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娜布其 祁文娟
【摘要】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致使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數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實踐性作業在小學階段的設計和實施顯得尤為重要.但在當前的“雙減”政策下,教育部門開始提倡減負,對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置和實施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章介紹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并從目標性、創新性、拓展性三個原則上探討了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策略,以尋求更為符合教育教學改革要求的新途徑,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
在“雙減”背景下,教育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其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提升教育質量成為關注的焦點.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實踐性作業設計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實踐性作業不僅有助于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如何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出具有創意性和實踐性的小學數學作業,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重要性
“雙減”政策要求減少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壓力,基于此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變得尤為重要.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旨在通過更加貼近生活的數學問題和活動,減輕學生的應試壓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設計具有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有利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連接起來,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通過計算家庭水電費用、規劃一次野餐所需要的食物量等生活場景的數學問題,能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不僅存在于課本中,而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在生活中主動尋找數學的運用,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實踐性作業通常設計得更為開放,能創設更多探究空間,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實踐性作業不僅考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解答特定問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觀念和原則,并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以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實踐性作業往往需要學生不拘泥于傳統解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尋找多種解題路徑,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
(三)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對于教師而言,設計和引導實踐性數學作業的過程本身是一次專業成長的機會.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興趣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如何將數學知識與這些因素結合,在設計作業時兼顧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學習需求.此外,教師在指導實踐性作業時,要不斷反思和調整教學策略,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應用.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還能促進整個教育團隊的教學水平的提升,形成積極的教學研究文化.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雙減”政策是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其目標在于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的負擔.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應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則,以此確保作業不僅有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一)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強調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應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每一項作業都應該圍繞特定的學習成果展開.作業的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可度量的,學生可以通過完成該作業從而達到應該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在遵循這一原則時,教師需要對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深刻理解,確保作業緊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例如,如果一個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分數的加減運算,那么設計的作業就應該圍繞這一目標,設計出具有不同難度的分數加減問題,以幫助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適度的挑戰達成目標.此外,目標性原則也意味著教師需要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進行跟蹤和評估,以確保學習目標得到實現.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個別化的指導和反饋,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點,提高學習效果.
(二)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原則在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求作業設計充滿創意,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作業設計應該鼓勵學生跳出傳統解題思路,積極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情景模擬類的任務,比如模擬開店鋪經營計算利潤,或者設計一個小型的“市場”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買賣交易,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數學技能掌握,還能鍛煉學生的其他軟技能,如溝通協商或隨機應變能力.通過創新性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思維模式去尋找解決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
(三)拓展性原則
拓展性原則是指在設計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時,教師應該注重作業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點的相互聯系,同時要超越課本,將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的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在課堂上學到的概念和技能,而且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多樣化的情境中.在設計拓展性作業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比如通過購物場景講解比例和百分比的概念.通過這些生活場景的引入,學生能夠看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這樣的拓展也為學生提供了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明確作業設計目標
數學實踐作業的布置旨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為提高學生能力,確保作業設計符合“雙減”政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基礎,精準把握作業設置目標,以確保作業內容的適度性.此外,為增加實踐作業的趣味性并鼓勵學生互動,教師還可以將互動內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作業布置上,作業目標可以設為復習加減法定義及熟悉數字6—10.為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教師可創設數字卡片和運算符號卡片的簡單游戲.準備一些卡片,分為數字(6—10)和運算符號(+和-)兩組,學生通過抽牌隨機搭配進行加減法練習.每次計算正確可得到一分,計算錯誤則失去一分.這樣的互動式游戲作業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解題興趣,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計算技能.通過此種方式,教師在確保完成作業目標的同時,也讓學習過程更加動態和有趣.
(二)契合學生生活實際
在教學中,知識的講授離不開生活情境的創設.學生需要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將所學的數學理論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此背景下,教師應基于“雙減”政策,重新設計數學作業理念.通過精心構思課后實踐作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作業.進而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并增強動手能力.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布置課后活動實踐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本質,特別是“克”“千克”等基本概念.一種方法是給學生安排家庭任務:“請同學們在家中找找,看看有什么東西重1克左右?還有什么東西重一千克左右?”這樣,學生便可以發現家里的花生米、紙夾或一枚硬幣大約重1克;而一部新華字典、一升的飲品或一個蘿卜大約重一公斤.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估算其他物品的重量,例如一個雞蛋約50克,一個西瓜約4千克.這樣的課后活動實踐作業既能讓學生獲得實際生活經驗,又能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概念的理解.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化問題,單一作業設計很難滿足全班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應深入理解每名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思維習慣和興趣點,致力于實施針對個體的教學方法,以此推廣分層作業設計理念.通過該方法,學生能夠逐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設計難度合適的作業時,教師可將作業分為三個層級:基礎、進階和擴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從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及作業整體質量.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針對學生的不同基礎,教師可實施分層作業指導策略,通過精心設計個性化的實踐作業內容,以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對于數學基礎較為扎實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具探索性和挑戰性的作業.例如,給出一個實際問題:“學校有一塊毗鄰圍墻的草坪,現在有24米的圍欄,如何設計這個圍欄使得被圍起來的草坪面積最大?”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了解面積與邊長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驗和計算,得出使面積最大化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圍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運用知識,還要發揮創造力和思辨能力.對于基礎知識掌握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適度提升難度的作業.例如,提出一個問題:“學校另一塊綠化草坪的周長已確定為36米,其中一邊已知長8米,那么請計算出另外一邊的長是多少?”這類作業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練習周長與邊長的計算方法,鞏固了解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為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打下基礎.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提供一些基礎性的作業以幫助學生穩固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例如,出一個簡單的應用題:“一塊草坪長3米、寬2米,請問這塊長方形草坪的周長是多少米?”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基礎練習,逐漸理解周長的概念,并熟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通過這樣分層次、逐步深入的作業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數學素養.
(四)融入數學游戲元素
興趣愛好是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中最好的教師.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后作業,教師應設計富有吸引力且寓教于樂的數學作業.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遵循“雙減”政策和新課標的指導,基于“以游戲為教學工具,數學知識為核心,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減輕學生負擔,提升教育水平”的理念,將數學教學與學生喜愛的游戲有機結合,以創造更具吸引力和效果的教學方式.通過利用多樣化的數學游戲資源,創建相符的游戲情境,使學生能在娛樂中完成實踐性練習,并提高對數學作業的興趣及參與度,減少學生對完成課后數學作業的抵觸感.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家中時間,與家人一起玩“模擬超市”這個數學游戲.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和家長輪流扮演顧客和收銀員,互動中運用真實人民幣進行買賣.這樣的角色扮演游戲不僅是一個游戲,其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表現的欲望和參與感,同時,通過模擬交易中實際收款和找零的動作,有效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理解,教會學生如何運用不同面值的貨幣.掌握如何計算與人民幣相關的數學問題.此外,這種游戲也可作為下一課加減法內容的前期訓練,間接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五)運用合作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被廣泛認可為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小組合作和探究式學習,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邏輯思維的發展,還能強化團隊合作意識,為學生日后數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設計數學實踐作業時,教師應創新學生作業完成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從而增強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同時,需要為學生創建一個合作學習的環境,將個人單獨作業轉變為團隊協作項目.這種合作模式包括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生與家長的互動,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旨在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核心數學素養以及集體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介紹日晷知識,讓學生了解古代人如何通過太陽的陰影長度及方向判斷時間,并且布置相關的實踐性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使用硬紙板、筷子、膠水等材料制作日晷.在此過程中,學生可按照二人一組的方式協作完成日晷的制作,并將成果置于太陽光可以照射到的位置,于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分別記錄筷子的影子,通過實踐觀察時間的變化,體驗數學作業的趣味性.通過實踐合作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間的合作和團結,促進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學習成果.
結 語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多元化的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種作業形式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和合作學習模式等因素進行優化,以實現更高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常雪連.遵循新課標促素養提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施[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4):60-62.
[2]趙曉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路徑[J].家長,2023(11):99-101.
[3]劉小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應用[J].啟迪與智慧(上),2023(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