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華
[摘 要]四邊形中的新定義問題是近幾年中考數學的熱門題型。文章結合四個四邊形中的新定義問題,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以培養學生的新知學習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四邊形;新定義;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058(2023)32-0029-03
新定義問題是指用下定義的方式,給出一個新的運算、新的符號、新的概念等,要求學生化生為熟,進行運算、推理或遷移的一種題型。四邊形中的新定義問題是近幾年中考數學命題的熱點,主要考查學生的新知學習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結合四個四邊形中的新定義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一、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凸四邊形——睦鄰四邊形
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凸四邊形叫作“睦鄰”四邊形。由于“睦鄰”四邊形是一種特殊的凸四邊形,因此,解決這樣的四邊形問題時需要作輔助線將凸四邊形分割為規則圖形。
[例1]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凸四邊形叫作“睦鄰”四邊形。探索理解:如圖1所示,已知A、B、C在格點(小正方形的頂點)上,若想在網格內確定一個格點D,使四邊形ABCD為“睦鄰”四邊形,則符合要求的點D有?個。
嘗試解決:如圖2所示,點[O]到正方形[ABCD]四個頂點的距離相等,正方形[ABCD]內另有一點[M],滿足[AM=5],[DM=12],且[∠AMD=90°],若要在[AD]邊上確定一點[P],使點[P]到點[M]和點[O]的距離之和最小,請你找出點P的位置,并求出這個最小值。
解析:[探索理解]如圖3所示,當點[D]分別處于點[P]、[Q]、[R]、[T]處時,有:[AP=AB],[BC=CQ],[AR=CR],[BC=CT],故符合要求的“睦鄰”四邊形的點有[P]、[Q]、[R]、[T]共4個。
[嘗試解決]如圖4所示,作點[M]關于[AD]的對稱點[M′],交[AD]于[H],連接[OM′]、[PM],作[OF⊥AB]于[F],[M′E⊥AB]交[AB]延長線于[E],延長[HM]交[OF]于[G];在Rt[△ADM]中,[AM=5],[DM=12],∴[AD2=AM2+DM2=52+122=132];∵[S△AMD=12×AM×DM=12×AD×MH],∴[12×5×12=12×13×MH],解得[ MH=6013];∵正方形[ABCD],點[O]到各個頂點的距離相等,∴[AF=OF=12AD=12×13=132],[∠EAD=90°],在Rt[△AMH]中,[AM2=AH2+MH2],∴[AH2=AM2-MH2=52?60132],解得[AH=2513],∵[M′E⊥AB],[∠AHM′=90°],∴四邊形[AHM′E]是矩形,∴[EM′=AH=FG=2513],[AE=HM′=MH=6013],∴[GM′=AE+AF=28926],[OG=OF-FG=OF-FG=11926],在Rt[△OM′G]中,[M′O2=OG2+M′G2=289262+119262],解得[M'O=9768226]。綜上所述,如圖4所示,點[P]就是所求的點,點[P]到點[O]、點[M] 的最短距離之和為[9768226]。
點評:本題將“睦鄰”四邊形與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結合,考查了勾股定理、正方形、矩形的性質與判定。求兩條線段和的最小值,需構造將軍飲馬模型,將折線化為直線,再把線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在解決問題時滲透了分割圖形,化不規則圖形為規則圖形的轉化思想。
二、特殊邊角關系的四邊形——“直等補”四邊形
“直等補”四邊形是一種特殊邊角關系的四邊形,它有一組對角互補、一組鄰邊相等,且我們規定相等鄰邊的夾角是直角。一個四邊形要成為“直等補”四邊形必須滿足以上三個條件。這樣的四邊形易于切割成幾個直角三角形與矩形。
[例2]定義:若四邊形有一組對角互補,一組鄰邊相等,且相等鄰邊的夾角為直角,像這樣的圖形稱為“直角等鄰對補”四邊形,簡稱“直等補”四邊形。根據以上定義,解決下列問題:(1)如圖5所示,正方形[ABCD]中[E]是[CD]上的點,將[△BCE]繞[B]點旋轉,使[BC]與[BA]重合,此時點[E]的對應點[F]在[DA]的延長線上,則四邊形[BEDF] ? ?(填“是”或“不是”)“直等補”四邊形;(2)如圖6所示,已知四邊形[ABCD]是“直等補”四邊形,[AB=BC=10],[CD=2],[AD>AB],過點[B]作[BE⊥AD]于[E]。①過[C]作[CF⊥BE]于點[F],試證明:[BE=DE],并求[BE]的長;②若[M]是[AD]邊上的動點,求[△BCM]周長的最小值。
解析:(1)∵將△[BCE]繞[B]點旋轉,[BC]與[BA]重合,點[E]的對應點[F]在[DA]的延長線上,則[∠ABF=∠CBE],[BF=BE],∵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BC=∠D=90°],∴[∠ABE+∠CBE=90°],∴[∠ABE+∠ABF=90°],即[∠EBF=∠D=90°],∴[∠EBF+∠D=180°],∵[∠EBF=90°],[BF=BE],∴四邊形[BEDF]是“直等補”四邊形。故答案為“是”。
(2)①∵四邊形[ABCD]是“直等補”四邊形,[AB=BC=10],[CD=2],[AD>AB],∴[∠ABC=90°],[∠ABC+∠D=180°],∴[∠D=90°],∵[BE⊥AD],[CF⊥BE],∴[∠DEF=90°],[∠CFE=90°],由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得四邊形CDEF是矩形,∴[DE=CF],[EF=CD=2],∵[∠ABE+∠A=90°],[∠ABE+∠CBE=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A=∠CBF],∵[∠AEB=∠BFC=90°],[AB=BC],由角角邊定理得[△ABE ]≌[△BCF],∴[BE=CF],[AE=BF],∵[DE=CF],∴[BE=DE];∵四邊形[CDEF]是矩形,∴[EF=CD=2],∴[AE=BE-2],設[BE=x],則[AE=x-2],在Rt[△ABE]中,[x2+(x-2)2=102],解得[x=8]或[x=-6](舍去),∴[BE]的長是8;
②∵[△BCM]的周長[=BC+BM+CM],∴當[BM+CM]的值最小時,[△BCM]的周長最小,如圖7所示,延長[CD]到點[G],使[DG=CD],連接[BG]交[AD]于點[M′],此時[BM+CM]的值最小,過點[G]作[GH⊥BC],交[BC]的延長線于點[H],∵[∠ADC=90°],∴點[C]與點[G]關于[AD]對稱,在Rt[△ABE]中,[AE=AB2?BE2=102?82=6],∵四邊形[ABCD]是“直等補”四邊形,∴[∠A+∠BCD=180°],∵[∠BCD+∠GCH=180°],∴[∠A=∠GCH],∵[∠AEB=∠H=90°],∴[△ABE ]∽[△CGH],∴[BEGH=AECH=ABCG=104=52],即[8GH=6CH=52],∴[GH=165],[CH=125],∴[BH=BC+CH=10+125=625],∴[BG=BH2+GH2=6252+1652=241],∴[△BCM]周長的最小值為2[41+]10。
點評:當一個“直等補”四邊形被分割成兩個直角三角形與一個矩形后,這兩個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這樣更易于求出相應的邊長。在解一個鈍角三角形時,仍需要作垂線,將圖形補充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從本題的解答可以看出求邊長的三種思路:一是全等三角形,二是相似三角形,三是勾股定理。
三、依距離來規定的四邊形——“等距”四邊形
“等距”四邊形是指四邊形中有一個頂點與其他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四邊形有一組鄰邊相等,且等于一條對角線。由此看來,有一個內角是60°的菱形就是“等距”四邊形,解決“等距”四邊形的有關問題,需應用直角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性質。
[例3]定義:若四邊形中某個頂點與其他三個頂點距離相等,則這個四邊形叫作“等距”四邊形,這個頂點叫作這個四邊形的等距點。
(1)判斷:一個內角為60°的菱形? ? “等距”四邊形(填“是”或“不是”)。(2)如圖8所示,在5×5的網格圖中有[A]、[B]兩點,請在給出的兩個網格圖上各找出[C]、[D]兩個格點,使得以[A]、[B]、[C]、[D]為頂點的四邊形是以[A]為等距點的“等距”四邊形,畫出相應的“等距”四邊形(互不全等),并寫出該“等距”四邊形的端點均為非等距點的對角線長,端點均為非等距點的對角線長為? ? ? ? 。(3)如圖9所示,在海上[A]、[B]兩處執行任務的兩艘巡邏艇,根據指令[A]、[B]兩艇同時出發,[A]艇直接回到駐地[O],[B]艇到[C]島執行某項任務后回到駐地[O](在[C]島執行任務的時間忽略不計),已知[A]、[B]、[C]三點到[O]點的距離相等,[AO]∥[BC],[BC=100] km,[tanA=32],若[A]艇的速度為65 km/h,試問[B]艇的速度是多少時,才可以和[A]艇同時回到駐地?
解析:(1)菱形[ABCD]中,[AB=BC=CD=DA],當[∠A=60°]時,[△ABC]是等邊三角形,∴[AB=AC=BC],∴[CA=CB=CD],∴一個內角為60°的菱形是“等距”四邊形。故答案為“是”。
(2)如圖10所示,[AB=32+1=10],[AB=AC=AD=10],[BD=22+42=20=25]。如圖11所示,[AC=AB=AD=10],[CD=42+42=32=42]。∴端點均為非等距點的對角線長為 2[5]或4[2],故答案為[25]或[42]。
? ? ? ? ?
圖10? ? ? ? ? ? ? ? ? ? ?圖11
(3)如圖12所示,作[OE⊥BC]于[E],[BF⊥AO]于[F]。∵[AO]∥[BC],[BC=100] km,∴[∠OFB=∠OEB=∠FBE=90°],∴四邊形[OEBF]是矩形。∴[BF=OE ],[ OF=BE ]。∵[△BOC]中,[OB=OC],[OE⊥BC],∴[BE=EC=12BC=50]。∴[OF=BE=50],∴[OA=OB=OC=AF+OF]。設[AF=2x],∵[tanA=32],∴[BF=3x],在Rt[△BOF]中,[OF2+BF2=OB2],[502+(3x)2=(50+2x)2],解得[x=40]。∴[OA=130](km),[130÷65=2](h)。∴[BC+OC=100+130=230](km),[230÷2=115](km/h)。答:[B]艇的速度是115 km/h時,才可以和[A]艇同時回到駐地。
點評:根據圓的概念,易知“等距”四邊形的其他三頂點在以等距點為圓心,以相等邊長為半徑的同一個圓上,這樣的四邊形可以構造無數多個,所以在第(2)小題中出現了兩解的情況。在解答第(3)小題時不能誤認為這個四邊形就是菱形,它的四條邊并不相等。
四、通過折疊得到的四邊形——“完美”長方形
一張紙片,如果通過折疊的方法,得到了一個既無縫隙也不重疊的矩形,所得的這個矩形我們稱之為“完美”長方形。這個矩形的面積等于原紙片面積的一半,其中一邊長等于原紙片一邊長的一半。
[例4]綜合與實踐:折紙是一項有趣的活動,折紙活動也伴隨著我們初中數學的學習。在折紙過程中,我們可以研究圖形的運動和性質,也可以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建立幾何直觀,現在就讓我們帶著數學的眼光來折紙吧。定義:將紙片折疊,若折疊后的圖形恰能拼合成一個無縫隙、無重疊的長方形,這樣的長方形稱為“完美”長方形。
(1)操作發現:如圖13所示,將△[ABC]紙片折疊成“完美”長方形[EFGH],若△[ABC]的面積為12,[BC=6],則此“完美”長方形的邊長[FG=] ? ? ,面積為? ? 。
(2)類比探究:如圖14所示,將?[ABCD]紙片折疊成“完美”長方形[AEFG],若?[ABCD]的面積為20,[BC=5],求“完美”長方形[AEFG]的周長。
(3)拓展延伸:如圖15所示,將?ABCD紙片折疊成“完美”長方形EFGH,若[EF]∶[EH=3]∶4,[AD=15],則此“完美”長方形的周長為? ? ? ,面積為。
解析:(1)由折疊可知,[BF=DF],[CG=DG],[AH=DH=CH],∴[DF+DG=BF+CG],點[H]是[AC]的中點,∵[2DF+2DG=BC=6],∴[DF+DG=3],即[FG=3],過點[A]作[AM⊥BC]于[M],如圖16所示,∵四邊形[EHGF]是矩形,∴[HG⊥BC],∴[HG]∥[AM],∴[H]是[CM]的中點,∴[HG=12AM],∵[S△ABC=12BC·AM=12 ],∴[AM=4],∴[HG=12AM=2],∴“完美”長方形的面積為[3×2=6],故答案為3,6。
(2)由折疊可知[BE=HE],[CF=HF],∴[EF=12BC=52],同理可知[S△ABE=S△AHE],[S四邊形AHFG=S四邊形DCFG],∴長方形[AEFG]的面積為[20÷2=10],∴[AE=10÷52=4],∴長方形[AEFG]的周長為[2×4+52=13]。
(3)由折疊可證點[E]、[G]分別是[AB]、[CD]的中點,∴[AE=12AB],[DG=12DC],由題意知[AB=CD],[AB]∥[CD],∴[AE=DG],[AE]∥[DG],∴[AEGD]為平行四邊形,∴[AD=EG=HF],在Rt△[HEF]中,設[EF=3x],則[EH=4x],由勾股定理得[HF=5x],又∵[5x=15],∴[x=3],∴[EF=9],[EH=12],∴周長為2×(9+12)=42,面積為9×12=108,故答案為42,108。
點評:本題借助“完美”長方形考查了軸對稱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矩形的性質、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當兩條線段與同一條線段重合時,這兩條線段也相等,這是本題的隱含條件。
四邊形中的新定義問題,是近幾年中考數學的熱門題型,它以新概念的形式,讓學生對四邊形有全新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里不只有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與正方形,而且有“完美”長方形、“等距”四邊形、“直等”鄰四邊形、“睦鄰”四邊形等,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明白原來在四邊形的王國里,還有這么多值研究的圖形。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