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國家著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提出以職業學校醫護專業學生多元讀寫能力為目標的醫護英語多模態教學方式,以醫護英語真實課堂為例進行了教學實證分析,并通過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討論了其對醫護英語教學“三教改革”融合創新的啟示。研究發現,多模態理論和多元讀寫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有效解決醫護英語教材內容陳舊、枯燥難懂、形式單一、學生學習困難等問題的有效路徑,不僅可以切實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還有利于提升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和多元讀寫數字能力解決職場問題的技能。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多元讀寫理論;醫護英語;職業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首次提出“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數字化轉型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以數字化轉型推動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是新時代賦予職業院校的歷史使命,也是職業教育主動貫徹國家戰略、服務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也帶來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未來面臨的社會環境、工作結構和職場能力等各方面要求的轉型升級。
一、多模態教學與多元讀寫理論
多模態語篇主要是指由文字、圖像、聲音、表情、肢體動作等意義生成模態構成的語篇[1]。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全球化進程和數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交際、信息制造與傳播等均呈現出多渠道、多媒介、多語言、多文化以及讀寫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多模態語篇引起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社會符號學、外語教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并對其進入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形成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多模態符號系統及媒體系統、多模態外語教學與多元讀寫理論等不同視角的多模態理論體系[2]。多模態話語研究為語言教學(包括外語教學)適應新形勢、新環境、新技術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反之,多模態話語研究在語言教學(包括外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也促進了多模態話語研究的發展和完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多模態教學理論和實踐是新倫敦小組1996年在《哈佛教育評論》上發表的《多元識讀教學法:設計社會未來》提出的“多模態教學”“多元讀寫教育”“設計學習”理論。提出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言、聲音、空間、手勢、視覺五個意義模態進行教學內容的生成、解釋、傳遞的設計[3]。
隨著數字科技飛速發展,新媒體、新技術支持的多模態資源在日常學習中越來越普遍,傳統的僅基于文本語言的文字讀寫能力已無法滿足新技術、新產業、新職業場景的需求。現代數字化教室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為學生接受和輸出多模態信息創造了有利條件,改變了傳統以文本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多模態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習者的文本文字、視覺、聽覺、空間以及現代數字媒體的多元識讀能力,也就是當下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提出的學生“數字素養”“數字能力”培養。具體來說,多元讀寫能力具備的特征有:一是強調從多種模態、多種符號中進行理解和認知的能力。基于多模態語篇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營造活躍課堂和培養學習主動性。二是強調學生能夠利用新媒體和新技術的信息素養和技術素養。即學生從中應具備進行信息檢索、管理、表達、評價等能力,并能遵循道德準則。三是多元讀寫能力培養過程更加強調數字技術環境下的團隊協作。當前的學生,在面對數字技術環境中的海量信息時,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能夠較全面高效地識讀信息、加工信息、傳輸信息。四是多元讀寫能力還強調能夠綜合利用各種數字技術工具來進行表達與交流。學生應善于利用數字技術工具來創造出新的多模態語篇,如海報、圖文小冊子、博客、演示文稿、微課、vlog等更加豐富多樣的信息制造、交流和傳播方式。
二、醫護英語多模態教學活動觀
教育部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多模態語篇、職場情境任務創設等重要概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采用“教材文本+口頭講解”的單一教學方式,要適時借助信息時代新媒體開展更加科學的多模態語言教學。根據課標中提到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筆者認為,醫護英語多模態教學應具有以下三個層次的活動觀。
(一)學習理解:基于viewing能力開展觀察、比較、理解、想象等意義探究活動(多模態輸入)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設置各種職場情境任務,通過多種英語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句子結構、時態、語態等語言規律,并在語言實踐中鞏固和運用中等職業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階段所學的語法知識”。以筆者所在學校三二分段護理大專選用的Career Paths:Paramedics《行業行知英語:急救護理人員》教材為例,該教材是引進英國Express Publishing出版社的Career Paths系列教材改編而成的一套融入行業情境、聚焦行業特色的英語教學資源。圍繞急救專業基礎和急救護理技術展開,共設45個話題,急救護理臨床操作實用性突出。但教材以傳統的文本文字內容為主,涉及大量急救醫學知識和醫學專業詞匯,書中僅配有音頻和寥寥無幾的主題插圖,學習難上加難。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在教學中未對教材內容進行多模態加工,創設相應職業情境,學生只能通過文字翻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難以培養英語思維和職場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基于多元讀寫和多模態教學理論,教師將單一的文本文字加工成為圖像、圖表、思維導圖、音視頻等多種信息相結合的多模態詞匯學習資源以及語篇,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師的表情、動作、聲音及與學生的互動,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師借助視頻編輯軟件將純文本文字的語篇與音頻、圖片、視頻相結合加工成為短視頻形式的多模態語篇進行教學,相比單一的文本文字,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感知語言點信息,既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也有利于加深課程思政的深度。同樣,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圖像、手勢、互動等多模態資源進行醫護英語詞匯概念闡釋,指導學生在職場語境中運用多種模態符號學習和理解詞匯意義,而不是依賴生硬的中文翻譯,死記中文釋義。Hatch&Brown提出了詞匯學習的五個必要步驟:1.接觸生詞;2.通過形象特征、視覺及聽覺形式獲得詞匯形式;3.理解單詞意義;4.在單詞形式和意義之間建立記憶聯系;5.運用單詞[4]。以Topic 2 Parts of Body1和Topic 3 Parts of Body2為例分析教師如何運用多模態資源構建詞匯知識。在教授abrasions, lacerations、strain等injuries的詞匯時,教師將兩課中的相關詞匯梳理匯總,通過H5P技術在云教學平臺建設成以圖片、語音、游戲、文字相結合的互動式詞匯微課視頻,再結合教師的表情、肢體語言以及思維導圖演示等,完全無需借助中文翻譯,學生就可以輕松直觀地在真實語境中感知和建構意義。
(二)實踐應用:在多模態資源輔助下實現意義表征(基于多模態的語言輸出)
多模態教學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模態符號,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升學習的理解和記憶效果。基于多元讀寫教學法的醫護英語課程設計不僅包括教師的話語,也包括語音、語調、書面語、圖像、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資源,同時還包括多媒體教學設備等,學生要在教師的明確指導下使用以上多模態資源轉化所學知識,并在教師創設的職場情境任務中解決實際問題。以Career Paths:Paramedics《行業行知英語:急救護理人員》教材,Topic 2 Parts of Body1和Topic 3 Parts of Body2中身體部位詞匯教學為例, 教材中的詞匯要求學生記憶和理解其英文釋義,沒有中文翻譯。例如:“wrist(手腕)”一詞,教材詞匯表中的釋義為:“A wrist is a joint between an arm and a hand, which allows the hand to twist and bend in relation to the arm.”要求學生不但要用英語表述其在身體的位置,還要能夠簡單說明其主要功能。這樣的內容和要求對于通過三二分段或者3+高職高考升入大專的中職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單一的純文本文字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習和理解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教師將零散分布在兩個單元有關身體部位的詞匯梳理匯總為人體解剖圖的形式,通過圖片、AR教學軟件、真人身體演示等多模態教學方式進行詞匯的講解和各部位功能的場景化學習,由于學生本身具備一定解剖學知識基礎,加上形象直觀的圖片和真實演示,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基本能夠實現全英教學和互動。教師對教材中的詞匯與表達的多模態意義建構進行明確指導后,還需要設計實際的語言使用情境,明確指導職場應用過程中意義的多模態建構方法與策略。因此教師將Topic 2 Parts of Body1和Topic 3 Parts of Body2整合設計為“繪制中英文雙語人體解剖圖”的職場任務,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真實職場問題。
(三)遷移創新:學生開展可視化表征及多模態創編等活動(多模態創編)
多模態創編活動的開展需要緊密結合當前所講授的單元主題,圍繞學習目標展開。由于當前信息化工具的普及,大多數多模態創編活動都是以數字化形式開展,即數字化多模態創編,形式豐富多樣,如微課、視音頻、PPT課件等。如在講授Topic 1The Role of a Paramedic時,在完成主教材內容教學后,教師使用圍繞常見臨床護患溝通情境開發的醫護英語交互式活頁教材作為教輔材料,選取其中“急救護理并轉運病人到醫院急診室”主題的職業任務場景,利用教材中的“急診室護理”護患情境對話微課視頻等在線數字化學習課程資源,建立學生數字社群小組,并指導學生按照英語語言能力、護理專業能力、數字技術能力、數字編導能力等特點進行任務分工和認領。開展翻轉課堂,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以數字社群小組的形式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并到學校模擬病房進行實訓實操,以活頁教材中的職業情境對話視頻為模板,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和小組數字能力創編“急診室護理”英語情境對話微視頻作品。學生可以對作品內容、場景、用物、道具以及服裝進行創造性設計,視頻的現場導演、錄制、后勤、后期編輯制作全部由學生以數字社群小組團隊協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完成的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點評,英語語言部分由英語教師負責,護理操作部分由護理教師負責,課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投票選出最佳作品。通過這一轉化實踐,學生除了掌握運用與職業場景有關的英語詞匯與語篇,還能直觀地對職場中的現實問題進行創新性、批判性思考,提高分析能力和職業認知度;同時這種創作方式有助于學生進行反復思考、修改、操練以及互相學習交流,真實、全面地考查和體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結束語
數字化技術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面臨數字技術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挑戰,作為職業學校英語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圍繞支持學生專業發展,在學習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育數字化能力和素養,向學生提供多形態學習資源和工具,指導學生成為知識的運用者和創造者。在教育數字化時代和“一帶一路”全球戰略背景下,如何變革英語教學方式,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外語人才,有效運用數字技術和資源,提高職業學校英語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應用知識解決職場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廣大教師與研究者需要不斷探索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在多模態理論框架下,對醫護英語真實課堂教學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多元讀寫理論和多模態教學法可以有效化解醫護英語枯燥難懂的困境,提高學生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同時為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以文本文字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提升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職業學校學生運用英語語言能力和多元讀寫數字能力解決職場問題的技能。
參考文獻
[1]程瑞蘭,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在中國研究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以期刊成果為例[J].中國外語,2017,14(3):36-44.
[2]滕萍鳳.我國多模態話語研究的動態與綜述[J].海外英語,2015(3):212-213+227.
[3]朱永生.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研究,2008(4):10-14.
[4]邢春燕,馮德正.多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多元讀寫理論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19,40(3):41-51.
作者簡介:黃慶華(1984— ),女,漢族,重慶人,揭陽市衛生學校,英語中級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中職、高職英語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課題“基于數字技術的多模態醫護英語詞匯教學實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