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為例,以教學目標設定的有效性為切入點,從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目標敘述、教學目標呈現等多個角度詳細探討設定數學科目教學目標的要點和策略,以期通過合理、高效的目標設計助力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發揮培養學生數學技能、數學思維和數學情感等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數學;教學目標設定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區域主導專項課題“‘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課堂有效教學目標設定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208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海青(1975—),女,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學。
“雙減”的直接目標是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課外補習負擔,因此,保證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教學重任就落在了課堂上。為學生減負并探尋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環節組織形式,成為數學教師亟須解決的難題。而這有賴于有效的教學設計,尤其是教學目標的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明確了教育目的和學生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方向和依據,使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還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使教學過程有序、連貫,提升教學效果,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將以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從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目標敘述、教學目標呈現這三個角度,探討“雙減”背景下設定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目標的可行策略,以期以高效的教學目標設計為突破口,變革數學學科教與學方式,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從教學目標的確定角度分析
(一)綜合考量目標依據
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僅憑感覺或經驗。教學目標是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進行教學評價的依據,為了提高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可行性,教師要充分考慮相關的影響因素。
首先,教學目標應該符合國家課程標準和教育政策。國家課程標準是教育部門對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參考標準,確保自己的教學目標與之一致。而在“雙減”這一教育政策的指導下,數學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確保教學任務在量和難度上適宜,不會給學生帶來過多的無意義的學業負擔。
其次,確定教學目標應該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學習需求。初中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逐漸能夠理解和應用抽象概念,進行邏輯推理和解決抽象問題,并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分析問題、歸納總結、推理判斷等。
最后,初中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需求增強,開始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夠對信息進行評估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特點,傾聽學生對于教學目標設定的想法和建議,在強調基礎知識和運算能力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探究和證明能力以及數學思維。只有綜合考量這些因素,才能設計出符合實際需求的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發展潛力[1]。
(二)合理劃分目標維度
新課改不僅對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數學科目教學目標的維度劃分進行了調整,由“三維目標”轉變為“四維目標”,即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
第一,知識技能。主要是指教授學生在數學領域中需掌握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這包括數學概念、公式、定理、計算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相關運算、統計和分析的技能。
第二,數學思考。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包括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歸納與演繹思維、推理與證明能力等。
第三,問題解決。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第四,情感態度。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積極態度和自信心。
例如,進行“一元一次方程”這一單元的教學時,在知識技能維度上,需要學生掌握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列方程、解方程的能力。方程是數學科目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學習中的一大“攔路虎”。有的學生到初中后半段甚至到高中了,還不清楚方程是什么意思。對于方程概念的教學,教師不能掉以輕心。在數學思考維度上,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從具象的文字表述中提煉未知數和方程式的能力。有的學生擅長解方程,卻不擅長列方程;有的學生在計算題上如魚得水,但遇到應用題時卻叫苦不迭;有的學生不會設置恰當的未知數,也無法識別出關鍵性的相等關系……這就需要數學教師格外重視學生抽象思維和化歸思維的培養。在問題解決維度上,學生要能夠將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對應起來,通過解方程來獲得實際問題的答案。在情感態度維度上,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數學模型的喜愛之情以及學習方程的信心,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并樂于解決數學問題。
二、從教學目標的敘述角度分析
(一)單項目標要素全面
確定教學目標主要是定方向,確保大方向不出錯。實際上,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最終的教學呈現,其間數學教師還需要思考如何把教學目標敘述得好。相關的教育學研究表明,一個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四項要素。首先是行為主體,即完成目標行為的行動者。以往的教學目標陳述大多使用“使學生”“教會學生”“培養學生”之類的表述,其中的行為主體是教師。實際上,要想減輕學生的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把學習任務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上,把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確定為學生。其次是行為動詞,即反映學生外部行為變化的詞語。該詞語要能說清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后,在能力和情感上的變化,且這種變化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對此,教師要盡量避免一些詞意較為抽象的、偏描述性的詞語,盡量使用一些具象的動詞。再次是行為條件,即影響行為表現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主要包括手段、信息、時間、情境四個方面。最后是表現程度,即希望學生達到的學習效果。表現程度的敘述也要盡可能使用定量或半定量的表達,使其清晰、具體,具有針對性[2]。
例如,數學教師在設定解一元一次方程方面的教學目標時,可以省略主語,避免使用“使學生”“幫助學生”這類主體偏向教師的表達;行為動詞可以采用“寫出”“背出”“選出”等動詞表達。在行為條件方面,如果培養的是學生解方程的計算能力,那么解題方式、解題速度、抗壓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數學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比賽解方程,看誰在規定時間內方程解得又多又準確,而這個“多”和“準確”作為學生的表現程度,自然可以用題量和正確率來衡量。最后整合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目標可以表述為:在1分鐘之內默寫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5個步驟或是在5分鐘之內正確解出10個一元一次方程。這樣的目標表述清晰明了,既方便教師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方便學生理解。
(二)多項目標層次分明
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教學目標的維度劃分等情況,有時數學教師需要確定多項教學目標。而多項目標的表述則需要做到銜接有序、層次分明。首先,明確目標是表述層次分明的數學教學目標組的基礎。明確目標意味著要清楚地定義學生需要養成的具體能力和達到的知識水平。在表述教學目標時,教師應該明確指出學生需要掌握的具體概念、技能和應用能力。其次,分級設置是實現層次分明的關鍵。在表述教學目標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合理地設置不同層次的目標。如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進階目標和拓展目標等不同層次,或者使用“了解”“掌握”“熟練運用”等不同程度的表達。基礎目標適用于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進階目標適用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拓展目標適用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分級設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3]。
例如,如果教師將“掌握課本上關于方程的定義”確定為基礎目標,那么學生把課本上的定義一字不差地背出來就算是基本達到目標。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把課本上的概念定義原原本本地復述出來,已經達到了知識層面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進階目標可以是請學生把方程定義中的關鍵詞和要點以及方程的本質概括出來,如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解方程就是使方程式逐步化簡,最終得出未知數的值的過程。復述課本上的定義畢竟還是比較生硬的,學生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轉述自己對于方程式的理解,真正明白方程的本質所在。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數學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拓展目標,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了解方程的歷史,談談自己對于方程的數學價值和實際價值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當然,學生與目標之間的匹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都是具有潛力的個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或退步情況調整相應的目標要求[4]。
三、從教學目標的呈現角度分析
(一)重視目標呈現的時機
數學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將教學目標表述到位,還需要思考如何將教學目標呈現到位。教學目標不僅是給教師看的,更是給學生看的,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投入時間和精力,更需要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進行多次強調。首先,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預告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簡要介紹本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和技能,并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預習,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的目標,為他們的學習做好準備。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解釋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教師通過清晰地闡述教學目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講解和練習等方式,引導學生逐步達到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提升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呈現教學目標,通過提供一些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學習成果[5]。最后,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了解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掌握情況,為后面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據。
例如,為了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方程式的魅力所在,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古埃及人的“紙草書”于公元前1650年左右寫成。“紙草書”中有個問題:“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請問這個數是?”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挑戰欲,使學生感受到通過設置未知數來列方程、解方程的便捷之處與魅力所在。
(二)豐富教學目標的呈現方式
明確教學目標的呈現時機后,數學教師還需要豐富教學目標的呈現形式,做到合情、合理地引出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問題或情境來呈現教學目標。例如,在講授一個新的知識點或技能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或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這個知識點或技能的重要性,并明確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解決問題或應對情境。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示范和演示來呈現教學目標。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知識點和技能需要通過示范和演示來進行講解。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實例和實際操作,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通過示范和演示,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學習這個知識點或技能的作用,從而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提供導圖或概覽來呈現教學目標。在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個導圖或概覽,列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和技能,并呈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學習順序。通過清晰的導圖或概覽,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學習做好準備。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對話和互動來呈現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引導他們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了解他們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結語
“雙減”政策頒布于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而數學則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學科之一。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減負和提質成為當前教育的主要目標。教育工作者在關注教學呈現與教學考核及評價等方面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教學目標設計在教學工作全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數學教師在設定數學教學目標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甚至能夠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陶然.導向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教學目標設計[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20):20-22.
高鈞.初中數學教學目標設計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3):303.
鐘時偉.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設定和達成[J].教學考試,2017(19):127.
孫良鴻.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設計[J].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12):200-201.
郭紅蕓.關于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思考[J].學苑教育,201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