕見。如今,蘇州城外、城內水系通過環古城河互聯互通,仍在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這都說明了在江南文化中,水文明的重要影響。
(二)水藝術
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是藝術的殿堂圣地,歷史上文人墨客匯集,涌現出江南“四大才子”“揚州八怪”等文壇名流,浙東唐詩之路還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的江南在文學詩歌、書法繪畫、音樂建筑等方面藝術成就斐然(見表2)。
江南的文學萌芽很早,關于江南的詩詞中不乏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以及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陸游等著名詩人都為江南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而吳門書派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地域流派,孕育了眾多偉大的書法家,他們透過筆墨,將江南文人的風骨書寫流傳。在繪畫藝術上,歷史上出現過江南畫派、浙派、湖州竹派、吳門畫派等,均是在江南地區形成的優秀的繪畫藝術流派,涌現了眾多優秀的畫家,他們以江南風景為題材,利用水彩生動地刻畫了江南的人文風情。比如《康熙南巡圖》詳細描繪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全過程,江南的風土人情,山水美景盡收眼底。現代畫家陳逸飛的《家鄉的回憶——雙橋》,使得周莊古鎮名揚海內外。
自魏晉南北朝時,音樂就是江南流行的藝術之一。當時,“吳聲歌”深受喜愛,以《采蓮曲》最為今人熟知。歷經發展,逐漸演變為昆曲、評劇等藝術形式,而昆曲因其藝術表達特色還被稱為“水磨腔”。還創作出極具江南風情的音樂作品《浣紗記》《西廂記》等。
不僅如今,江南人杰地靈,在工藝、建筑等方面展現出不俗的藝術魅力和價值。他們根植于江南水鄉的文化背景,將江南的精巧細致的傳統工藝以及極具水鄉風貌的亭臺樓閣、橋梁軒榭等建筑文化帶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影響深遠。
(三)水生態
江南多水,造就了江南豐富多彩的水生態,類型豐富,質量等級比較高、數量較多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江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江河湖泊資源豐富,島嶼眾多,各色船只成了江南人民重要的交通工具,造就了江南人民“善舟楫”的特點,還激發了江南造船業和漕運的發展。歷史上江南人民靠水吃水,靠水用水。通過興建水利,開墾出產量很高的“水鄉澤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江南多水,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蟹等水產品,還有“太湖三白”等地方特產,多地建立大型漁場,漁業發達,構成了江南獨特的水生態。
江南多水,賜給這里物華天寶,也給江南人民留下了痛苦的回憶。歷史上,這里曾水患不斷,旱澇災害嚴重。千百年間,在抗擊水害,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創造出大量的水利工程,成為江南水生態中的重要一環。例如,千年古壩通濟堰是世界上第一座拱形大壩,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里下河-高郵灌區則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還有洪澤湖大堤、古邗溝故道、瘦西湖、玉山大碼頭遺址(西津渡)以及現代南水北調等水利工程,共同構筑了江南水利的生態文明(見表3)。
(四)水建筑
江南河湖眾多,心思精巧的江南人,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創造出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貌,形成了豐富的水建筑類型(見表4)。
江南民居與水關系密切,房屋多依水而建,前街后河,粉墻黛瓦,逐漸形成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人家枕河”的水鄉民居景觀,也形成了今日的水鄉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等。例如,有著“天下第一水鄉”美譽的周莊古鎮,因水成街,水便是周莊的靈魂。周莊古鎮集中體現了水鄉民居的古樸典雅的風貌人文與歷史底蘊,是水文化與江南民居建筑的完美結合。
江南古典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典范,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而水代表江南園林活的靈魂。江南園林多以園中大片水景為設計中心,圍繞水面布景,因地制宜,疊山理水,設計建筑小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比如蘇州的退思園因建筑貼水而建,有“貼水園”的稱號。
江南是水的國度,也是橋的國度。橋不僅是水路交通通道,也是園林造景題材,與亭臺樓閣、江南民居構成了靈動秀美的江南美景。江南沿河修建了數目眾多、造型優美、類型多樣的小橋,有廊橋、石拱橋、板橋等,形成獨特的建筑文化。比如甪直古鎮具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鎮最多時有石橋72 座。此外,江南的橋大都有悠久的歷史,吳江的龍南木橋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運河遺產點之一寶帶橋,奇巧多姿,蘊含了豐富的江南水文化。
除此之外,江南水運發達,出于方便往來、防水、城防等目的,建設了水城門、水碼頭等建筑,還衍生了來往經商的會館文化。還有一些為了保佑風調雨順、水運平安的龍王廟等古寺廟類型,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三、江南水文化資源開發策略
近年來,江南文化研究與發展受到了政府的重視,紛紛出臺政策,大力發展江南文化,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還通過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等平臺,深入探討研究江南文化資源及江南文化的開發。在此基礎上,江南水文化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加強江南水文化資源保護
延續了幾千年的江南水資源,凝聚成了優秀的江南水文化,豐富多彩,輝煌燦爛,既有地域特點,又有時代特征。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化及水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江南更應將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放在首位,繼續加強對江南水文化資源的保護。
1. 政府部門應通過頂層設計,出臺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使保護水文化資源有法可依,執法部門要嚴格依規行政,切實保護水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同時,政府還應加強水文化資源的研究整合,積極申報更高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以促進水文化資源的研究與保護。
2. 文藝部門應加強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利用好江南優秀的水文化資源,進行影視節目、優質紀錄片、廣告等創作以及通過自媒體平臺的短視頻制作、網絡直播等方式,將江南水文化的精華與內涵傳播出去,引導社會樹立熱愛水文化資源的社會風尚。
3. 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和保護環境宣傳,在全社會貫徹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真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目標,使保護江南水文化資源成為江南地區的社會共識。
(二)加強“江南水文化+旅游”開發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旅游能促進文化研究、保護、傳承,文化能提升旅游體驗、豐富旅游內涵,滿足精神需求。現如今,江南地區已經開發了太湖旅游度假區、西湖景區等,打造了一大批優秀的旅游資源。除此,還應加強旅游文創開發、旅游演藝創作等。
1. 旅游文創開發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它滿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場需求量大。江南地區的水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價值高。其現實載體——江河、湖泊、古橋、水利等,都是文創產品開發的優秀素材,對于進一步挖掘江南水文化的魅力,推動水文化良性發展,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都有積極的影響。
2. 2017年以來,《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人的喜愛。2021年,舞蹈節目“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節目接連“出圈”,使全國人民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江南水文化有豐富的文學、繪畫及音樂文化積淀,西湖還有白娘子的民間傳說廣為流傳。江南地區應加強與各界的合作,創造優異的旅游文藝作品,將江南水文化用更被群眾喜歡的方式傳播出去。
(三)加強江南水文化走進國民教育
江南水文化內涵豐富,兼收并蓄,剛柔并濟,開放包容、敢為人先。尚德務實、義利并舉是江南水文化的優良傳統;崇文重教、“詩禮傳家”是江南水文化的思想追求。將優秀的江南水文化理念帶入教育行業勢在必行。
1. 將江南水文化融入江南的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通過研發具有各地特色的水文化教育讀本、創設第二課堂、水文化知識專題等方式,筑牢江南水文化傳承基因。
2. 加強大學生的江南水文化教育,擴大水文化的研究面,包括但應不限于水利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園林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等。提升專業人才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3. 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方式。教育教學中應利用現代科學手段,“創設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還應構建“江南水文化”精品課程體系,設計優質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四、結語
文化產業發展新浪潮已經到來,傳承、保護、利用好江南水文化資源,是打造江南品牌,創設文化高地的重要陣地。加強江南水文化資源的梳理、保護、文化內涵挖掘、資源開發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人文精神,推動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汪健,黃健勇,費薇分.淺議江南水文化的特色與發展思路[J].中國水運,2011(11):31-33.
[2]劉勁松,曹瑛.江蘇水文化建設工作的研究與思考[J].江蘇水利,2021,31(02):70-72.
[3]張利華.江蘇省水體旅游資源的優勢特征與開發價值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5):15523-15525.
[4]孔繁恩,劉海龍.世界遺產視角下“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及類型特征[J].中國園林,2021,37(08):92-96.
[5]劉士林,劉新靜.江南文化資源的類型及其闡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59(05):37-44.
[6]姚芬.水文化引領中國特色高水平水利專業群建設探析[J].水利發展研究,2021,59(06):110-115.
*基金項目:2021年度蘇州市文化和旅游科研項目結項論文(項目編號:WL2021LX024)。
(作者單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