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背景下,不僅是學生作業的數量與質量得到了優化,課堂教學要素中的學習任務、學習方法和教學評價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如學習任務更加具有趣味性、層次性、探究性;學習方法增添了“在問中學”“在做中學”“在議中學”等;在教學評價方面,評價標準更為細致,評價視角更為廣闊以及評價方法更為有效。這些變化既是初中化學高效課堂建設的推手,也是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動力。以此為切入點,探討“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之“變”。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化學;課堂之“變”
作者簡介:張愛平(1979—),女,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龍園中學。
“雙減”背景下,為了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既要全面優化作業設計,也要著力構建高效課堂[1]。立足于高效課堂,學生才能夠在課堂上學足、學好,減輕課后學業負擔。“雙減”政策實施后的初中化學課堂與之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包括學習任務之“變”、學習方法之“變”以及教學評價之“變”。這些變化猶如無形的推手,將初中化學課堂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同時也對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學習任務之“變”
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任務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2]。如果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高,那么其學習任務的達成度也會變高,學習任務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的作用就更為顯著。“雙減”背景下的初中化學課堂中,學習任務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趣味性、層次性以及探究性的增強。
(一)學習任務更具趣味性
相較于枯燥乏味的學習任務,富有趣味性的學習任務更具吸引力,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雙減”背景下,為了讓每位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積極的態度參加學習,教師要在學習任務的內容、形式等方面下功夫,讓學習任務更富有趣味性。
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上冊“身邊的化學”為例,教師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并總結生活中含有“化”字的詞語,如化肥,總結的詞語最多的小組獲勝。以小組競爭的形式組織學習任務,增加了任務的挑戰性和趣味性。在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總結了化纖、化工、化驗、化療、化妝品等詞語。從這些含有“化”字的詞語入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生活中的化學,感知化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一學習任務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較強的趣味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比較高。
(二)學習任務更具層次性
為了循序漸進、卓有成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通常會設計一些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學習任務。在“雙減”背景下,為了降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難度以及提升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有層次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層次性主要體現在知識層次與學生層次兩個方面。
一方面,教師應該遵循認知規律,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精心設計一些由易到難的學習任務。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上冊“水的組成”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1)研究“水的組成”,包括兩項子任務:其一,通過氫氣燃燒實驗,研究氫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氫氣燃燒的文字表達式;其二,通過電解水實驗,研究實驗現象、文字表達式和實驗結論。(2)研究“水的構成”,觀看水分解動畫視頻,嘗試從微觀角度表達水分解的本質。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學情對學生進行分層,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個性化的學習任務。分層設計的學習任務更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認知水平,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三)學習任務更具探究性
自主探究是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新知的主要方式。在“雙減”背景下,為了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實效,教師要創造更多的自主探究機會,如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相關知識。
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為例,教師設計了一些比較具有探究性的學習任務:(1)根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深入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2)從顏色、形態、氣味三個方面,深入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過完成這兩個任務,學生不僅可以發展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實踐證明,具有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能使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細致思考,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二、學習方法之“變”
運用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在“雙減”背景下,本著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學足、學好的目的,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優化,具體表現為“在問中學”“在做中學”“在議中學”。
(一)在問中學
疑問是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自主解決問題。以自主解決問題為契機,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習效果也會大幅提升。在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無法自行解決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及時介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上冊“質量守恒定律”為例,教師設計了一項學習任務,即讓學生觀察密閉容器中紅磷燃燒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結論。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各種問題,其中,“在這個實驗中,玻璃管的作用是什么?”這一問題難住了學生。他們進行了自主思考和合作討論,但依舊無法確定答案。于是,教師就這個問題展開了細致入微的啟迪、點撥與引領,最終學生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提出了問題,表明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展現了自己的學習發展需求,而教師的適時點撥,有助于學生有效解決問題,能夠引領學生深度理解相關知識。
(二)在做中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化學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識,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各種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做中學、在做中知、在做中悟”。
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下冊“溶解與乳化”為例,教師應精心設計一些能夠引領學生深度理解溶解知識、乳化現象的操作性練習。如為驗證溫度、溶質顆粒和攪拌對溶解速度的影響,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操作活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倒入相同體積的熱水和涼水,然后在兩者中加入數量相同且顆粒大小一致的溶質,以驗證溫度對溶解速度的影響;或在兩個燒杯中加入顆粒大小明顯不同的食鹽,驗證溶質顆粒大小對溶解速度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驗證攪拌對溶解速度的影響,并介紹有關乳化現象的知識。
操作性練習能為學生提供深入理解知識的機會,使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實現“在做中學”。這樣的學習過程既具有邏輯性又富有趣味,能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
(三)在議中學
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存在差異,為提升整體課堂學習效果,教師應創造更多討論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議中學、在議中知”。
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珍惜和保護金屬資源”為例,為了讓學生真切感知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教師設計了討論與交流活動,讓學生討論金、銀、銅、鐵、鋁等金屬在自然界中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的,理解它們存在形式的差異及原因。此外,在操作實驗中,教師還可設計討論交流環節,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細致地理解實驗中蘊含的化學知識。
在組織學生討論與交流時,教師應該做一名忠實的聽眾,準確聽辨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在學生的討論與交流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聚焦學生的問題,進行啟迪、點撥與講解,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
三、教學評價之“變”
“雙減”背景下,為了調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教師應著眼于評價標準、評價視角和評價方法,對教學評價進行優化,讓評價標準更細致、評價視角更廣闊、評價方法更有效[4]。
(一)評價標準更細致
為提升評價實效,教師需要緊密圍繞學習目標和內容,制訂科學、合理、細致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更為精準、有效的評價。
以科粵版化學九年級下冊“酸和堿的反應”為例,教師設計了一項學習任務,即讓學生用pH試紙測試稀鹽酸、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酸堿性。圍繞此項學習任務,教師設計了細致的評價標準,具體如下:(1)學生使用pH試紙的方法是否準確?(2)測試結果是否精確?(3)通過實驗,學生是否能夠對酸和堿的反應形成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對照上述評價標準,教師可以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進行精準評價。同時,因為評價標準較為細致,所以教學評價也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評價視角更廣闊
評價主體不同,評價視角也會有所差異。基于不同的評價視角,評價主體可以做出更為全面、準確的評價。為了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更為精準的評價,教師應該在評價體系中引入更多的評價主體,以拓展評價視角,提升評價實效。例如,在課堂中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時,應該讓學生了解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標準。這些評價標準既是教學評價的依據,也是學生努力的方向。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應以評價標準要求和約束自己,同時還要觀察同組成員的活動表現。在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結合學生自評、互評的結果,教師還應給出總體性評價。
“雙減”背景下,讓不同的評價主體明確評價標準,找準評價的“觀測點”,可以使評價效果更顯著。依托不同評價主體的有效評價,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評價,讓評價視角更加廣闊。
(三)評價方法更有效
有效的評價方法是提升評價效果的關鍵。“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依據課堂環境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優化評價方法,提高評價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評價方法,讓評價更有趣、更有效。利用智能教學評價軟件,教師能夠對學生在每項學習任務中的實際表現進行動態評價。比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軟件隨機抽選學生,根據其回答問題和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若學生回答準確、表現優異,可以獎勵其一定數量的積分。教師還可以利用攝像技術,將學生在操作實驗過程中的實際表現錄制成微視頻,之后,通過回放這些微視頻,對學生進行精準評價。
優化評價方法不僅可以創新評價方式,也可以提升評價效果。以有效的評價為推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習任務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在學習任務、學習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些變化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化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有趣、高效。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在高效的課堂中能獲得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譚龍真,趙彥宏.“雙減”背景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J].家長,2022(33):102-104.
[2]鄭繼潤.“雙減”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2(25):39-41.
[3]白玉紅.基于“雙減”的初中化學教學研究[J].學周刊,2022(33):69-71.
[4]竇潤江.“雙減”視域下提升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2(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