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孫瑛 陳華忠
[摘 要]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在探索中構建“三級”聯動的區域教研模式,建立校、片、市“三級”教師學習、研究的共同體,幫助教師增進學術交流,拓寬專業視野,提高教學水平。通過集體備課、找準載體、多樣賦能等方式,全方位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三級”教研;校本教研;片區教研;市級教研;專業成長
一、“三級”教研模式的內涵
“三級”教研模式就是建立校、片、市“三級”教科研制度與明確職責,促進“三級”教研正常、有效地開展。
(一)校內互助式教研
按照“集體備課—聽評議課—磨課改課”的教研范式進行校內互助式的教研。學校各學科教研組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確立主題,各學科教師應針對主題開展教研活動,首先,要組織同學科同年段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做好“四備”,即備“課標”、備學生、備教材、備手段;在組織形式上要做到“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形成的集體備課的母案供校內學科教師共享使用。其次,開展課例研究,教師在自主研讀教材、解讀課標的基礎上,結合已有教學經驗和學生認知特點,預設個性化教學方案,在校內進行課例展示,教研組內教師進行聽課、評課,執教教師圍繞集體的評議情況進行修改,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舉行沙龍式研討,讓教師在“聊一聊”“議一議”中探討教學中遇到的課改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二)片區研討式教研
按照“主題研究—課例展示—共研提升”的范式開展校際聯合教研和片區開放教研。以各學科教學中的主題研究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校際、片區間的課例專題展示,通過校際聯合或片區開放教研形式共磨、共研、共提升。組建片區教研聯盟,幼兒園劃分九個教研片;小學劃分八個教研片;中學劃分十一個教研片及兩個高中聯盟,目前共有34名學科教研員負責包片、統籌工作。在片區教研中,教師分工合作,片區負責人協商決定研討形式、執教教師、主講人、主持人、研討地點等。在課例展示時,突出問題導向,片區教師一起聽評課,形成合力,提升教學實效。在專題研討時,圍繞著“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四元五環課題”展開研討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例展示活動。
(三)市級專項式教研
按照“專題研討—專家引領—成果推廣”的范式,以新課標為依據,圍繞著“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四元五環課題”,形成課題教研制度,通過管理和激勵機制,激活教師研究的活力,建立研修共同體。市級各學科中心組,圍繞著“四元五環”課題,進行集體備課,為一線教師提供能體現“四元五環”的教學母案上傳官方網站,供教師下載使用;充分發揮名師和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作用,深入農村薄弱學校開展示范課、專題講座、教師培訓等活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課題組教師與課題基地校圍繞“四元五環”開展研討活動,并逐漸提煉形成課題研究成果,及時收集課題教學實錄、典型課例、課題論文、課題總結等,定期匯制成課題研討匯編。以課題研究方式促進各校教研深入開展,通過研討、交流、共享,將基地校研究成果推廣到全市,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三級教研模式”打破了單一的校本教研、一言堂的教研方式,為區域教研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市級中心組在集備中,梳理形成出“集備的母案”,課題組在研討中,提煉匯編成“課題研討繪本”,名師在送教送培中,收集編制成“優質課材料”“名師送教匯編”等四類有價值的教學資料,供一線教師學習與借鑒。
二、“三級教研模式”的實施
(一)校本教研,建立常態模式
校本教研是全員化、常態化、實務化的教研活動。學校需要重新夯實三個教研機制。一是組織機制建設,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涉及的不只是課程教學部門,而是學校的整體性變革,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攻堅行動。二要重視過程推進機制建設,規范嚴格的管理制度,是建設好教研組的基本保證。為此,各學校制訂《學科教研組管理細則》《學科教研組長基本職責》等管理制度,對教研組實行了規范化管理。三要重視資源保障機制,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本地區的教育教學資源庫,豐富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引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效常態化應用。
1.抓實“學習后”交流
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勤于學習。學習過程就是吸取的過程、積淀的過程。一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二要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通過不斷的學習,逐漸提高自己的認識,提高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從而為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舉辦讀書交流會。兩周舉辦一次讀書交流會,采取隨意抽簽形式,讓幾位教師做5分鐘的“精彩交流”;推薦好書好文,交流自己的讀書感悟。
開展文字形式交流。每年的寒暑假,撰寫讀書筆記是每位教師假期必須完成的一項作業。并在教師閱覽室開設教師讀書筆記專欄,開展讀書交流。
2.開展“互動式”備課
傳統的教師備課方式基本上是以“單兵作戰”式備課為主,現在許多學校積極倡導教師集體備課,“互動式”備課就是將同年級同學科的幾位教師組合在一起,他們共同構思教學計劃,共同分析教學內容,共同預設教學方案,共享預設教案,極大地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使教師將更多的時間投入教學預案的討論與完善中,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保障。
3.開展“沙龍式”研討
教師自發地進行教研活動,是一種自覺行為,針對問題,大家談感悟、講困惑、議策略、找辦法,從而你一言我一語地進行互動式的探討。沙龍式教研是鼓勵教師獨立思考,張揚個性,敢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它是以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廣大教師展開平等的、坦誠的心靈對話與思想碰撞,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通過個人的反思領悟,達成共識。教師主動地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提出來,與大家分析討論,共同研究,尋求解決問題與困惑的辦法,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
4.開展“跟進式”上課
跟進式上課是把“研”與“教”緊密結合起來,對集備的教案進行試教,驗證預設方案是否合理。教師在聽課議課之后,還要重新修改教學方案,并進行“跟進式”上課,重新進行審視與交流。在“跟進式”上課時,主流是好的、問題較多的課,可重新選材,重新預設方案,吸取教訓,修正完善,提高預設的可行性與操作性,進行匯報展示。
5.開展“專題式”研討
學校應圍繞著申報課題或省級課題“四元五環”教學開展研討活動,在研討中,應著重研究如何借助課堂教學“五個環節”,呈現“四個元素”,做到教中研、研中教,將教學與研究同步進行。有效地提高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片區教研,構建片區聯盟
為進一步加強聯動教研片建設,提高教研實效,規范片區教研常態化管理,推進教學研究深入開展,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下到各片區,實行教研員包片的管理模式,教研員每月一次以教學實戰、調研指導、專題講座等方式對責任片區學校進行業務指導,促進教研工作科學化、規范化與常態化地開展,促進教師業務水平提高。片區教研著重要抓實以下幾個方面:
1.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實質是一個不同教師面對同一教學內容,立足于各自教學經驗,遵循教學的科學規律,在學校教研組的幫助之下,預設教學方案,并將構想予以優化后付諸實踐。預先確定同一教學內容,由片區內學校推薦一位教師進行上課,組織聽課教師評課議課,采用“比較”的方法來看待“同”中之“異”,側重研究“異”,并對所聽的每一節課進行客觀、合理、公正的評價,肯定其優點,適當地提出不足與努力方向,這樣給教師提供學習、互動的平臺,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2.課例研討
圍繞學校所研究的課題,以一兩節課例展示階段性的課題研究成果。開展課例研討活動,由片區內學校自主申報承辦。先組織教師進行聽課,然后組織教師對所聽的課進行評課議課,與執教教師共同切磋。課堂教學中優點或不足容易得到教師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么這樣做。給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有效地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3.專題研討
片區內各校應依據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或收集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作為專題進行研討,專題研討會由片區內各校輪流組織。借助課例展示、專題講座、沙龍研討等形式開展針對性研究,目的是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真實問題與困惑。專題研討中解決的教學共性問題,可以幫助教師梳理平時課堂中的困惑,有效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市級教研,發揮引領作用
開展市級教研,充分發揮名優骨干教師示范引領作用,為一線搭建一座學習、交流與借鑒的橋梁,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1.市級中心組引領,發揮示范作用
組建學科中心組。各年級各學科中心組制訂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集中全市優秀的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通過市級中心組教研活動,帶動片區聯合教研,促進學校校本教研水平的提升。每周五由教研員組織年級中心組成員進行集備,通常單周五進行集體備課,雙周五要上實踐課,驗證預設效果。并將預設的教案與課件,借助“互聯網+”形式進行共享。
(1)精心準備,參與集備。要求每位中心組教師要充分準備,強調個人預先要解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還應帶著一些困惑或問題來參與集體備課。同時,提前一周把集備的內容布置給相關教師,作為主備教師要提前進行認真備課,并準備好相關配套的課件和教具,主備教師要分享四項資源:教材解讀、預設教案、教具、課件以及單元練習題設計。
(2)交流互動,思維碰撞。由中心發言人對教材進行分析,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練習的設計以及教法與學法選擇等,向中心組里的教師進行說明與解讀。其他教師也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與修改意見。通過討論甚至爭論,然后共同探討、切磋和完善,達成共識。最終形成下周各學科各年段集備的母案,供一線教師學習與借鑒。
(3)帶動輻射,營造氛圍。營造共同教研氛圍,引領教師參與研究,從而促進教師共同成長。為教師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引領各學校如何開展同年段同學科的集備活動,起著“帶動輻射,示范引領”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心組優秀教師的作用,展示他們的教學風采與教學能力,手把手地指導各校教師開展集備活動,帶動全市各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促進教學教改工作深入開展。
(4)共享資源,減輕負擔。主備教師要根據其他教師建議與意見進行認真整改,整理出最佳的教學預案與配套的課件,供全市同年段同學科教師下載與使用。這樣,既減少了一線教師教學負擔,又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目的,有效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2.名師引領,提升教學教研效能
以“名師工作室”平臺,組建“名師講學團”,目前63位名師組建成立福清市首屆“名師講學團”,以團隊形式提升基層教師專業建設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強教師個體提升和團隊創新能力。名師講學團要立足于教育教學研究,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一線教學問題為抓手,開展專項課題研究;以學科建設為主要任務,打造名師精品課程,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區域教育發展。
(1)名師,凸顯教學能手。名師講學團的成功關鍵是他們能夠刻苦練能。首先是讀通課標,熟悉教材內容;其次是多方學藝、涉獵閱讀;再次是模仿實踐,勤練教學技能,不斷反思、創新;最后能夠在勤練功夫的實踐中,養成鍥而不舍的韌勁,樹立教育理想。學科教學的“能手技術”,是教師在學科課程標準指引下的教學內容取舍、教學目標聚焦和教學實施策略或活動不斷優化的實踐行為素養體現。他們練的是課標要求下,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策劃、教學組織、激趣評價等“形”的修煉。磨煉的是課堂教學技能,親歷的是駕馭課堂過程。
(2)名師,領跑教育研究。名師講學團是每個學科課程教育教學的領跑者,實踐探索的先鋒,不但要專業引領輻射,還要學習教育教學研究。名師在練技能的同時,還應做到:
一是閱讀教育教學理論。名師要進一步研讀課標內涵、教材體系的同時,堅持專業閱讀,不斷更新專業理論知識成為名師的首要任務。
二是運用所學的理論。閱讀并獲得相關理論知識,要能指導平時教育教學實踐,實現有理有據教,精準定位教什么,明確為什么教。
三是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名師應將平時教學中存在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由于這些問題源自于平時教學中的問題,應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尋找解決策略,這樣才能引領教師。
(3)名師,引領教育教學。名師應在一定范圍內發揮活動組織者作用,起表率和引領作用。一方面要把教育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做法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年輕教師。另一方面要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帶頭承擔教育科研課題,帶頭解讀教材,帶頭上好示范課,為一線教師提供學習、研究的樣板。
“引領”主要是思想引領、理念引領、方法引領,要把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植根于心中,利用集體備課,學習交流,評課議課等途徑引領教師學習、理解、運用。名師要有慧眼,要有獨立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要善于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引發年輕教師進行思考,引起共鳴,名師的一個觀點、一種行為都要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名師不僅要在名師工作室內部傳播教育教學思想與理念、經驗與方法,而且還要通過活動的形式把名師工作室的思想、理念、經驗、方法介紹到全市各個學校,擴大名師效應,引領教師共同成長。
3.課題引領,促進教研深度開展
課題組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的成果,及時進行推廣,引領福清市區域課堂教學改革,促進福清市教育的發展。課題研究應做到“三化”:(1)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融合化。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融合化就是將課題研究與平時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課堂教學成為課題研究的實踐主陣地,將課題研究落實在課堂教學之中。(2)問題解決與教學活動課題化。課題研究應該是解決教師平時教學中實際問題、真實問題與存在困惑。(3)理論研究與課題研究實踐化。理論研究與實踐化實施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理論研究為平時教學實踐提供指導,而平時教學實踐則為理論研究提供經驗支持。
4.教學年會引領,展示教學研究成果
教學年會是年度教育教學最新成果最高平臺的展示,每年的11月份均舉辦“教學問道·領航課堂”市級教育教學年會,以分學段分學科開展活動,每個學段學科活動的通常為1天,可挑選教科研成果突出的學校與省級課題基地校的優秀青年教師上匯報展示課,選派名優骨干教師上示范引領課,同時還邀請省外名師執教與專題講座,引領區域教學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近芳.開展區域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素質教育,2020(04).
[2]陳華忠.再議“教學與教研”的有機融合[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6(11).
[3]游孫瑛,陳華忠.搭建區域教研平臺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3(01).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