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琴?劉春艷
摘 要:問題情境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有效途徑與核心手段。對問題情境式教學與綜合思維進行了簡要概述,分析了問題情境式教學和綜合思維的關系,進而提出了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問題情境式教學的實施策略,如堅持地理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明確情境方向、創設問題情境等。
關鍵詞:問題情境式教學;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李詠琴(1998—),女,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劉春艷(1978—),女,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一、問題情境式教學與綜合思維概述
(一)問題情境式教學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生動形象地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促進整個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教學方法。教學情境中的“境”必須“有我而在”,包含了主體在客體中的活動狀態,具有“身臨其境”的特征。情境教學法指向素養層面,著重強調學生在獲得知識后的情感體驗或者某種能力的獲得。情境教學法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教育情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系統,與通常所說的客觀環境不同,它指導并反映特定學習情境中的認知方式、情感體驗、行為特征和其他活動。它不僅體現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改變個體思考問題的慣性方式[1]。
2.問題情境的概念
問題情境能夠引起學生認知結構的不平衡,讓學生無法運用現有的知識去解決已產生的認知任務,處于心理、智力困窘的狀態。問題情境中的材料、圖片、視頻等內容能夠引發學習者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之間的矛盾,從而激發學習者提出問題。
3.問題情境式教學
問題情境式教學以創設的情境為載體,讓學生沉浸在解決未知問題的狀態中,并且有能力解決,使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綜合思維
1.綜合思維的概念
綜合思維指的是學生能夠從綜合的角度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的思維和能力,主要體現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區域綜合三個方面。
2.綜合思維的特點
綜合思維具有三個特點,分別是全面性、整體性、系統性。全面性強調從各方面考慮影響地理事物形成、演變的各類要素。在氣候、水文、土壤、工業、交通等多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理事物是復雜的、綜合的。綜合思維的全面性要求學生運用系統的思維去思考影響地理事物形成的各種要素,從而對地理事物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1]。整體性強調基于地理事物的時間和空間屬性以及在分析地理要素的基礎上對一個地方或區域形成整體性的認識。由于地理事物是由復雜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組成的,且要素在不同的空間會有差異,也會隨時間發生演變,因此,對某一地方或區域的認識要從多要素出發,并且要進行時間和空間上的分析。如分析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時,應從植被、水文、氣候、土壤等多個要素進行分析,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并不是某一要素主導的,進而加深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認識。系統性要求對地理事物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觀察。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其他要素也會受到影響,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如長江中下游過度圍湖造田,破壞了湖泊生態環境,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調蓄功能,易造成洪澇災害。
二、問題情境式教學和綜合思維的關系
(一)問題情境式教學實施過程是綜合思維的培養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呈現完整的問題情境,教師不可避免地會呈現一些無關的信息,學生很容易掉入這些無效信息的陷阱里,無法有效提取關鍵信息。對此,學生應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分析問題情境中構成地理事物的各種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提取情境中的關鍵信息。但是,由于情境較為復雜,情境中出現的地理事物都是由多個密切聯系的地理要素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因此,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學生還需要對情境中的問題做出判斷、分析,并進行信息整合和邏輯推理,使思維逐漸清晰。綜上,問題情境式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逐漸建構和完善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有利于綜合思維的培養
地理問題情境素材中蘊含許多地理知識,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相同的情境素材,能夠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科學技術的進步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氛圍。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想要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則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綜合考慮問題情境素材的呈現方式,最大化地發揮問題情境對地理綜合思維的啟發性。
三、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問題情境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教師需要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給學生呈現非常規性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和求知欲。問題源于情境,情境產生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材案例、生活實際、現代教學手段等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激發、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勇于提出問題,進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一)堅持地理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1.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遵循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目標,找出各章節的重難點,使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指向目標的特點。教師不僅需要根據對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全面分析來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對應的情境素材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
2.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創設情境、設計問題,遵循層層深入、由易到難的規律,使問題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連貫性,問題難度要適中,不可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啟發性原則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要設計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問題,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在進行學情分析的前提下,教師可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與情境素材,設計合適的問題,制造懸念或引發認知矛盾,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真實性原則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生活性較強的學科,地理課堂上的內容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例子,如講到水循環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城市里的自來水來源于哪里,最后又去往何處,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這樣既容易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讓學生的綜合思維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形成,落實課程理念,提升教學的科學性。
(二)正確分析教學背景,明確情境方向
教師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緊緊圍繞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學的重難點和考試的側重點調整教學內容,構建邏輯嚴密的教學結構。接著,教師要進行學情分析,依據學生的預習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現有的認知水平,合理設置情境難度和教學節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圍繞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可以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通過視頻、圖片等手段呈現。多媒體教學不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河流地貌”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關于“V”形河谷、沖積扇、三角洲等地貌形成過程的動畫,讓學生直觀感受河流的發育過程,為問題情境的創設做好鋪墊。又如,在介紹世界的氣候時,教師可展示不同氣候對應的區域景觀,如沙漠、草甸、雨林等,使學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生動,可將地理知識由靜態變成動態。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四)依據綜合思維的指向,精心預設問題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關注地理要素的關聯性。地理環境是一個由多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綜合構成的有機整體,對于問題情境中出現的地理事物,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打開思維,全面認識、分析并歸納構成地理事物的各種要素及其特征。由于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所以某一地理要素發生變化,必然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或者地理事物發生變化,如某一區域的土壤要素發生變化,其土地利用類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地理事物整體性的基礎上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角度來分析與理解相關知識。
同時,教師可從空間尺度變化的視角來創設情境、設計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構成地理事象的相關要素,使其認識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規律和特征。此外,因為地理事象本身的空間性明顯,所以時空綜合更多的是強調將空間性和時間性相結合,動態思考地理事象的形成、發展和演變過程。教師應立足于時間尺度的變化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地理事象的變化過程。
當問題情境的素材來源是具體的地域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綜合考慮區域內部和區域聯系兩大方面:第一,對于區域內部問題的分析應著重于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區域的影響,落腳點是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問題;第二,在設計或提出與區域聯系相關的問題時,出發點應該是對區域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這可以通過比較區域之間的不同組成要素來展開。
(五)優化呈現方式,把握實施過程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或者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要“滿堂灌”,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對此,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如水循環、城市空間結構、區位因素等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角色代入的方式來呈現問題情境,如針對東北濕地面積銳減問題,讓學生扮演當地居民、地理學家、政府工作人員等不同角色,提出整治措施和發展建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并從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的角度解決區域發展問題。
此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考慮每個問題出現的時機,使問題與學生的思維相適應。如果在不恰當的時機提問,可能會打亂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對問題情境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問題的呈現時機,把握課堂節奏,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
(六)重視體現區域背景,善用區域比較
區域之間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分布與聯系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區域的發展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同時也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學習的內容或者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知識經驗,符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因此,當教學內容或者創設的問題情境偏離學生的知識經驗時,教師應該補充相關背景信息,讓他們有“跡”可循,進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2]。
通過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我們可以把握不同區域發展的共性和差異,從而深入理解區域交流和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以某一區域為背景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時,應關注區域之間的差別,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影響區域發展因素的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區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后,在探究美國農業生產機械率比我國農業生產機械率高的原因時,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要素與社會經濟要素,梳理兩個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和發展特點,厘清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系,進而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陳美奇,宮麗紅.情景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的厘清[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2):68-69.
[2]李昀唏.基于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的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