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玥 龍錫恩 徐潔 王婧穎
【摘 要】UbD模式是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教學設計的一個典型設計思路,為教學設計者提供了一個設計框架、方法,包括目標、評價和設計三個階段。文章以長江為主線,在學生已有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長江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的單元主題,基于UbD模式設計了兩個表現性任務、四個課時主題,以及相應的教學計劃,以期更好地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UbD模式 大概念 高中地理 單元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4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1-67-04
大概念超越了學科基本事實、知識和技能,是抽象概括層面、能揭示學科核心、促進學生持久理解的內容。[1]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知識以指數級數量增長,教學必須超越知識和技能,以大概念為本,促進學生形成可遷移的理解。[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的核心概念,即學科的大概念。[3]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要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是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教學設計的一個典型設計思路。
一、UbD模式
UbD模式以大概念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形成持久性、可遷移的理解為目的,提供一個概念性的框架、一個設計方法,教學設計者無需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具體內容。[4]單課教學時間較短、內容相對簡單,無法深入發展大概念,但是當一堂課被納入單元設計中,便能增強其目的性和連貫性,進而更好地體現大概念,因此UbD模式往往應用于單元設計中。[5]UbD模式包括三個階段: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這種從預期結果入手,將評價置于具體教學活動之前的方法被稱為逆向設計。逆向設計是將學習結果作為導向,明確目標和表現證據,能更好地幫助教師專注于達到目標的方法和活動。[6]
二、基于UbD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本文打破傳統章節安排,從水循環、陸地水的相互關系,以及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等內容入手,以長江為主線,探究“長江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的單元主題,詳細的單元框架如圖1所示。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初步了解了長江流域的概況、水能和水運的開發情況等內容,本單元的學習是對上述學習內容的進一步深入,連接已知與未知,以期促進學生的遷移理解,進而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確定預期結果
階段1需要確定目標、基本問題和預期理解、重要的知識技能??梢曰谡n程標準確定目標;基本問題是用以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引發學生遷移和理解的問題,預期理解則是基于大概念來確定持久性的理解;重要的知識技能既需要明確目標中包含的內容,又需要聯系階段2中評估任務所需的內容。
本單元根據課程標準所確定的目標包括: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通過探究有關自然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繪制示意圖,解釋各類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某流域為例,說明流域內部協作開發水資源、保護環境的意義。
需要學生思考的基本問題有:①長江水從哪里來,流到哪里去?②為什么長江流域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有哪些措施可以防災減災?③水資源和水有什么區別?④可以怎樣利用長江流域的水資源?⑤大家都想要開發利用水資源,會出現哪些情況?⑥怎樣減小水資源利用中的利益沖突?⑦在開發長江流域水資源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⑧如何才能可持續開發利用長江水資源?
相應的預期理解包括:①地球上的水時刻進行著循環運動;②水體之間能相互轉化;③水循環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④長江流域具有整體性強、關聯性高的特點,其開發和保護需要統籌協調;⑤人們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時候需要遵循人地協調觀念,需要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⑥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作為單元學習的結果,學生需要知道這些重要知識:一些基本概念(流域、水循環、河流補給、水資源、環境問題等)、地球上水體的分類、水循環的過程及地理意義、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洪澇災害的形成原因和防災減災的措施、流域內部協作開發水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因和措施、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學生需要獲得這些技能:閱讀相關示意圖并對圖像信息進行識別、提取、加工、分析,以及利用所學知識繪制相關示意圖并用語言解釋說明。
(二)確定合適的證據
該階段是思考達成階段1的證據,往往需要表現性任務和其他評價證據來確定學生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表現性評價任務、其他證據、學生的自我評估和反饋。
UbD模式為表現性任務提供了6個可供參考的任務元素:目標、角色、對象、情境、表現或產品、標準。本單元設置了兩個表現性任務,包括任務1“制作洪澇災害救援的教育宣傳手冊”和任務2“完成長江流域內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研究報告及建議”。
任務1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水循環入手,探究長江流域內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是對前期水循環相關基本知識的綜合考查。具體的任務表述為:“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發,因此學校希望向全體師生宣傳并普及洪澇災害相關知識,你作為學生會宣傳部的成員,需要設計一份宣傳手冊。手冊內容包括長江流域易形成洪澇災害的成因、危害;政府采取的防災減災措施;個人的自救措施,以及可以獲取相關信息的途徑和資源等。手冊要圖文并茂,不限頁數和字數?!?/p>
任務2是最終的表現性任務,要求學生結合長江流域的基本概況,探究水資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其中滲透地理核心素養、自然整體性等大概念,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任務表述為:“你需要為長江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提出建議,并出具一份研究報告。研究報告需要包括:對長江流域的基本概況進行介紹,如何統籌不同河段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如今流域內主要面臨哪些環境問題,如何保護流域內的水資源。請依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提出開發利用的建議,并寫出你踐行該原則的理由和每條建議的依據?!?/p>
教師需要提前告知學生表現性任務的評估指標和表現標準,除了在任務表述中明確表現標準,可以另外制訂評價表(見表1),以評估學生的表現。另外,還可以結合課堂觀察和對話、單元測試、學生自評等制訂學習評價表(見表2),評估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
本單元設置的其他證據包括:課堂提問和平時作業,繪制水循環過程示意圖并能用語言表述其過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繪制長江流域內河流補給示意圖并解釋各類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的自我評估和反饋載體包括學習評價表、教育宣傳冊、研究報告。
(三)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雖然單元教學設計的細節程度低于單課教案,但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也不應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不過UbD模式還是提供了教學計劃的WHERETO要素供教師參考,包括單元目標和原因(W)、吸引學生注意并保持(H)、提供知識和技能的體驗和探究(E)、學生的反思和修改(R)、學生評估和自我評估(E)、體現學生個性(T)、合理組織教學計劃(O),并且強調需要注意教學方法、教學順序、資源材料的選擇。
本單元設計了四個課時主題,包括“長江之水從何而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長江之水有何用處”“長江之美如何保護”。從長江流域的基本自然特征概括,到長江流域的自然災害,再到長江流域內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預計至少需要五個課時完成該單元的學習。采用討論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選擇相關新聞、水系水文圖、地形圖等資料供學生參考。具體教學順序如下:
【課時1:“長江之水從何而來”】
第一,教師提出問題:我們的日常用水從何而來?長江水從哪里來?長江之水有哪些用處?從而引出本單元的主題——長江流域內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以問題導入教學內容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第二,教師介紹基本問題,討論本單元的表現性任務及任務要求。第三,教師展示水循環的過程相關視頻,從全球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長江水的來源,讓學生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并說明其過程。第四,縮小區域范圍,引導學生從局地視角思考,介紹不同水體之間存在的聯系。第五,教師呈現長江流域地形圖,讓學生觀察并找出不同類型的陸地水體。第六,教師結合不同河流的流量變化圖等資料,介紹河流的多種補給方式,讓學生分析長江流域的不同補給方式。
【課時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一,教師介紹長江流域遭遇洪澇災害的新聞,并提供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資料,請學生分小組討論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第二,介紹防災減災的基本措施以及遭遇災害時的自救措施和原則,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小組完成表現性任務1(洪澇災害救援的教育宣傳手冊)。第三,學生交流展示各自設計的宣傳手冊,討論如何完善手冊。
【課時3:“長江之水有何用處”】
第一,教師以問題導入“長江之水有何用處?我們可以如何利用?”第二,教師呈現長江流域的水文水系圖和閱讀材料,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和水文水系圖分析長江流域的水文水系特征。第三,學生結合不同河段的特征,分析長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第四,教師提出問題:大家都想要開發利用水資源,會發生哪些情況?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河段的用水利益沖突,并提出解決措施,理解流域內協作開發的意義。
【課時4:“長江之美如何保護”】
第一,教師出示近年來長江流域出現環境問題的新聞、圖片等資料,引導學生分析長江流域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并延伸世界范圍內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第二,教師出示長江流域資源開發的政策性文件,總結長江流域開發利用的原則,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學生分析提出該原則的原因和意義。第三,學生分小組完成表現性任務2(長江流域內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的研究報告及建議)。
【課時5:展示總結】
以報告研討會的形式展示任務2的最終成果,師生之間交流討論并總結本單元的內容。
綜上所述,基于UbD模式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設計,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以預期結果為導向,以基本問題指導學生思考,通過表現性任務評估學生的理解,最后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為教師提供教學設計框架,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周雪忠.大概念指引下的地理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21(18):17-21.
[2]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M].魯效孔,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5.
[3]段玉山,姚澤陽.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性質[J].地理教育,2017(2):4-5.
[4]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2版.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8.
[5]同[4]9.
[6]同[4]15.