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面臨重大變革。其中閱讀教學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它的綜合性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有關鍵影響,但是在傳統模式的影響下,閱讀教學很難發揮其關鍵價值。因此教師要立足學生主體,積極探索有效的閱讀教學路徑,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論述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提出了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091-03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的重中之重,閱讀活動具有綜合性與實踐性,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和情感、文化等能力,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部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閱讀教學越來越強調綜合性與深入性,由此,傳統的教學方式就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和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積極地探索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一直以來都是學習的不二法門。閱讀是學生思想與語言文字互動的過程,有效的閱讀能讓學生深入思考,沉浸于語言文字之中,感悟不同的思想情感。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想成長發展的關鍵期,此時在小學語文課堂強化閱讀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首先,閱讀教學有利于發展良好的語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大量的文本,并對文本進行細讀、分析、鑒賞等活動,諸多的文學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語言風格,能讓學生不斷積累語言素材,感受文字應用效果,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語言能力。
其次,閱讀教學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綜合視野。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世界的渠道有限,而豐富的閱讀內容往往能帶領學生暢游各個不同的領域、時代,感受不同的人物經歷,由此就能有效開闊學生視野,增進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最后,閱讀教學有利于增強審美與道德品質。語文學科與文化息息相關,優秀的閱讀文本往往是文化的集錦,展現出優秀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能逐步接受優秀思想的熏陶,感受文化的魅力,體會生活之美,從而逐步增強審美能力,提升道德素養。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特點,以語言文字為基礎,卻強調字里行間的感悟與體會,由此,閱讀教學極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第一,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量不足。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學生對閱讀的深入性,但當前學生閱讀量明顯不足,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久而久之,就會使閱讀成為語文教學難以跨越的“高山”。
第二,閱讀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枯燥。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不能千篇一律,但當前閱讀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往往按照舊有的模式不加區分地進行教學,學生很難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只是疲于應對各類“閱讀題”,大大降低了閱讀的有效性。
第三,只重閱讀結果,忽視閱讀過程。閱讀是逐步積累與吸收的過程,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追求快速的成果,只注重學生閱讀與否,卻忽視了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與體悟,并未引導學生關注積累和感悟,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就會流于形式,失去應有的效用。
小學生的思維尚不成熟,認知還處于發展時期,語文課堂是他們認知世界、感受生活的最佳渠道,而閱讀則是最有效的發展學生認知和思維的活動之一,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重視閱讀教學的價值,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用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導入背景知識,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的支撐,學生才能主動閱讀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但可供學生閱讀的文本較為多樣,學生很難對所有的文本保持熱情。同時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對于學生來說都較為生疏,他們也不易迅速進入狀態,開展有效閱讀。而學生對趣味的事物本身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喜歡了解不同的人物故事,想要了解不同時代的特色等,據此教師就可以在閱讀教學時,導入文本的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感受文本的背景,體會人物的生平,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推動他們主動閱讀。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白鷺》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詠物散文,全文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從文章來看,作者對白鷺的形態、特點做了具體描寫,贊嘆“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但是由于這篇課文的散文性質,學生閱讀起來會較為晦澀,很容易喪失進一步深入閱讀的興趣。由此,教師可以適當導入文本背景,讓學生從背景角度體會更加生動鮮活的情感。這篇課文創作于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第二階段,郭沫若作為共產黨員,同時兼任國民黨政府語言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以雙重身份進行抗日。他用白鷺的內在美,隱晦地體現了自己的政治追求。他熱愛祖國,反對奸惡,但由于時代背景的特殊性,他只能將情感隱含于作品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郭沫若的故事,詮釋這篇課文產生時的時代背景,這樣就能讓學生更立體、更全面地了解課文創作基礎,使他們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從而提升閱讀興趣。
(二)創設閱讀情境,豐富閱讀體驗
閱讀教學強調學生思維與文本的互動,注重學生自主對文本內涵的捕捉與感悟,但由于小學生思維尚不成熟,生活閱歷也不足,對語言文字的體會往往還處于較淺顯的層面。同時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文字描述的抽象內容并不能有效把握,也就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降低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從形象化的方式著手,創設閱讀情境,將文字轉化為生動真實的場景元素,引導學生從中真切體驗,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感,促使他們有效地理解文本,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以五年級上冊《將相和》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歷史故事,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全文凸顯了藺相如海納百川的胸懷,也彰顯了廉頗的心懷天下的品質。對于這樣的歷史故事,學生可能有所耳聞,但閱讀時如何把握文本的思想精髓,充分感受人物的特點呢?教師可以創設閱讀情境,用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體驗語言文字,感受文字的描寫效果,從而強化閱讀感受。例如教師可以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角色、故事場景進行表演,有的學生演繹藺相如臨危不亂、勇敢機智“完璧歸趙”的場景,有的則演繹廉頗知錯就改、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行為。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不同人物的行為和想法,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涵,領悟語言精髓。此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講一講他們讀到的愛國故事,由此,學生就能進一步深入思考,品味文本的核心思想,從而感受到更加立體的語言文字,豐富閱讀體驗。
(三)組織合作探究,促進深度閱讀
高年級學生即將邁入初高中階段的學習,正面臨著高階思維的發展目標。而高階思維與深度學習相關聯,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時要學會深度挖掘、深度拓展,才能有效提升思維能力。在閱讀活動中亦是如此。如果學生只停留在淺表閱讀,那么思維就會受到局限,無法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所以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圍繞閱讀文本開展主題探索,在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活動中不斷深化思維、拓展能力,促進深度閱讀能力的發展。
以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說明文,課文用大量的篇幅說明了圓明園的輝煌過去,最后引出它的毀滅,使讀者增強民族使命感,更加熱愛祖國文化。但是對學生來說,短短的篇幅并不能使他們全面認識到圓明園毀滅的過程。據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圓明園的前世今生”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讓他們從各個渠道尋找有關圓明園歷史的資料,從更加形象的角度了解圓明園的輝煌,感悟它被毀滅的過程,從而提升民族情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文本,查找網絡資料、圖書館藏書等,還可以觀看有關圓明園的影視作品,從多個角度了解圓明園,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示出自己的探究成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與分享。通過這種開放性的探究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在探索過程中對問題的思考也會更加全面,從而有效提升閱讀能力,深化閱讀效果。
(四)重視閱讀技巧,強化閱讀效果
閱讀是需要學生自主開展的學習活動,教師負有引導責任,要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與協助。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閱讀不僅僅是熏陶思想、積累素材的過程,更是鍛煉閱讀能力、發展閱讀素養的關鍵活動。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更加注重閱讀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掌握有效的閱讀技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更好地適應高階知識的學習。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重視閱讀技巧的傳授,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高效地把握文本精髓,抓住文本思想,從而強化閱讀效果。
以六年級上冊《窮人》教學為例。這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對人物的描寫更是細致入微,真切感人。但對于學生來說,文本較為生疏,且篇幅較長,閱讀起來會較為吃力,很難全面把握文本的內容和情感。因此,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傳授相關的技巧,讓學生能有依據、有方向地閱讀,有效提升閱讀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選取課文中的一段或部分句子,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分析閱讀,促使學生掌握文本細讀的方法和步驟,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工具,邊讀邊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理清人物關系、情節發展脈絡等。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積累的技巧和方法,讓他們在閱讀時及時地圈畫關鍵點,對人物、場景、心情等的描寫,可以嘗試摘抄、分析,深入地把握文本細節。通過多樣的閱讀技巧支持,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理解小說的特點,從而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
(五)開展閱讀實踐,拓展閱讀技能
實踐是內化理論的關鍵步驟,對于學生來說,語文知識的學習需要借助實踐活動來深化,在實踐中真正掌握方法、獲得能力。閱讀教學亦是如此。如果教師只引導學生閱讀,而忽視閱讀的拓展應用,那么閱讀效果將大打折扣。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利用閱讀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來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內涵,拓展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效果。
以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教學為例。這是一篇記敘抗日戰爭時期部分英雄人物事跡的課文,講述了五個八路軍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部隊轉移,奮勇抗擊日寇,最終跳崖犧牲的故事。全文彰顯了五位壯士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在閱讀時,學生很容易被這樣的精神和氣概所感染。但是如果只局限于閱讀文本,那么學生就無法深入感受愛國情懷,更不能掌握文本表達的方法和技巧,由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推動學生的閱讀技能。例如教師可以以“抗日英雄故事”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會、好書推薦等活動,讓學生反思自己讀過的抗日故事,并將故事生動地分享給同伴聽。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對更多的抗日英雄事跡有所了解,也能從中看到共同的愛國情懷,還能在思考和分享表達中強化語言能力,不斷提升語言運用水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不僅能為他們的進步指明方向,更能為他們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充分拓寬視野,習得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學生成長道路上,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有著關鍵的影響和作用。在新時代教育理念下,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地開展閱讀教學,通過背景的導入,激發閱讀興趣;通過良好的情境,豐富學生體驗;通過靈活的合作探究,促進閱讀深度;通過傳授閱讀技巧,強化閱讀效果;通過有效的閱讀實踐,拓展閱讀技能,使學生在體驗、交流和實踐環節不斷增長語言技能,發展深度思想,提升閱讀能力。
[1]徐建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及應用分析[J].讀寫算,2022(32):68-70.
[2]王海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中華活頁文選,2023(01):6-8.
[3]金江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22(22):125-128.
[4]王雪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新課程教學,2022(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