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素珍 董娜 胡龍媛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育人目標的有效舉措,是遵循教育部“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藥理學”是藥學專業核心課程,“大健康”背景下,實施“藥理學”課程思政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藥學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就目前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探索“藥理學”課程思政模式,旨在提高藥理學課程育人實踐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藥理學;實踐探究
一、概述
(一)課程思政內涵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即除了發揮傳統的思想政治課育人,也要發揮好其他各類課程(包括專業課程、基礎課程、公共通識課程等)的潛在育人作用。課程是思政教育的載體,要將思政教育寓于各類課程之中,相對于思政課程的顯性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好各類課程的隱性育人潛
能[1]。“課程思政”是寓價值觀教育于知識教育中,打破學科邊界,將思政教育的“德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智育”中,從育才、育心、育志、育德的多重目標維度,全面推進受教育者“求知”和“立德”的協同發展[2],貫徹“大思政課”模式。因此,高校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育人目標的要求。
(二)實施課程思政意義
1.課程思政的全面實施,是實現“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重要途徑。從早先的“德育”到現在的“課程思政”,課程育人的思想從古代就已經開始萌芽產生,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們都意識到了“課程教育”與“思想教育”的關系。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強調“德育為先”;西方蘇格拉底指出“道德的獲得可以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我國近代教學學家陶行知指出“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應該關注受教育者的德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必須依靠教育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3]。因此,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國之棟梁,要求高校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2.課程思政是實現正確價值引領的需求。大學階段,是價值觀塑造形成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才能防止不正確的價值觀誤入。我國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單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引導遠遠不夠,更需要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課程中。“課程思政”指明了價值觀育人的方向。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拓展和延伸,是育人與育才高度統一的教學理念,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培養的重要載體和路徑?!敖虝恕奔爸R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導”為一體。
3.課程思政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學生的全面成才成長,需要擁有健康的體魄、扎實的學識、良好的道德素養及強大的執行能力。因此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一方面,在夯實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的方式雙管齊下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厚植家國情懷,使學生在砥礪奮進中實現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智育與德育雙輪驅動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協同進步。
4.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需求?!爸R—價值—能力—行為”四個層級目標是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知識目標是基礎、價值目標是靈魂、能力目標是內化、行為目標是“立德樹人”的最終轉化。實踐中通過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實踐提升、社會服務等多元化途徑,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因此,高校全面實施課程思政,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形成巨大的推動力[4]。
(三)“藥理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藥理學”課程是藥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醫學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藥理學”是連接醫學與藥學、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主要研究藥物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具體包括研究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禁忌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也為新藥研發創新提供新思路。
根據藥學專業“藥理學”課程標準,“藥理學”課程培養目標分為:1.知識目標:掌握常用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用藥注意事項等基本理論知識;能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2.能力目標:掌握臨床用藥咨詢、指導藥品說明書閱讀等藥學服務能力;具有藥品分類與管理的能力;能進行藥品調劑與處方審核。3.素養目標:具備崗位對應職業道德,如救死扶傷、嚴謹認真、健康促進等;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因此,“藥理學”課程目標不僅要培養具有扎實學識的藥學專業人才,更重要的任務是還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最終與高校的育人目標“立德樹人”相呼應。這一目標的實現,就需要依賴于在“藥理學”課程實踐中,利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合理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有效發揮課程育人功能。
二、課程思政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各高校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果,如學校設立專門課程思政教學指導研究中心、進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評選、進行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建設等,積極進行課程思政統籌謀劃、整體設計和全面建設,推動課程思政內涵式發展。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沒有做到“全面推進”
“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不應該局限于對部分優秀課程或部分優秀教師的認定,而應該真正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因此每個學校、每個學院、每門課程,都應該形成“課程思政”的體系化和常態化。“課程思政”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改革,也不局限于某些積極申報的教師,還有一部分教師沒有真正動員起來進行“課程思政”。因此有必要將課程思政加入到教師的基本考核中,以促進全面“課程思政”。
(二)“課程思政”沒有呈現出“體系化”
“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落實,讓廣大教師開始投入到這種新的教學實踐中,但是課程思政有沒有統一的標準?還是每個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任意發揮呢?比如“藥理學”課程中講抗瘧疾藥物時引入屠呦呦的課程思政案例,“藥物分析”課程中也利用屠呦呦的案例,那不同課程在進行同一個案例的利用時,是否應該進行集體備課?以最終確定該思政目標。各教師之間如果缺乏溝通和聯動,會使課程思政呈現“散點式”發展,而課程思政效果的實現,需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課程體系中的每一門課程都應該根據課程本身特點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彰顯不同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與此同時,又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因此,學校層面要進行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使得各門課程形成思政體系與脈絡,更好地發揮育人效果[5]。
(三)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理解不足,實施能力欠佳
部分教師對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表示不理解,認為思政教育應該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的工作職責,而專業課教師就是教好專業知識。未能全面理解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思想,課程思政意識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對開展課程思政無從下手,沒有去探索適合本課程的課程思政融入方式。課堂實踐中生搬硬套、硬性植入思政教育,不僅讓學生反感,也沒有起到課程育人的作用,因此應該對專業教師多進行課程思政相關培訓,切實提高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部分教師的價值觀存在偏差,對人情、國情、世情定位不準,因此在進行課程思政時不能進行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教師要做好課程思政,先要做好自身思政,學校應多強調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引領工作。
(四)課程思政的評價尚無標準
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教育有本質的區別,因此評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專業課程的評價多以平時成績(上課練習、課后作業、實驗操作等)結合期末考核,都是可以進行“量化”的指標。但是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不僅可以從學生的期末成績中反映出來,也可以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價值觀、道德品質等方面表現,但這些很難“量化”,這使得課程思政的評價較為困難。目前較多的評價方式是學生評價、督導評價、教師互評等方式,還需要積極探索更有效、操作性強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式。
三、“藥理學”課程思政模式的構建
“藥理學”作為藥學專業核心課程,急需探索出適合課程特點、思政效果顯著、操作性強的課程思政模式。
(一)“藥理學”課程思政目標
依據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藥理學”課程標準等要求,確定藥理學課程思政目標為三個維度:信念維度,堅持四個“自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文化維度,掌握藥學專業技術所必須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從事藥物制備、調劑、藥品管理、藥品質量控制評價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的能力;素養維度,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奉獻精神、誠實創新、職業素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培養具有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和馬克思主義職業觀的藥學專業人才,實現“立德樹人”總目標。
(二)打造“藥理學”課程思政載體
“藥理學”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唯物辯證、愛國情懷、奉獻精神、責任意識、法治觀念、生命至上、愛崗敬業等,覆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個方面。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從藥學領域產業升級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藥理學”學科發展史、臨床案例、時事熱點、榜樣人物、歷史事件等方面挖掘課程思政資源,建立“藥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課程思政資源庫中應包含課程ppt、課程思政教案、課程思政微課視頻、思政元素相關圖片、視頻或案例等,以利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
(三)優化課程思政融入方式
為了防止課程思政中的硬植入,促進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達到“融鹽于水”的思政效果,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需要科學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自然融入的教學效果。目前研究得比較多的教學方法有BOPPPS(目標導向)教學法、PBL(問題導向)教學法、TBL(團隊合作)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在實踐運用中,可以根據思政元素的具體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提高思政效果。
(四)創新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運用四個路徑有機融入“藥理學”課程思政教育。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發揮互聯網+優勢,運用好線上教學平臺如“學習通”。線上平臺有利于學生課前預習及課后鞏固,線下平臺即課堂實踐,直接發揮育人作用。2.理論與實踐結合。“藥理學”是一門理論加實驗的課程,理論課堂發揮教學主陣地作用,藥理學實訓課堂也可以有機滲入勞動教育、課程思政等。3.課堂內外配合。課堂內可實施“翻轉課堂”,從教師單向的“教”,變成學生主動的“學”;課堂外發揮志愿者、“三下鄉”等第二課堂的作用,讓課程思政的效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崗課賽證融通。課證融通、賽教融合,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等專業相關競賽,積極考取藥師、執業藥師等資格證書,激勵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五)形成有效課程評價
為了防止傳統評價的片面性,探索有效的課程評價模式。一是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通過期中、期末等考試形式進行。定性評價通過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設定不同等級。二是增值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只重結果不重過程。通過引入增值評價進行過程性、個體化、多元評價,注重學生的進步程度和教師的努力程度,進行教育全過程評價。
結束語
通過“藥理學”課程思政模式的實踐探究,教師本人在藥理學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加深了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同時對“藥理學”課程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多種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學生通過藥理學課程思政資源中案例、視頻、資料等的融入,豐富和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面,提高了對藥理學學習的興趣。學生“藥理學”課程成績普遍提高,對藥學專業崗位職責更加清楚,也更加堅定以后的工作方向,這些均說明課程思政效果初見成效。當然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育人過程,“藥理學”課程思政的探索也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和改進,并加強與其他相似學科課程思政的溝通交流,以期達到更顯著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忠華,孫文敬.論課程德育的內涵及實施要求,2023,25(4):103-113.
[2]張波,培養完整的人:課程思政導向的價值觀育人[J].教學研究,2023(5):92-102.
[3]陳冰,趙敏.基于教學素材視角的高校衛生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3,06(40):441-445.
[4]陳燕,袁璟瑾,曹將棟.高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12(24):102-107.
[5]梁平.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四層級目標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4):151-156.
作者簡介:巢素珍(1986— ),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南昌醫學院,講師,在讀博士。
研究方向:藥理學。
董娜(1985— ),女,漢族,江蘇常熟人,南昌醫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生物化學。
胡龍媛(1991— ),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南昌醫學院,助理實驗師,本科。
研究方向:藥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1+5+4課程思政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藥學專業‘藥理學課程為例”(項目編號:JXJG-2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