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政策背景,探討如何讓學生在減負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保證學習質量,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真正實現“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的具體目標。筆者通過分析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所面臨的困難,提出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以推動高質量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雙減;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莊暉(1993—),男,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中心小學。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熱潮,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化,中小學課堂教學、課后作業以及課后服務的改革優化,都旨在把學生從過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校內就能學足學好。因此,針對如何減輕學生負擔,激發學生興趣,開展積極有效的課堂活動,構建學習效果最大化的英語課堂,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困難
(一)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難以把控教學質量
“雙減”政策要求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同時要求學校不得隨意增減課時。因此,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個體差異,學生的專注度、理解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學習效率的差異也比較大。
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必然是面對全體學生進行的,學習效率高的學生能夠很快掌握課堂內容,而學習效率低的學生可能要教師重復講授多次才能掌握課堂內容。面對這樣的差異性,教師的課堂時間分配、課堂活動開展、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完成,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二)面對較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師難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縮減作業量,減輕家長負擔的要求下,學生居家操練英語口語以及練習英語基礎知識的時間會極大地減少,因此學生這方面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英語課堂上。這就導致口語和基礎知識的教學會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準確發音和扎實掌握知識點。然而,教師灌輸式的知識講解以及機械地讓學生在課堂上跟讀和誦讀,造成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長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三)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師難以提高教學水平
構建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離不開教師較高的專業素養、較高的教學水平以及充分的教學準備,而這些都需要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提升自己,鉆研教學。事實上,英語教師普遍要帶多個班級,還有課后服務以及其他校內任務,這無疑讓教師的工作變得更加繁重,導致教師沒有額外的精力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激發內驅力,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高效課堂的關鍵是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內驅力。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學習成就動機是由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組成[1],教師可以圍繞這三個方面來打造高效課堂。
1.趣味學習,激發學生認知的內驅力
趣味性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教師設計英語課程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生活情境,圍繞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開展。
例如,在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3 “Holiday
fun”的教學中,教師通過“Holiday journal”活動,以照片手賬和vlog的形式向學生分享自己的精彩假日,此時學生向教師提問“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was your holiday?”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學習新授詞匯和句型,同時教師也反問學生,了解他們的假日生活,并讓學生自主設計、編寫、展示自己的“Holiday journal”。這種讓英語走進生活的形式,能有效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
2.多樣活動,激發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課堂活動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和激發學生自我提高內驅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競賽、比拼、交流、表演等課堂活動中,會自然而然地為了贏得勝利或者名次,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而教師需要做的是結合課程主題,設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以及有效性的課堂活動。
例如,在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活動設計中,教師設計“I can try”的活動,讓學生真實地進行投籃和比拼,并在此過程中操練“Can you play basketball?”“Have a try.”等課文句型。這樣的活動,學生必然會熱情參與,大膽嘗試,充分激發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3.多維評價,激發學生附屬的內驅力
學生可以通過外部動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也就是附屬的內驅力。教師的贊許和同伴的認可,是提高學生內驅力的重要因素。多維評價,即通過不同方式、主體、角度來評價學生。不同方式即口頭表揚、代幣獎勵等;不同主體即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不同角度即語音語調、情感態度、答題質量等。
例如,在課堂誦讀或表演等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設計學生評價環節,即結合活動目標的達成情況,通過全班投票的方式,對不同學生的表現進行1~3星的打分,并邀請個別學生說明打分理由,以此發揮評價的驅動效果。此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進行記錄反饋,以此激發學生附屬的內驅力。
(二)活用教學方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雖然多樣的課堂活動和多維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廣泛并熱情地參與課堂,但是,學生過激的情緒、時間的浪費、課堂的嘈雜等因素,都會影響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課堂的組織者,為此教師需要合理地引導學生,把控課堂,這也是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的體現,更是高效課堂的必備要素。
1.動靜結合,令行禁止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的第一陣地,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教師需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家。課堂開始前,教師要讓學生靜下來,而讓學生靜下來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學情,通過課堂口令、幽默的語言以及課堂獎勵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接下來,教師要讓學生“動”起來,即讓學生有秩序地參與發言、小組討論以及表演等課堂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活動設計、明確的課堂指令、正確的板書引導等方式為學生搭建支架,讓學生的發言變得更加精彩,更有層次和深度,這就是課堂上的“動”。
教師讓學生做到動靜結合,令行禁止,形成良好的課堂秩序,就能奏響美妙的課堂旋律。
2.合理規劃,提前準備
英語高效課堂離不開教師前期充分的教學準備和合理的時間規劃。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適當的獎勵機制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另一方面,無論是與課堂相關的教具,還是多媒體PPT等相關教學素材,教師都應在課前準備好,上課鈴一響,就迅速開始并高效推進課堂,最大化地把時間還給學生。這樣,讓課堂活動的時間更加充分,讓學生有更大的思考和討論空間,就能成功打造少教多學的英語高效課堂。
3.高效提問,化繁為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高效提問,化繁為簡。如
“Do you know what we are going to learn today?”“Did you read our story time before?”,這樣的提問就屬于無效或者低效提問,其不僅與教學重難點關聯很低甚至沒有關聯,還會讓學生有限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其他方面。
課堂提問分為記憶型、理解型、應用型、分析型、評價型、創新型等,但很多教師多使用記憶型問題,甚至只是使用簡單的判斷型問題,如“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Does Mike have any toy cars?”,這樣的問題適合引入主題使用,但在課堂中大量使用,會導致學生的回答變得很機械。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選擇高效的提問類型。
以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為例,首先,在“I can try”的學生展示
活動中,教師用判斷型問題“Can he play basketball?”
引入,用分析型問題“Can he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追問,并讓學生用“Yes/NO,He can/can't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回答。其次,教師使用評價型問題“What can you say to him?”提問,讓學生用“Well done.”“Have a try.”等新知識來回答。最后,教師用“How about you?”提問,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分享。這一系列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調動所學知識,發揮了高效提問的作用。
4.分層活動,明確任務
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需要提前明確很多問題,如小組幾人合作?有哪幾種朗讀或表演方式?活動需要分配哪些任務?能用哪些句型去闡述觀點?大概花費多少時間能夠準備完成?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明確,則會導致課堂活動混亂無序,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因此,教師要明確任務,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適合的課堂任務。
以課文的復述任務為例,教師結合學生的層次水平,針對優秀、中等、后進三類學生,設計一到三星不同級別的任務。一星為根據句型提示復述;二星為根據思維導圖復述;三星為直接復述。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自主選擇任務,有效提高課堂參與度和自信心。
又以課堂表演任務為例,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可以不拿書本直接表演,甚至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表演;但是另一些學生并不能在一節課中熟練掌握和理解課文,更別說表演了。這時,教師可以設計分層任務:一星為給角色配音表演;二星為根據課文內容表演;三星為結合課本,進行創意改編表演。這樣人人有目標,人人能參與,人人可展示,可以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三)發揮學校的陣地優勢,聚焦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素養即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實踐,教師這四個方面的鞏固提升,是高效課堂的保障。
1.搭建平臺,促進經驗交流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共同的學習交流,為此學校應結合自身條件,融合線上線下資源,搭建校內外的交流平臺,以促進教師的經驗交流。首先是網絡平臺的搭建,學校應整合教學資源,在校園網絡平臺上進行共享,如此能夠有效減少教師搜索教學資源的時間,保證教學資源的質量,更拓寬了教師學習的渠道。其次是教研平臺的搭建,學校應發揮教研組、備課組以及校內教師工作室的帶頭作用,搭建校內教研平臺,如此能夠讓教師聚焦本校學情,共同研討英語教學。最后是校外學習平臺的搭建,學校應支持教師參與校外教學專業發展班、名師工作室以及各類教學競賽活動,為教師的發展拓寬渠道。
2.規劃課時,合理設置崗位
教師需要有充分的學習時間。為此,學校應合理規劃教師的教學課時,合理設置教學崗位,避免教師的工作量超額,這是保障教師有充分時間進行學習的前提。只有精力充沛的教師,才能構建活力四射的高效課堂。
在“雙減”政策下,探討為學生、家長減負的同時,也需要探討為教師減負的問題。部分地方提出的減負增能措施,如工作定時限量、工作積分改革、彈性上下班制度等,都是為教師量身打造的。學校要避免增加教師重復無效的工作及與教學無關的工作,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保障,這樣也是讓教師真正用心鉆研、不斷提升自我的有效保障。
結語
“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立足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做好充分的引導和激勵;更需要發揮學校的陣地優勢,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平臺和優質的資源。如此,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能夠整合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讓“雙減”政策有效落地。
【參考文獻】
[1]毛坤.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考試周刊,2012(4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